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赴俄森林采伐产业的思考
2012-08-15张银库
张银库
(乌尔旗汉森工公司,内蒙古 乌尔旗汉 022159)
1 对赴俄森林采伐的认识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林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开发,可采资源越来越少,在天保二期工程启动后,林区进一步削减了采伐量,这就很难满足林区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钱从哪里来,人向何处去”成了所有森工企业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内蒙古大兴安岭居住生活环境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相近,而俄罗斯的木材市场又主要针对我国,这就为我们赴俄采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木材,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随着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林区木材产量逐年削减,这就为赴俄罗斯森林采伐提供了施展的空间。2009年,为规范中国森工企业赴境外采伐事业,国家出台了《中国企业境外森林可持续经营利用指南》,对森林资源经营、木材加工与运输等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这个指南的出台,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促进全球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努力。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壮大赴俄采伐产业。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林区各企业开始赴俄罗斯从事森林采伐。10年过去了,在赴俄采伐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说林区森工企业赴俄从事森林采伐,是一项发展前景乐观的替代产业。特别是乌尔旗汉森工公司赴俄罗斯阿穆尔队伍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固定资产达1600万元,过境职工300余人,已具备了20万m3年木材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应该把握的几个问题
林区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针对可采资源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实际,把赴俄采伐作为森工企业的发展项目,合理地分流剩余劳动力,有效地解决“人向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2003年来,该公司赴俄采伐产业在体制上实行股份制,成本公开透明,职工多劳多得,与俄罗斯东方建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两次签订了15年的合作采伐合同,采取边干边投的方式,在三年中共计投资1600万人民币,形成了6个采伐工队,2个运输大队和2个贮木场,员工达270人,具备了年产10万m3原木和制材加工的生产能力,产值可达1个亿,员工在境外的4个月人均收入可达3.5万元,企业扩大了规模,壮大了实力,也有了立足之地。截至2011年,该公司赴俄采伐木材生产累计发回国内原木30余万m3,产值实现近23个亿,达到了职工分流、企业减负、职工也增收的目标[1]。
2.1 选准合作伙伴
能不能选好合作伙伴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因为赴俄采伐的前期工作,都由合作伙伴来完成,关键要考察好三条:①看其能否按期批回劳务指标;②看其能否如期批回采伐的伐区;③看其有否经济实力。这三条没有问题,可以实施操作。
2.2 坚持互利互惠,实现双赢的原则
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在赴俄采伐合作中,要把坚守诚信,配合大局放在第一位,坚持销售由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检尺验收定价,实行比价销售的方法,利润共同分成。
2.3 必须协调好与铁路部门的关系
在俄罗斯生产的木材再多、质量再好,如果得不到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只能是木材积压、降等,导致售价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要把与铁路部门的协调视为重中之重。可以邀其铁路部门的相关人员到国内考察调研,帮助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使其全力帮助落实车皮计划,确保生产的木材如期发运回国内。
2.4 在体制上必须实行股份制
只有提高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让其多思考在前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防范、避免损失,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
2.5 带好队伍是赴俄采伐合作成功的保证
森工企业的员工对采,集、运的劳动技能特别熟练,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与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十分相近,各环节的工作都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把成本公开、透明,让员工自己根据产量计算工资,由此可自发地产生比产量的劳动热潮。产量上去了,工资自然也多得了。要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让员工明白,只有忠诚地劳动,才能与企业共赢。要教育员工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取得当地的居民的信任。
3 对赴俄采伐的建议
3.1 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
林区要整合现有对俄采伐加工项目,建立统一管理的赴俄采伐机构,对自治区“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再落实。在体制上按照以个人和集体参股为主,以企业出资为辅的形式,进行股份合作制运营,不断扩大赴俄采伐规模,增加过境人员。森林采伐体制上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提高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在具体运营中,乌尔旗汉森工公司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打破国有企业统一规格的销售模式,采取比价销售的灵活办法。由于变坐商为行商,使生产经营者与市场销售者进行密切对接,避免生产销售两层皮的现状,得到客户的理解与信任,增加客户量。工资分配是公开透明的,每名职工根据自己的劳动量即可算出自己的收入所得,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
3.2 走规模化经营发展之路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业项目,就应当鼓励发展。加快发展防止一味扩大规模,片面追求产值,但一个成熟的产业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固步自封、老守田园,也会阻碍发展,而扩大规模经营是降低管理费用的最有效的办法,生产规模上去了,管理费用就会相应降低,从而提高利润空间。乌尔旗汉森工公司在扩大经营规模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并获得了成功。在受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境内的森林采伐公司纷纷转让或解体的严峻形势下,乌尔旗汉森工公司没有退缩,而是和合作伙伴出资近1000万元,收购了位于俄罗斯境内的阳光公司,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该公司收购阳光公司后,赴俄罗斯阿穆尔森林采伐2008—2009年冬一个生产季,就生产原木8.5万m3,投资回报率达50%[2]。通过实践检验,扩大经营规模是提升形象、压缩成本、减少开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办法之一。
3.3 要深入调研
对赴俄采伐项目的开发,要深入调研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确保赴俄采伐产业的合理健康发展。除做好赴俄采伐的前期的准备工作外,还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4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定位问题
赴俄采伐是企业的发展项目,要将其定位于企业的再就业基地。尽管它是股份制企业,但员工都是企业分流的职工,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考虑的甚多,应该把股份制的员工视为企业的职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企业参股、但不控股。
4.2 工伤待遇问题
搞森林采伐,因工作负伤的现象是难免的,应该将在俄发生的负伤视为工伤,可以让股份制企业向企业缴纳一定数量的工伤保险金,医疗费用由股份制企业全额承担,痊 后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享受企业的工伤退休待遇,以解决其后顾之忧。
4.3 代理权的问题
由于进出口公司已列为改制单位,原代理权属也将消失。外派劳务和对外签约的权属应从进出口公司拨离出来,林管局要有专门部门或委托代理人办理。这样,有利于产业的顺利推进。
总之,“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它是分流富余职工的有效途径。林区通过多年在赴俄采伐的有益偿试,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尽管全球经济形势,对木材售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但仍有利润空间。而且由于我国木材产量逐年减少,“十二五”期间木材缺口又甚大,再加上俄罗斯的木材市场主要又针对我国,所有的这些有利的因素,都为林区加快“走出去”的战略,扩大赴俄采伐规模创造了条件。当前,林区拥有大批林业技术人员,且劳动力资源充足,在森林采伐、加工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因此,林区在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只要能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取其精髓,就一定能真正促进赴俄采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白士城.乌尔旗汉林业局赴俄森林采伐启示录[N].呼伦贝尔日报,2010-07-28.
[2]马相全.做大做强赴俄森林采伐[EB/OL].中国绿网,(2011-10-21)[2012-05-10].www.imfic.com.ciyztbd/cxfzdxxd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