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策略分析
2012-08-15余琼华
余琼华
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云南怒江673100
我国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全国总人口的1/20,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达1000多万,随着年龄的加大,患病率也随之增长。人体健康分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如果在身体达不到健康的状态下,心态得不到很好的调节,不仅会阻碍身体恢复,还会恶化病情。据相关调查显示,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加,因此,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感知觉良好、记忆力尚存、逻辑思维健全、情感的反应适度、态度和蔼、想象力丰富、行为正常等。老年人的身体功能正常的会轻微减退,但是对事物的判断不会发生太大偏差或不经常发生错觉,同时,应可以轻松记住读过一遍的七位数字,在说话时,条理清晰,最起码不会颠三倒四,其情绪应该是积极大于消极,可以经得起悲观情绪变化,同时还应该是知足常乐,不易生气,能正常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等。
2 老年病人心理特点
2.1 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患病
有些老人从平时健康的身体发觉突然患病一时之间会接受不了,这种心理上的反应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对健康没有害处。但是有些老年人存在讳疾忌医的现象,害怕损害平日的健康形象,或者认为别人照顾意味着自己很无能,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治疗,也不听医护人员的治疗建议,从而耽误治病最佳时期,不但对治疗无益,甚至还会使病情恶化。
2.2 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由于长期患病,会给老年人带来各种身体上和在生活中的不适,如头晕头痛、心悸、正常活动受到限制等,同时还会给其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生活自理能力也随之下降,过度的担心造成了心理上的恐惧,从而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导致失去生活的信心。
2.3 孤独感强烈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其社会地位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不少的变化,常常有今日不同往日的感觉,同时回忆一些与当时情景不相符的情绪表现,特别是身体有残疾和卧床的病人,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2.4 内外投射反应
老年病人患病后性格趋于内向,情绪沮丧,认为不能为家庭做出贡献,反而会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遇到事情会过多的责备自己,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与此相反的,有些老年人在患病治疗一段时间不见好转,会埋怨医生治疗不善,家人的照顾不够,常常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过分地对他人和社会挑剔,遇到事情会怨天尤人,好话听不进去。
3 老年病人护理的方式
3.1 正确分析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对老年病人进行护理是为了让其正确地认识疾病,且抱有应有的态度,促使其发生积极的情绪变化和治疗行动。正确分析和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观察其性格、喜好和病情的变化,通过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来掌握心理活动,从而开展有效的针对性个体化护理。
3.2 进行健康教育
对患病老人要经常做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一般有文化的老人对健康保健常识比较了解,可以进行加深拓宽知识层面的讲解;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老人,在讲解时应尽量通俗易懂,以当前所存在的健康问题为例,讲解要偏向积极向上的方面,但是也不能夸大。同时,还要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并在实际中督促其进行保健活动,以减少慢性病发率,从而不仅提高了老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更使其可以对当前生活健康水平进行适当改进。
3.3 进行心理护理
关心老人,体贴老人,从而消除老年患者的心理障碍。为其创造一个设备齐全的就医环境,并维护其自尊,降低老年病人的忧郁感和焦虑感。同时还要常常和老年人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并尽可能的满足其合理需要。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和反应力都已经逐步退化,在为其解释事情的时候要做到耐心讲解,在贴心的交谈中取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积极的帮助老人排除“万难”,让其感觉有人关心有人依靠,从而增强其克服心理障碍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为老年病患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老年人时常会出现闷坐、闷想、发呆的现象,在患病后这种现象越加明显。因此,必须使老年病人活动起来,调动其积极情绪。通过发挥社会各项福利机构和娱乐场所的支持作用,为老年病患者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如建立老人院、老人学习场所、老年娱乐中心等,不仅分散了老人对患病的注意力,让其精神抖擞,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人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3.5 定期寻访
老年人治疗出院后,要定期随访,进行出院指导,充分了解其病后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提供健康咨询,并对其当前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和社会活动给予指导,要求定期做身体检查,让其了解到生病应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会早健康。
4 结语
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疾病治疗逐步转向心理治疗。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对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周到护理,处处关心,才能让其感到愉悦,延长寿命。
[1]王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3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