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绍兴城市水利及其启示: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

2012-08-15山阴子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水城范蠡绍兴

山阴子

(绍兴市水利局,浙江绍兴 312000)

城市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种环境,水利是人类对水的有意识的利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城市的生存与繁荣,须臾离不开水的利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管子就说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1]绍兴的城市水利与城市建设从建城始就“因天才,就地利”,充分了解与掌握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缵禹之绪”,代有所成,终使绍兴成为著名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和2500年未易的历史文化名城.

1 古代绍兴城市水利的奠基

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由吴返越,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生训”的卧薪尝胆时期.他采纳大夫范蠡“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的建议,首先把越国都城从山麓地带下迁到平原中部,由范蠡主持先后筑起了句践小城和山阴大城.《越绝书》载:“句践小城,山阴城也.周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2]又据《吴越春秋》记载:“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圆三方.”[3]山阴大城,又称蠡城.作为政治中心的小城建成不久,以此为依托,范蠡又向东扩建商业中心和居民处,建成山阴大城,出于“臣服”的政治需要而不筑北面.《越绝书》记载:“大城周二十里又十二步,不筑北面.”又云:“山阴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决西北,亦有事.”可以称为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大师的范蠡,精心选择了今绍兴城为越都城址,是因为此地处于会稽山北麓、钱塘江南岸,东西两翼分别有东小江(曹娥江)和西小江(浦阳江)为屏障.依靠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在东西约八里、南北约七里的范围内,依托由会稽山脉没入山会平原后崛起的种山(76 m,高程,下同)、蕺山(52 m)和怪山(32 m)等大小九座孤丘为城址,建立了越国都城.城址至今长达2500年的历史无疑明证了范蠡的远见与英明,这种大智慧的确让后人望尘莫及:不仅是城里有山有水,奠定了绍兴独特的水城形态的基础;而且都城座落于背靠山脉的平坦广袤之地,发展空间宏大;再是有九座孤丘山地为城基,所谓稳固如山;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范蠡因应绍兴独特的山-原-海地貌,巧妙利用南部的36源之水及城内河网水系,构作为河道型水库,既可蓄而所用,又能拒洪排泄,更得航运交汇之便,为绍兴城市水利进行了堪称是千秋万代的奠基.

2 古代绍兴城市水利的特色

2.1 构筑了城市河道型水库

城市人口密集,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用水之利,避水之害,成为城市水利之根本.绍兴的气候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湿润多雨,虞绍平原一年中有1/2是阴雨天,平均降水量达1 400 mm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6.2℃ ~16.5℃.丰沛的雨量经山区大面积集雨后,从高向低依势流向平原,这就要求既使洪水顺利过城,又蓄积所需之量,那么城内外的河湖池便被范蠡设计成为了河网型“水库”,以达到滞洪排涝蓄水用水交通航运的功效.而讯期水量大,暴雨多发,而上游并未有今天的大中小各型水库拦蓄,必须有相应蓄积量的河道来应对.反过来说,即使你没有配置,洪水照样会做到,只不过受到伤害的是人类.(2010年5月初,南方一场超强暴雨使所经城市几成泽国,见《南方周末》2010年5月13日)河网型“水库”中间既有天然河流,但更多的是后天人为的疏导,《越绝书》中有关:“山阴故水道”的记载即为一例,这是一条我国最早之一的人工运河,西接东郭水门,东至今上虞炼塘村,沟通冶金、农业等基地与都城的联系,这同时又带来了交通航运之利.《越绝书》又有越地先民“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记载,这是先人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典例,南北方各有自己因应环境的舟和车,决然不会填河造路以行车并养马,而河道的防火、防御、灌溉之功能皆备矣.

2.2 孕育了独特的水城形态

范蠡因应气候环境水乡泽国而构筑的城市河道型水库,经过历代贤良牧守的励精图治,使越国都城绍兴成为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独特水城.清光绪年间有经测量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当时城区面积为8.27 km2,其中河道33条,总长约60 km,石桥229座,大小湖池27个,河湖面积为35 hm2.需要说明的是,当初主持建城者并非要建一个水城而留今,来与它城试比优,盖因彼时尚无当今城市间的激烈竞争,诚如长城有否无关国家间之实力差距一样,只是以利益国家民众为考量,事实上也只能顺应自然,与环境友好,因地制宜,才能会有好的结果.

2.3 造就了隽秀的水城特色

绍兴水城以与自然环境和谐并充分改造利用其优越性为基本特色,其精巧的布局构思,独特的空间形态,秀雅的建筑语言向来举世闻名.其一是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绍兴水城的形态特征不仅如前所述,城内河道纵横,池沼处处,而且城被宽阔的环城河所包围,环城河外又有鉴湖及运河水系并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绍兴城宛如一片荷叶飘浮在水中.据张建南对1974年版1/10 000地形图的量算,绍兴河网地区(含越城区、绍兴县、上虞东关地区)不计入萧绍海塘以外,以黄海10 m高程以下平原计算,总面积 816.1 km2,其中水面面积 107.4 km2,占13.2%,平均水深2.44 m,(含湖泊,大于0.18 km2的湖泊15个,平均水深 2.7 m,最大湖泊犭央犭茶湖,2.93 km2)有四面环水的陆洲和渚3 116个,平均每平方公里3.82个,真可谓“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在绍兴大城市规划区内,有河湖总面积53.6 km2,占用地面积的20.2%,这在大城市中也是极少见的[4-8].其二是街随河走,河依街流.绍兴水城的肌理特征是“一街一河、一河两街及有河有街的街河布局.清道光《会稽县志》说:“府河在河东一里,跨山会界;其纵者自江桥至殖利门,北至昌安水门;其横者,自都泗门至西廊门;中间支河甚多,皆通舟楫.郡城河道,错若绘画,自通渠至委巷,皆有水环之”,往细处着眼则是:小桥流水人家,乌篷粉墙黛瓦,无怪乎文人雅士要生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赞叹了.究其原因,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有过考证,其所著《广志绎》云:“绍兴城市,一街则有一河,乡村一里半里亦然,水道如棋局布列,此非天造地设也?余曰:‘不然,此本泽国,其初只漫水,稍有涨成沙洲处则聚居之,故曰菰芦中人.久之,居者或运泥土平基,或作圩岸,沟渎种艺,或浚浦港行舟往来,日久非一时,人众非一力,故河道渐成,甃砌筑起,桥梁街市渐饰.’”其实王士性仅描述了过程而已,其根本之成因乃是越地人民顺应环境,因地制宜的创举.清宣统《诸暨县志》中关于诸暨城水利云:“此城之赖有五湖也,其非徒壮瞻观之谓,将以备蓄泄,资水旱,济利用而阜财源,其为益于生民日用之需诚大矣”.其它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三是水城文化,积淀深厚.绍兴被誉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建城以来,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首邑,实乃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而且历25个世纪而未变,世所罕见.物质文明的成果比比皆是,精神文明的结晶处处体现,更多的是两者合一,独领风骚.从青铜到丝绸,从茶叶到老酒,至于名播天下的越窑瓷器等,不胜枚举.所谓“智者乐水”,绍兴更是“钟灵毓秀,善生俊异”,代有人杰,灿若星汉.自唐至清,绍兴市境之内,文武进士达2 238人之多,光是清顺治至宣统元年,绍兴中举人的即有2 361人.民国以后,科技人才辈出,现有绍兴籍两院院士63人,“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绍兴历史文化精辟的经典根括和高度评价.

绍兴又是全国著名的戏剧之乡,书法之乡,产生过一大批独步一时的书画家、戏剧家,他们或被奉为“圣人”,或开一代新风;或成为一代宗师,享有崇高的声誉.绍兴历史上耕读传家之风甚盛,书院学塾遍布,民间识学藏书蔚然成风,有“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涌之声,比屋相闻“之说.产生了一大批名馆、名校、名作,重教、重才、重义的传统和风尚,历久不衰.古城的街巷里弄,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名人传说、师爷故事、风俗民情,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文化芳香.

更为宝贵的是这种长期流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孕育、造就了绍兴特有的城市精神,而且通过杰出历史人物来充分展现这种精神.大禹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陆游至死不忘的爱国精神;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鲁迅的孺子牛精神;周恩来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等.他们身上涌现出来的崇高精神,世世代代与绍兴人相生相伴在一起,成为市民的主流意识和心灵的最终归宿.“一个没有道义约束或没有市民属性概念的城市,即使富庶也注定会萧条和衰退.”绍兴则紧紧依靠城市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撑起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精神是绍兴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种城市精神,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它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它还在自觉地、持续不断地吸收其它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持续发展中具有独特个性的精神力量,由此迸发出来的城市认同感、进取精神、创新能力,便是绍兴的文化之魂,是城市发展中的精神支柱.

3 古代绍兴城市水利的启示

在“大禹治水”为训下,古人“因天才,就地利”,早巳学会了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科学发展观”,在只能生态的条件下,合理规范有序的管护下,留给了我们宝贵的遗产.历史是面镜子,历史是种经验,古代绍兴的城市水利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3.1 城市建设要“因天才,就地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要因应自然环境,扬优避劣.历代绍兴城市建设可以说都贯彻了这一思想,当初范蠡是“人才引进”的湖北人,他就是根据越地自然环境包括百姓习俗来进行规划设计,隋代在“山阴大城”基础上扩建罗城的主政者也是个外地人,在对会稽城进行重建时,实质上还是“贯彻”了范蠡的规划思想,“周二十四里步二百五十”,城门九,其中水门六.罗城除“宣和初,梁忠显治城,御方(腊)寇,尝缩其西南隅”及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扩“一乡入城”外,历宋、元、明、清,至民国11年(1922年)才开始部分拆除城墙,至27年(1938年)冬至次年春,因抗日战争,全部拆除城墙,实测原长11 720 m[9].现环城东、南、西、北路,大致为原城墙基底.

罗城在规划设计思想上,强化了水城的特色.由于郡城紧靠镜湖,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成为罗城建设的关键.为此,罗城设立水门4座,对应镜湖堤坝上的4座埭堰:东为都赐门,对应都赐埭;东南有东郭门,对应东郭埭;正南殖利门,对应南埭;西南西偏门,对应陶家埭.埭(有时亦称堰),既解决水城与镜湖的水上交通联系;又加固了镜湖,不使期危及郡城安全;还可为城内河道提供水源.另西北有迎恩门(俗称西郭门)亦为水门,连接浙东古运河与水城,既可使船入城,又可横贯城内经都赐埭东去浙东.北有三江门,为城内排水通道,排水入海.这样的水城规划,达到了以水护城,用水、排水,交通便捷的目的,应该说是相当高明的.

南宋嘉定年间郡守汪钢在前人的基础上,着力对城市肌理进行了增强与梳理.重修城墙、城门,疏浚河道,修桥铺路,分厢设坊,增设市场,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二街、有河有街的布局特色,特别是青石铺路后,平整的街巷向为远近所羡慕,有“天下绍兴路”之美誉.陆游在嘉泰《会稽志·序》中说:“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至此,绍兴城市格局直至清末及民国,基本无变化.看不到换一代填河,调一人剖路,瞎折腾的现象.

3.2 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

这是明代绍兴地方官员的一句名言,如同范蠡,他抓住了绍兴城市建设治理的关键所在,古代绍兴有谚:“太守明,府河清.”二句话实质上是殊途同归,全是因为绍兴是水乡泽国,河流纵横,河道不治治何城?上世纪由于陆路交通发展,民国始填河以拓路、建房,1952-1979年,先后填河16条,减少河道17.92 km.[6]只是由于上游多建大中小各类水库,河道的蓄洪功能几近于无,才无发生“水漫金山”的可能.同时,随着世纪之交环城河的综合整治,碧水绿地串联八大景区,粉墙黛瓦相映白玉长堤.河道的环境生态功能却是日益彰显,全城上下在几十年的折腾后终于形成了一种共识:绍兴要建好水环境,彰显水城神韵.时下各地甚至竞打“水城牌”,《财富》杂志2000年5月一期特刊中宣称:“水在21世纪中的地位将相当20世纪中的石油,它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穷富.”这无疑是“水城品牌”的宣言书.自然环境的恩赐与先民的“缵禹之治”,使“水城”成为了我们今天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后人更要以建设好城市水环境为当务之急,无愧先人,无愧后代.

3.3 积极推进绍兴水城生态文明建设

据1987年《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说明》,当时在古城区内尚有主要河道17条,总河道长度约31 km(含环城河),桥梁75座,河网的密度近4 km/km2,河湖水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7.8%.在绍兴大城市规划区内,有河湖面积53 km2,占用地面积的20%,这在大城市中是极少见的.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学习先贤的建城思想,贯彻中央、省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我们任重而道远.首先是要明确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强调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其次是要制订符合水城特点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要树立生态价值观,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地转向建设低碳城市.例如水城的水上客货运是最生态低炭的交通方式,如用上太阳能电力则更无出其右者.再次是要在生态文明的观照下,提升规划设计人员的美学观.应该看到现时的马路越拓越宽,房子越造越高,但河道宽度依旧,在体量的视觉上,河道巳然为水沟,美感荡然无存.同理,在硕大水面上,南北悬索桥高架,东西四车道中行,一泓碧水四甲剖开,水景之美从何来.试想杭州西湖的隧道跃升于湖上会是何种场景!审美感的提升,巳然成为水城建设中的当务之急.

[1]李 山.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袁 康,吴 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5.

[3]赵 晔.吴越春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2.

[4]魏正华,张建南.水乡绍兴的水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对策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2005(2):44-46.

[5]张建南.绍兴平原河网的水文水资源特点及其管理对策[J].浙江水利科技,1996(3):8-11.

[6]卢中伟.绍兴水利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思路[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6,18(2):21-22.

[7]胡 杨,俞晓颖.王永昌在调研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时强调[N].绍兴日报,2007-08-16(01).

[8]丁 洁.浅析古代绍兴水利工程[J].企业导报,2011(7):169-170.

[9]宋 行.绍兴水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7.

猜你喜欢

水城范蠡绍兴
绍兴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范蠡卖牛
水城扬州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绍兴大闯关
范蠡还钱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