APP下载

探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2012-08-15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33期
关键词:胆管肝细胞原发性

金 鑫

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河南唐河 473400

肝内胆管细胞癌多发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处,也被称为周围型的胆管细胞癌。发病患者的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发病率不存在较大的男女性别差异。临床的首发症状多以上腹部的不适与肿块为主,患者大多没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病史情况,甲胎蛋白呈阴性。所以,本文研究CT的动态增强扫描对检查和发现以及诊断肝内肝管细胞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经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40例患者的资料。在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的年龄在4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65岁;患者体重为44~72kg,平均体重是54.8kg。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例,高中及高中以上11例,初中及初中以上21例,初中以下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上腹的疼痛和不适,并不断加重,食欲下降,还伴有进行性黄疸,也可能呈现无明显症状的状态。本文所选的研究对象中,16例患者有胆道结石的病史,6例患者有过乙型肝炎病史。

1.2 方法

选取单排螺旋CT对40例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选择100 mL欧乃派克造影剂,采取肘前静脉团注动态法来注射造影剂,注射的速率保持在2.5m/s,保持10 mm厚的扫面层,10 mm的螺间距,造影过后的20 s开始着手动脉期的扫描,造影后60 s扫描门静脉期,延迟扫面的时间在3~6 min不等。部分病例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靶向薄层的增加扫面,厚度为5 mm。

2 结果

平扫结果都呈现出不规则的低密度灶,患者的病灶密度分布不均,且轮廓也不清晰。而其中,32例患者的病变区发生了可见的胆管扩张,16例患者有见肝包膜的回缩症状,6例患者出现了病灶内不规则的钙化灶症状。32例患者增强扫面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明显,18例患者出现了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的不规则强化现象,32例患者的延迟期呈现出向心性增强的症状,有4例患者误诊。

3 讨论

3.1 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

肝内胆管细胞癌多发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处,排名肝脏恶性肿瘤第2位,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年龄在50岁上下,发病率不存在较大的男女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主要有上腹的疼痛和不适,并不断加重,扪及包块,食欲下降等等。细胞癌的大小不一,病灶较大,其直径为3~20 cm,质地很硬,坏死和出血的范围很小,囊性变较为少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乳头状腺癌与粘液性腺癌居多,位于癌细胞、腺管或者间质中,通常以粘液的形式出现,也有钙化。

3.2 影像学的表现

本文研究的患者中,4例患者被误诊成原发性肝细胞癌,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CT平扫和增强扫面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表现相似,但是其甲胎蛋白呈阴性,没有门脉癌栓的形成,对患者增强扫面后,动脉期的强化程度不明显,没有肝硬化的表现症状。随着延迟扫描时间的累积,病灶开始呈现斑片状和分隔状的向心性强化。由此可知,肝内胆管细胞癌结合临床与影像学以及实验室的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对病例作出术前的定性诊断,对误诊的患者联系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和分析,更具有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它的动态增强扫描能较为特征性地强化肝内胆管细胞癌,有助于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

[1] 许华权,庄杰,章建军,等.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6):848-850.

[2] 朱光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J].现代医院,2012,12(1):56-57.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2.1.024.

[3] 于艳红,汪海生,鄂宏臣,等.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3):65-66.

[4] 江顺州.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70,151.

猜你喜欢

胆管肝细胞原发性
肝脏脾植入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