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2-08-15吴涛,唐军
吴 涛,唐 军
(白龙江林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50)
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而且还应该不断造福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研究与探讨白龙江流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白龙江林区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白龙江林区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舟曲、卓尼、临潭及陇南地区的文县、武都等六县 (区)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6′~104°52′,北纬 33°04′~35°09′,白龙江林区总经营面积为104.98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47.99万hm2,森林覆盖率60.57%。以迭山为界,分洮河、白龙江两个水系。该地区的天然林主要分布于黄河,长江各大支流的源头区,其生境具有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和亚热带山地地貌,地形多变,地势起伏很大。该区域分布的亚高山暗针叶林是长江、黄河源头区的重要植被,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泾流、改善区域气候、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分化、形成、分布的重要中心之一,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和对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
2 白龙江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白龙江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从起初的小规模分散采伐经营到白龙江林区木材生产的辉煌时期,大批的原木运往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88—1997年,白龙江林区逐步限额采伐,人员不断增加,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状况不断加剧。1998年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天保工程和公益林建设以来,白龙江林区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对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规程,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33.23万hm2,其中人工造林6.96万hm2,封山育林19.79万hm2,飞播造林 3.12万 hm2,综合抚育2.97万hm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0.39万hm2。全林区苗圃由22处扩大到46处,面积由153.33 hm2扩大到389.33 hm2,总存苗量5.6亿株,成为全省最大的育苗基地。其中有国家级标准化苗圃11处,省级标准化苗圃9处;新建采种基地5处0.17万hm2;新建良种基地6处620 hm2。通过多年的努力,白龙江林区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后备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面积、蓄积逐年增加,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框架初步形成。
3 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干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效不显著,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有以下主要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当地经济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 自然条件严酷
林区大多数地方属高寒阴湿山区和干旱山区,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冰雹、霜冻、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林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地质结构复杂,属地震高烈度区域。
3.2 职工生产生活水平较低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受政策和资金投入的限制,白龙江林业系统已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局、场、护林站(点)职工工资多年来保持在工程实施前的水平,原企业下岗分流人员较多,森工企业职工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部分职工基本生活难以维系,就医难、就业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非常突出。
3.3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机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后续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严重下降。
3.4 基础设施设备欠账过多
林区公路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十分不便。职工住房历史欠账过多,遗留问题严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职工群众的生活需要。
3.5 基层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局、场两级基础设施设备多年缺乏正常的投入,经费短缺,设施设备简陋,管理和服务能力严重下降。
3.6 林农(牧)矛盾较突出
林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常常是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产方式落后,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干扰程度最大,生态修复的任务非常艰巨。
4 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4.5 林农结合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2]。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综合效果,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4.6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3]。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邓坤枚.我国经济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0,22(3):47-53.
[3]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