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百条支流河道治理工程探析
2012-08-15刘吉贵
刘吉贵
(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253014,德州)
一、工程概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属海河流域南系,黄河流经其南端,漳卫南运河流经其西北及北部边界。境内河流众多,除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3条河流外,全市流域面积30 km2以上的支流河道共152条。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绝大多数河道淤积严重,行洪排涝能力普遍降低了40%以上,个别河道降低达70%。引黄30多年来,全市仍有2 160个村庄(占全市村庄的26%)、14万 hm2耕地(占全市耕地的25%)用不上黄河水,工程性缺水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据2008年调查,全市152条支流河道中,需要治理的有123条,除流域面积200 km2以上、列入省以上规划治理的21条外,德州市需自筹资金治理102条。
自2009年以来,德州市抢抓中央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机遇,以德州市水网建设规划为蓝图,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大力实施百条支流河道治理工程,截至2011年年底,102条支流河道全部治理完毕,共完成投资6亿元,治理河道长度1 570 km,完成土方6 100万 m3。通过河道治理工程,德州市解决了漳卫新河沿岸地区14万hm2耕地用水问题,全市53万hm2耕地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二、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分步安排实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抗旱和排涝问题,德州市以“灌排结合、河渠相连、水量互济”为目标,编制了《德州水网建设规划》。在年度项目实施上,每年根据水网规划和各县(市、区)上报的治理项目,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安排群众要求迫切、对引排水起关键作用、工程效益显著的河道工程。对不是水网规划内的河道由县乡分级负责治理。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德州市及各县(市、区)都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水利、农业部门及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河道治理指挥部,每年签订责任状,实现了治理一条、竣工一条、见效一条、销号一条。
2.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倒逼机制
为带动县乡投入,德州市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 “1立方米土方补助3元”的奖补政策,共投入资金1.8亿元,对县(市、区)河道治理工程进行奖补。同时,为切实发挥奖补资金效益,制定了“两项机制”:一是实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各县(市、区)的积极性。武城县出台了按现有农业人口每人3 m3土方安排工程量,每1 m3土方补助1元的财政奖补政策;陵县出台了沟渠治理动土10万m3以上的,每1 m3土方补助1.5元的奖补政策。其他县(市、区)也纷纷出台大规模的水利治理规划或奖补政策,促进河道治理工程迅速启动,并不断提速。二是市级只奖补骨干工程,县乡建设配套工程,发挥以骨干工程治理带动支、斗、农、毛(沟)渠的治理,并带动桥、涵、闸等附属设施的完善与提升。3年来,共带动县(市、区)清淤沟渠954条,配套建筑物1 160座,完成土方2.1亿 m3,完成投资15亿元。
3.严格考核,确保治理成效
针对河道治理任务重、战线长的实际,德州市加强管理,严格考核,确保工程建设实效。一是严格测量工程量。市水利局抽调技术人员组成测量核实小组,在每项工程开工前和竣工后,对实际工程量进行实地测量核实。市级补助资金严格按工程进度拨付,对最终完成工程任务不超过70%的县(市、区),市级补助资金全部抽回。二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出台了河道治理工程规范,要求治理后的沟渠断面要达到设计标准,做到河口顺直,坡口平整,弃土堆放整齐,展示水利工作的高标准。同时,市水利局每年召开全市水利精品工程现场观摩会,搭建县(市、区)间相互借鉴学习的平台。三是严格完成情况考核。市政府将河道治理列入对县(市、区)政府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范畴,对工程完成情况、建设资金投入使用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全市通报,并作为下年度安排市级水利项目的重要依据。
4.强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德州市注重研究建立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治理成果,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一是确权划界。针对以往河道管理中因权属不明存在的群众乱种、乱建现象,各县(市、区)借助河道治理的机会,每治理一条,确权划界一条,明确了管理界线,落实了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二是发展水利经济。倡导基层河道管理单位利用水、土等资源,开展堤防绿化、种植养殖等经营活动,不但增加了收入,还使每条河道都形成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的生态景观。三是强化执法。市政府出台了《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管理和保护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灌区及水工程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问题,为河道工程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组建了水政监察支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保障了河道安全。
5.统筹调度,发挥治理效益
在不断完善河道水系的基础上,德州市投资1 000余万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主要河道水位和建筑物的实时监控,建立了市县两级河道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2010年汛期,德州市45天面雨量超过鲁北地区排涝设计标准,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大洪涝灾害。2011年春季,德州市150天无有效降水,发生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在大旱大涝的不利形势下,德州市通过对河道沟网体系的蓄泄统筹、科学调度,把灾害损失程度降到最低,保障了全市农业生产的大好局面。2009年,德州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总产过百亿斤、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2010年,德州市粮食总产首次突破750万t大关。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又增长4.8%,实现九连增。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流河道治理迫在眉睫
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3条干流河道呈“川”字形纵贯德州东西,河道总长374 km,流域面积7 800 km2,是德州市调水排涝的主通道。目前,干流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普遍降低了40%以上,影响了支流河道效益发挥。
2.配套建筑物老化严重
河道上的桥、涵、闸等建筑物绝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老化失修严重,迫切需要维修或重建。
3.引黄上游地区河道淤积较快
德州市齐河、禹城、临邑等引黄灌区上游县市,由于引水含沙量高,清淤过的河道使用3~5年就必须清淤一次,甚至需要一年一清,否则就无法引水,迫切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四、对策与建议
1.继续加快河道治理步伐
对干流河道,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治理规划,力争尽早治理。对已列入省级以上治理规划的21条中小河道,要按照节点目标,扎实搞好工程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对淤积比较快的支流河道,要每年在农业水费中拿出资金进行专项奖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全市骨干河道全部治理一遍,真正形成完善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网体系。
2.抓好田间沟渠清淤
由于近年投入不足和管理缺位,面广量大的田间沟渠被填埋、损毁严重,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非常突出,直接影响着河道治理工程的效益。要抓住全市10个县(市、区)列入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的机遇,以县为单位,以耕地灌区化为目标,将所有耕地以灌区为单元进行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行管理,使之形成由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及相应排水沟道组成的灌溉系统,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
3.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
要特别重视加强河道堤防管理,教育沿河群众树立洪涝灾害风险意识,严禁乱取土等破坏堤防的行为,防止出现过去“有河无堤”的不正常现象,维护堤防安全。对于穿越或跨越河道的工程,必须由水利部门进行防洪论证,严格按有关规范实施。对于私自施工的项目,水利部门必须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罚,树立起管理权威,防止工作陷入被动。对桥、涵、闸等建筑物要有计划地进行维修重建,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河道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4.建设生态水利和景观水利
要结合德州市中心城区“三河六岸”生态水系建设规划,在保障河道防洪功能的基础上,立足于建设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打造亲水走廊,使河流治理项目成为城市环境的新亮点、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广大农村,要根据河道的不同功能,结合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建设拦蓄水工程,逐步恢复农村河道的自然面貌,达到“水清面洁、河中鱼游、两岸有绿”的效果,改善水生态环境和乡容村貌。
[1]吴伟峰.上海市郊区中小河道治理的启示[J].中国水利,2010(4).
[2]周学文.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利,2011(20).
[3]赵蓉,江玲妹,沈蓓绯.常州市构建河流生态文明的实践[J].中国水利,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