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例锁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2012-08-15张春生王德印付春雷
张春生 王德印 付春雷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
锁骨是唯一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骨性支架,为S状弯曲的细长骨,位于皮下,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维持肩关节在正常位置,增加上肢的活动范围,提高活动功能。在受到外力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多发生在中段,骨折时可见肩关节失去支持,呈下垂、内移或前移,可触摸到裂口。骨折因暴力的方向、大小及着力点不同,类型也不同,以横断或斜行骨折多见,治疗需根据骨折的不同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对收治的82例锁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克氏针和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3种治疗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锁骨骨折患者82例,男59例,女23例。年龄16~71岁,平均46.5岁。左侧骨折38例,右侧骨折44例。致伤原因:摔伤26例、车祸伤39例、重物砸伤12例、高空坠落伤5例。骨折部位:中外段45例、中段33例、远端骨折4例。骨折类型:横断型43例,斜型31例,粉碎型8例。合并四肢骨折10例、颅脑损伤17例、肋骨骨折13例。固定方法:外固定16例。克氏针固定28例,钢板固定38例。临床表现:患者伤侧肩部下垂、局部肿胀、压痛剧烈、皮下淤血、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可触骨折断端、伤侧肢体不能上举或上举困难等。经肩部X线拍片或CT检查显示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外固定法 依据影像学显示,无移位骨折或轻度移位,采用局部麻醉或直接行手法复位,再用8字锁骨带或石膏背心局部加垫固定,避免强用按压手法,以免加重创伤。
1.2.2 克氏针内固定法 采用颈丛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将患侧垫高,头偏向健侧,以骨折断端为中心沿锁骨走向做4cm左右的弧形逐层切口,显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及肉芽组织,选用与髓腔相配的两枚克氏针交叉穿入外侧断端髓腔向肩峰穿骨皮质至皮外,粉碎性骨折先用丝线缠绕固定碎骨块复位,再将克氏针反向穿入内侧断端髓腔至皮质外,针尾折弯埋入皮下,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逐层缝合切口。
1.2.3 钢板内固定法 采用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体位同克氏针固定,按需掌握切口长度,一般约6~8cm,显露骨折断端,清除血肿后进行复位,粉碎骨块先用丝线缠绕固定,选取合适钢板或锁骨重建钢板,按锁骨形态塑形置于锁骨前上方,钻孔拧入合适长度螺钉,钻孔时注意避免伤及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膜,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逐层缝合切口。
1.2.4 术后处理 术后均予三角巾悬吊患肢1~2周,视恢复程度进行钟摆运动,避免过早抬肩,定期X线片复查,进行肩关节活动练习。外加固恢复后如形成骨刺或骨折畸形愈合,骨端突出,可行手术予以修正。骨折愈合后择期拆除内固定。
2 结果
随访6~20个月,外固定患者有5例有不同程度的旋转、错位、重叠、成角等畸形愈合;克氏针内固定患者有1例刺破皮肤出现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愈合。1例不愈合改行钢板内固定。1例克氏针退出失去固定作用,予外固定后畸形愈合;钢板内固定患者有1例延期愈合。
3 讨论
锁骨骨折在临床骨科较常见,临床治疗主要有3种方法:外固定、克氏针固定和钢板内固定。由于骨折位置和类型的多样性,临床治疗可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外固定疗法也就是保守治疗,优点是损伤小、操作简单、愈合良好。缺点是不易保持骨折稳定、畸形愈合率高、处理后需保持强迫体位、生活极为不便等。克氏针固定法优点是创伤小、易取针、术时短、费用低。缺点是固定易滑脱、畸形愈合、松动刺激皮肤、疼痛不适、易感染、延迟愈合。钢板内固定法优点是坚固可靠、断端稳定、对位准确、愈合率高、可早期锻炼避免引发肩周炎。缺点是费用较高、切口及损伤较大、操作复杂、需2次手术取出钢板、易引起锁骨下血管及神经损伤、钉孔多。
通过对锁骨骨折患者治疗结果分析,在临床疗效方面,3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应根据锁骨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无移位骨折可用保守疗法,移位骨折应首选手术治疗。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利弊,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治疗方法,不论何种固定方法,固定后都应加强护理,早期适当功能锻炼,以达到满意的恢复效果。
[1] 吕志华,王强.8字绷带治疗锁骨骨折485例[J].陕西中医,2008,4:450.
[2] 胥少汀,葛宝半,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