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期间脱针的预防措施
2012-08-15陈真娣廖慧芳
陈真娣 廖慧芳
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期间脱针的预防措施
陈真娣 廖慧芳
目的分析透析过程中脱针的危害,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针对可能引起脱针的原因,从各个环节入手,采取针对性及有效的方法,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杜绝脱针这一危险事件。结果明显减少甚至消除了脱针的发生,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通过一系列预防措施,可以做到避免脱针这一透析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血液透析;脱针;预防措施
血液透析(HD)是治疗急性肾衰竭(ARF)和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用方法之一[1]。通常每次耗时4~5 h,每周2~3次。而动-静脉内瘘是最常见的通路,因其血流量大,压力高,一旦发生脱针未及时发现将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后果。
本血液净化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现有患者118人,使用的血管通路中人造血管1例,长期静脉置管4人,其余114人皆为A-V内瘘占全部患者的95.6%。透析过程中若发生脱针将是严重的事故,轻者损失少量血液,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患者几个小时的透析期间,防止脱针显得尤为重要,本中心针对这一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从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计透析治疗约15000例患者未发生一起脱针的不良事件,取得了理想效果。
1 透析前的评估及准备
1.1 穿刺前应对瘘口及血管走行、深浅进行认真的评估,选择好合适的进针部位、角度。A-V穿刺点相距8~10 cm以上[2],一方面可减少再循环,另一方面也便于固定。
1.2 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针多为16 g、17 g,针头内径粗,针尖长。因此本中心选择固定的透明透气胶带纸宽为2 cm,长为10~15 cm,两个穿刺点各准备2~3条胶带纸分别固定。
2 穿刺要点及妥善固定
2.1 内瘘穿刺时不宜进针过少,进针应大于1/2或2/3。应严格按照穿刺要点进行操作,应用绳梯式穿刺,两次穿刺点相距0.5~1 cm。这样做既可以保护血管,还可以防止因定点穿刺,增加渗血的发生率。如渗出的血液浸湿了胶带,将影响胶带与皮肤的贴合牢度,增加脱针发生的几率。
2.2 妥善固定在整个环节中最为重要。一方面是穿刺针的固定,另一方面是血路管的合理摆放及固定。本中心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根胶带在针翼下的软管上,第二根固定在针翼上,并皆与皮肤贴和紧密。血路管需合理摆放,避免管路扭曲、折叠,避免将管路压在患者身下,需保留一定长度,即使患者手臂稍有活动,针头也不会因受到牵拉而脱出。固定时将床单、血路管、床垫三者用夹巾钳(止血钳)固定在一起。
3 透析治疗过程中的认真观察
3.1 进入透析治疗过程,护士每30 min查看一次穿刺点部位情况,看胶带纸有无松脱,穿刺点有无渗血,针头有无逐渐向外滑出,如有上述现象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理。细心观察动、静脉压力,如果动、静脉压力较前明显降低,应立即察看针头是否脱出;动、静脉压力较高也应重视,防止较高的压力将针头被动顶出,造成脱针。
3.2 当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患者出汗时,注意观察胶带纸是否会因为潮湿的影响而松脱,应及时帮助患者擦干汗液,重新固定。
4 透析结束下机过程注意要点
透析结束后,护士要将在体外的血液重新还给患者,即俗称“回血”。在这一环节中,同样需要保持高度注意力,特别是动、静内瘘距离较近的患者,要防止拔除一根针的过程中不慎将另一根针带出,或是在摇动透析器时幅度过大,将针头带出。
总之,透析患者治疗的特点是时间长,次数频,周期长,要避免脱针现象发生,需要我们认真的操作,细心的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排除隐患,确保患者透析治疗过程安全。
[1] 王质刚.血液净化模式与临床应用.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9-70.
213011江苏省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2.3 特殊患者的固定:对于活动频繁的患者,可将透析管路固定在肢体上,使管路随肢体活动,避免牵拉管路及穿刺针。对于烦躁及自控能力差的患者,要加以适当的约束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