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小儿肠套叠症状分析

2012-08-15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22期
关键词:肠套叠征象肠梗阻

陈 帆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四川资阳 641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门诊就诊,经B超诊断肠套叠,于上级医院治疗后回访病例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8 个月~4 岁,平均年龄(26.32±0.81)个月;病程 6~48 h,平均病程(27.59±1.07)h。

1.2 临床特点

32例患儿缺乏肠套叠典型临床表现,表现为发热4例、精神萎靡26例、呕吐28例、哭吵20例、腹泻12例、紫红色粘液便2例、体格检查触及腹部包块2例。对疑似病例均作腹部B超检查。

1.3 确诊依据

本组32例患儿均行腹部B超检查,超声影像表现为实性团块,纵切面征象呈“套筒”征,横切面征象呈“同心圆”征,符合肠套叠的超声影像学改变。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采取空气灌肠术及手术治疗,其中28例均给以空气灌肠术后,观察1d出院。手术治疗的患儿中,肠套叠手法复位术2例,肠切除肠吻合术2例。术中证实该32患儿均为小儿肠套叠,与腹部B超诊断相符率达100%,其中回盲型28例、结肠型2例、小肠型1例、多发性1例。本组32例患儿均术后恢复顺利出院。

2 症状分析

①患儿无明显腹痛便血和缺乏完全性肠梗阻的典型症状,如本组32例患儿中,仅2例出现血便,2例腹部检查扪及包块。多为发热、腹泻等单一症状为主要表现。

②小儿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某些患儿耐受性强,精神尚好,易误诊。本组患儿,有4例来院就诊时精神尚可,家长诉只入院前数小时呕吐2~3次,且半日前已解便,但之后未再解便,也无肛门排气现象,经腹部B超证实为肠套叠。

③有部分患儿肠套叠的发生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等,很多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如32例病例中,多数表现为呕吐、精神差、哭吵,家长多数认为是感冒,未引起重视,本组病例中,进行手术治疗的4例均来自农村,在当地按感冒及肠炎治疗,延误了病情。

3 讨论

肠套叠造成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形成肠梗阻,进而引起反复剧烈的肠蠕动,使患儿感觉到阵阵剧烈腹痛,可致肠壁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致肠壁穿孔坏死,并发中毒性休克,导致患儿死亡。小儿肠套叠多发生于2岁以内营养状况良好、身体肥胖的小儿,尤其是4~10个月为高峰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肠套叠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3~5个月份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淋巴腺病毒感染有关[3]。

引起小儿肠套叠发生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饮食结构的变化,婴幼儿在出生后4~10个月时,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由于婴幼儿肠道娇嫩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容易导致肠套叠的发生。②回盲部的解剖因素,婴幼儿时期回盲部的游动性较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容易受到炎症或食物的刺激引起充血、水肿和肥厚,在肠蠕动的过程中容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牵拉肠管,形成回盲型肠套叠。③肠道内的腺病毒、轮状病毒的感染也与肠套叠的发生有关。④在各种食物、炎症、细菌等刺激下,容易使肠道发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⑤遗传因素在肠套叠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4,5]。

小儿肠套叠症状常不典型,临床误诊率较高。腹部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小儿肠套叠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有典型征象辅助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且对患儿造成的痛苦小,经济适用。采用分级加压法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肠套叠的超声影像主要可表现为肠壁缺血、肠套叠以及肠梗阻等征象。可查见腹内有实质性肠腔样软性包块,在肠管浆膜层之间可见新月形的液性暗区;查见的实质性肠腔样软性包块纵轴切面扫描征象为“套筒”征,纵轴面上还可以查见多层管壁结构;其横轴切面扫描征象呈“同心圆”征。如果出现了肠梗阻可以查见套叠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且扩张的肠管内充有液性内容物。

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大大降低患儿的病死率。32例中,除4例是在院外误诊病例,其余28例均得到了早期诊断,通过空气灌肠治愈。通过对我院32例肠套叠患儿症状的总结,提示在临床工作中要提高对婴幼儿肠套叠的认识力度,有时门诊患者较多,医生仅凭经验就进行诊断,询问病史不够仔细,来不及仔细全面思考,忽略了查体,容易漏诊、误诊。所以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要详细询问监护人关于患儿的病史,包括小儿哭闹的时间、食量、饮水量、排便及肛门排气情况等,同时还应进行耐心细致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对于发热伴呕吐、腹泻、腹痛、血便的患儿以及不明原因婴儿哭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要注意询问有无肛门排气现象。同时应重视腹部B超在儿科急腹症诊断中的重要价值。对于临床疑似病例应常规行腹部B超检查,减少临床误诊率。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胭.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88-1390.

[2]王元涛,刘占华,陈方焘,等.儿童及少年期肠套叠诊治7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7):1100.

[3]张晓军,董明武,李功俊.小儿术后肠套叠误诊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6):922.

[4]刘金保.小儿肠套叠38例误诊临床分析 [J].临床误诊误治,2002,15(6):449.

[5]刘贵麟.我国婴幼儿肠套叠的治疗现状[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5):275-276.

[6]侯梅荣,夏惜文,徐莉.小儿肠套叠22例误诊原因临床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901.

猜你喜欢

肠套叠征象肠梗阻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间苯三酚用于肠套叠患者空气灌肠复位前后5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