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永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012-08-15

中国水利 2012年7期
关键词:永康市水源节水

陈 琦

(浙江省永康市水务局,321300,永康)

根据水利部陈雷部长提出的“六个率先”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浙江省永康市通过构建七项体系、强化七个机制、创新七种模式,积极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建设,以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体制与机制创新,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促进水利现代化,积极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有效保护与循环再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永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构建供水总量控制体系,强化取水论证与许可机制,创新水资源分配模式

随着永康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与水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了较大的矛盾,特别是水资源的量与质的问题已成为永康市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确保各区域各行业用水的公平合理,依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用水性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等多项指标,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多因素分配模式对水资源总量进行分配,明确各行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1.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

切实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实施用水总量控制,规范取用水行为,建立和谐用水秩序。在流域水量分配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各用水大户、各镇(街、区)的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水资源条件、用水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配套制定《永康市水资源总量分配方案》,确定分行业分区域的水量分配指标。明确划定水资源红、黄、蓝三条预警线,在公共媒体中适时公布水资源的现状,让广大居民充分了解水资源情况,同时根据不同的水资源量确定限制供水范围,确保重点用水。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分配指标为控制参数,作为今后取水许可审批、执法检查、水资源管理的依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2.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

拓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适用范围,在区域水资源总量控制下,按规定要求对取用水户进行水资源论证,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3.强化取水许可制度

制定《永康市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实施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管理制度,保障全市取水许可总量不突破所在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总量控制指标。加大取水许可申请的审批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取水许可制度全面落实。

4.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立足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将区域供水和排污总量约束作为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重要因素,结合产业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实施,全面确立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质量型的增长方式。

5.制定《永康市水资源管理实施意见》

为切实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针对需水、供水、用水、排水、再生水回用等环节,制定《永康市水资源管理实施意见》,规范管理行为,整合政府资源,实现高效管理。

6.建立用水与排水计量监控体系

为加强对用水大户与排水大户的监管,将分期分批对用水量较大的用水户与排水量较大的排水户进行水量、水质安装实时监测设施,以有效进行用、排水管理,同时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二、构建水源安全体系,强化非常规水利用机制,创新水工程管理模式

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山塘水库的综合整治与水源新建工程,以充分利用本地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实现供水总量满足远期用水总量的需求目标。同时推进村级水务员管理机制,解决众多村级水利工程以及水与水环境的管理难题。

1.加快水源工程整治

永康市有3座中型水库、19座小(1)型水库、83 座小(2)型水库及众多的山塘、泵站、堰坝,这些水利工程是永康市的主要生产、生活与农业水源的保障设施,但由于建成时间较长、建设标准低,存在诸多的病害隐患,给供水安全留下隐患。在试点工作期间要加快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与山塘综合整治工程,确保水源安全。

2.推进实施境外引水工程

积极实施境外引水工程,从好溪流域引水5 000万m3,以缓解永康市的水资源相对紧缺状况。试点期间将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加快引水工程上马进度。

3.强化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

将组织开展一次全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为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推广使用智能取水计量设施,同时逐步实行萎缩化管理,封闭一批深井,并逐步减少地下水的年取水量。

4.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在对全市水资源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遵循“优水优用、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原则,不断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积极探索开展雨洪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建设拦蓄工程,以增加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景观用水与农村应急用水的水源。

5.建立村级水务员管理体系

根据全市711个村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立1~2名村级水务员,确定报酬、责任,有效管理各类水利设施与水环境。对小(2)型以上水库建立安全巡查员制度,对河道、山塘、渠道、泵站、堰坝、供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供水管网、集污管网等进行长效管理。

三、构建城乡供水体系,强化供水安全管理机制,创新多水源供水模式

针对永康市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率高、水质管理不健全的现状,对全市范围特别是城区管网进行逐步改造、建立水质综合管理体系,从水的量、质、运行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整个供水体系的高效运行。

1.实施北部水库联网供水工程

试点期间将实施北部水库联网供水工程,建成后可每年向城区水厂提供3 000万m3原水,以改变城区供水水源单一的状况,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2.建立饮用水水源监测中心

永康市在2007年完成城乡饮用水工程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但目前仅将水量作为主要约束条件,而没有考虑水质的影响因素。试点期间将建立永康市饮用水水源监测中心,制定正常监测制度,对全市饮用水水源进行分期分批的监测。

3.修编《永康市城区供水专项规划》

对2003年 《永康市城区供水专项规划》进行修编,以确定城区的用水规模,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四、构建用水节水体系,强化价格杠杆调节机制,创新需水管理模式

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用水节水体系,进一步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建立区域、主要行业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等强制性考核标准,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节水产品的技术推广和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节水产业。

1.强化节水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

将节水减排作为项目审批和投资的主要基点。发改部门在审批和确定投资项目时,必须考虑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排污量,强化对于项目节水减排的前期管理。探索建立节水减排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出台《永康市取水户计划用水管理办法》,依法对年设计用水量在3万m3以上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努力将节水和减排的责任与每个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挂钩,实现水资源节约和保护责任的社会化分解,促进用水和排污的社会化管理。

2.加快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的使用效率,通过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小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粮食功能区与现代农业园区的田间工程建设、标准农田田间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工程措施的实施,使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

3.健全各行业综合节水管理

加强节水办的职能,完善节水管理网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将所有节水行为统一纳入管理轨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日常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对重点山塘水库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改变粗放的用水方式,发展循环农业、推行精细化的用水管理。综合考虑用水户类型、用水规模、水资源条件及资金条件等,按照先后次序,逐步健全社会用水的计量体系,实施基于计量的定量化和精细化管理,对镇村级水厂实施抄表到户工程。

4.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需水的调节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体系。综合考虑取水成本、水资源费等变动情况和水质改善、管网和计量系统改造等因素,在对供水企业运营成本审核、强化供水企业成本约束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乡水价,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继续执行农业灌溉水费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5.设立“点点、滴滴”节水形象大使

为了宣传节水,营造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紧缺的氛围,设立 “点点、滴滴”节水卡通形象大使,试点期间在市行政中心等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进行张贴,在农村集市等进行免费发放,全方位宣传节水,以提高广大居民的节水意识。

五、构建水系水污染防治体系,强化减排约束机制,创新综合治理模式

针对永康市华溪、酥溪、永康江等主要河道的部分河段水与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加强排水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水系水污染防治体系;采用污染防治和生态补水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充分挖掘污水再生利用潜力,实施河道再生水和生态补水工程,将污染防治和河道补水有机结合起来,在有效降低污染物危害的同时,确保河道基本生态用水需求。

1.探索建立多部门协作水环境保护管理与预警机制

按照“治污先治政”的思路,重点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建设,实现陆域排污和水域环境管理的对接。明晰行政区排污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加强各镇(街区)河道断面水质考核。进一步改善各河道水质,制定实施《永康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永康市镇(街区)河道交接断面水质保护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河长制以及由各市领导兼任的监督管理制度。

2.深化工业污水处理体系

严格建设项目准入,在永康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水质目标之前,冻结涉及磷化、电镀、电解氧化等金属表面处理工序的项目审批。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广无磷处理新工艺,提升金属表面处理工业园及表面精饰整合区污水集中处理站建设。建立城区、镇、村三级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舟山、花街、石柱、唐先、象珠、西溪等镇级污水处理厂,加快村级污水处理站、集污管网及其管理制度的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设施建设,进行污泥无害化处理。

3.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办法

通过测土配方技术引导增施有机肥和控制化肥使用量、秸秆循环利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水稻“薄露灌溉”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生态农业工程。试点期间将在杨溪水库、太平水库和三渡溪水库流域内各选择20 hm2耕地进行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示范。

六、构筑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体系,强化水质管理预警机制,创新水源地生态修复模式

根据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情况,结合水库水源地的自然、社会特点,从规划、管理、工程建设等方面提出全面的水生态修复措施,确保水库水源水质。

1.健全水功能区管理制度

结合 《永康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制定颁布《永康市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管理实施办法》,核定全市排污总量基数,确定各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在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管理的基础上,严格排污许可制度,建立和完善排污浓度控制与排污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制度。

2.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按照水资源保护的要求,编制实施《永康市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划》,针对不同供水水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水生态保护措施。深入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通过“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三条防线,实现人水和谐。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以清污、清障、清垃圾、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为重点的“三清四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水生态环境。加强供水水源地水库的生态保护,开展水库入库河口生态湿地及库区生态林业建设;完善水库应急拦污系统,设置独立的应急收集处理池和防护体系。

3.加强供水水源管理

为减少人为活动对水质造成的影响,在全市7座规模水厂饮用水水源水库保护区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巡查,做到设备齐全、人员专业、管理全面,进而达到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面规范管理。

七、构建水务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与应急决策机制,创新数字水务管理模式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经济规律和水利工程特点,探索和完善水务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促进节水、防污的水资源监督机制;建立市场化和财政补助、专业化和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管理、维修养护服务体系,确保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建立适应永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务管理体制

加强对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实施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再生水回用统筹安排,水量、水质、水域统一管理。在永康市水务局恢复水政水资源科,建立流域管理所,在流域管理站建立水政监察中队,同时进一步发挥水政监察网络的作用,加大水行政执法与水资源管理力度。

2.建立水源工程安全与风险管理机制

积极开展永康市水资源系统运行可靠性的研究,完善风险评估与评价分析制度,针对永康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一旦水源工程发生险情灾害损失大的特点,在全市建立中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同时以监测监控调度系统为基础,建立水源工程风险调控系统及灾变风险评估系统,绘制灾变动态风险图,进行风险区灾害损失评估。建立应急调度及决策机制,建设多重保障的水资源调度网络,制定预防水危机发生的前期管理调度方案,同时建立有效的应急反应支持平台,提高永康市水资源管理的应急决策能力。针对饮用水水源地可能存在污染的情况,制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规划,并分期分批建设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提高水质突变状况下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水平。针对供水管网、水厂可能出现的爆管等突发事故,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订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建设水务信息化工程

建立水务信息化平台和开展水务公开系统建设,逐步将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取水口实时监控系统、水库流域水情监测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用水管理及监测系统纳入信息化平台。

猜你喜欢

永康市水源节水
文学入画六人行
坚持节水
保护水源
节水公益广告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节水公益广告
胡志刚 典藏
南水源头清如许
寻找水源
节水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