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经》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方法
2012-08-15禄颖吴莹
禄 颖 吴 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浅谈《内经》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方法
禄 颖 吴 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本文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在《内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方法,如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以及加强中医思维模式的训练等等,为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思维;《内经》教学;方法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在思维方式上也相应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1]。而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以理工科的考生为主,他们此前所受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科学体系,建立的是因果联系、可量化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与中医理论的随机辨证、抽象化的、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2],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内经》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医理论的特色和优势,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模式,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问题。
1 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又被称为国学,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中医学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属于国学范畴,与中华文化有着同根互生的密切联系。有鉴于此,我们的中医教育就应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去追寻中医学的发展足迹,准确理解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而《黄帝内经》做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医家之宗”,今天仍然是中医的必读教材,其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至今还在医学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内经》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渗透这些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思维方法、人文知识、古代哲学知识、方法论知识等,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培养中医思维能力,乃至于提高我们整个中医专业教育水平以及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发挥重要的作用[3]。
2 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内经》中的思维模式如取象类比、司外揣内等,基本上涵盖了学习中医所必备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渗透与培养。
2.1 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
取象类比的思维模式贯穿《内经》理论的各个方面,如在精气学说中,天人活动现象相应,可称为“同象”。《内经》论述的天人同象的内容很多,而且也是其重要思维方法“取象类比”的重要内容,《素问》之重要篇章《阴阳应象大论》,即取“天人阴阳变化之象相应”之意来名篇,其中确也大量论述了此类内容;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便是基于“天人同象”的论点,取天之象应人,深入讨论了人体阳气的功能与特点。
取象类比还体现在诊病的思想中,《素问•五脏生成》指出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正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进行诊断思维的应用实例。正如王冰所注释:“象,谓气象也。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何者?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如是皆大举宗兆,其中随事变化,象法傍通者,可以同类而推之尔。”此外,关于四时五脏之脉,《内经》采用取象类比的方法进行描述。平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春应中规”、“春日浮,如鱼之遊在波”;“夏应中矩”、“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应中衡”、“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应中权”、“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此外,取象类比还运用于辨识病机的过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五脏六气皆有其功能特点,以取象类比之法对病象进行分类,继而以类推理,就能确立病象的病机属性,其中便含有病因、病位、病性的信息。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风病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性动摇、善行而数变,故属于风证。“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水液混浊,皆属于热”,以排出的病理性体液的清冷、混浊定寒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从病象表现论病变上下。病变在肝、在上在下,属病位;病变为风、为寒、为热,属病因、病性。 病机十九条中每条所说的病机所在虽然单一,但它却是后世证候表述的学术渊源。
2.2 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
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其内部情况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灵枢•外揣》云:“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揣,推测,揣测。从表现于外的音色等症状变化,推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如马莳所注:“人身之音与色,是之谓远,可以言外也,而即外可以揣五脏之在内者;人身之五脏,是之谓近,可以言内也,而即内可以揣音与色之在外者。”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六腑及人体肢体关节四肢百骸都通过经络与五脏建立密切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人体内藏的脏腑经络精气神的活动必然反映于外在的生命现象,人体外部的生命活动征象也能反映机体内部生理、病理状况。
《内经》强调内外相应的整体思想,认为体内外变化相应的关系“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并借器具贮藏咸盐后,就有盐卤外渗;琴弦将要断绝时就会发出嘶败之声;树木腐朽枝叶就会枯谢等自然现象,形象地论证了“有诸内,必形诸外”的道理,因而提出“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的观点,形成了“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诊断思路。
此外《内经》中还有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等思维方式,而且各思维方法之间并不孤立,应灵活、综合运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正确的学习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的思维模式。
总之,在《内经》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如讲座、病案分析、课堂讨论等等,总之经过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还能为学生以后的临床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清晰的思路与方向。
[1]王宏利,刘庚祥.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简释[J].中医药学刊,2004,3(22):510.
[2]肖相如.关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2004,11(23):76.
[3]禄颖.浅谈《内经》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医教育,2010,12(29增刊):45-46.
R221
A
1671-8194(2012)10-0700-0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编号为XJY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