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损伤的临床观察
2012-08-15谢伟张倩倩王德峰
谢伟 张倩倩 王德峰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损伤的临床观察
谢伟 张倩倩 王德峰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采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67例颈椎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术前X线、CT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椎弓根的直径、走行方向,并确定进钉点。术中凭手感及C臂斜位透视逐步扩孔,扩孔过程中探查骨孔四壁,确定为骨性,然后置入螺钉,观察术后患者的复位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4个月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Frankel功能评定改善1~3级,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复位和减压结果满意,无内固定失效者。结论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即刻复位、减压,稳定性良好,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颈椎损伤相对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颈椎损伤;急性
与颈椎损伤的传统内固定治疗方法(包括前路钢板固定、后路侧块钢板固定和棘突间钢丝固定等)相比,多数学者[1-3]认为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因具有三维立体内固定作用,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即稳定又有利于颈椎术后的骨性融合,减少颈椎不稳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是所有内固定方法中最稳定的,成为目前发展的趋势。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采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67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所有患者的复位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67例颈椎损伤患者,男42例,女25例;年龄25~63岁,平均45.5岁;Allen颈椎损伤分类:屈曲压缩型28例,曲牵张型20例,垂直压缩型10例,伸展压缩型损伤9例;损伤部位:C4部位10例,C4部位16例,C5部位21例,C6部位13例,C7部位7例;Frankel分级:A级27例,B级19例,C级8例,D级7例,E级6例;致伤原因:车祸31例,高处坠落15例,重物砸伤11例,跌倒10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3 d,平均1.2 d。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均作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CT及三维重建检查,并进行颅骨牵引。患者全麻后,俯卧于头颈手术架上,并维持颅骨牵引,作体感电位监测。采用颈后路切口,充分显露两侧椎板、小关节突。若有骨折片压迫椎管,则切除断裂的韧带、关节囊,清除椎板等骨折碎片,撬拨复位错位的小关节,进行初步减压和复位。通过术前X线、CT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椎弓根的直径、走行方向,并确定进钉点,用磨钻磨去皮质骨,沿椎弓根方向钻孔。术中凭手感及C臂斜位透视逐步扩孔,扩孔过程中探查骨孔四壁,确定为骨性,然后置入螺钉,安置连接棒及紧固螺母,确定螺钉位置满意后,用磨钻或咬骨钳将椎板、侧块、关节突打磨毛糙,测量连接棒长度,预弯并固定连接棒。术后切口负压引流48 h,颈托固定3个月左右。
2 结果
本组67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338枚,除一枚C4及一枚C7螺钉置入失败外,其余螺钉均顺利置入。术后CT检查336枚顺利植入的螺钉位置均准确无误。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复位和减压结果满意;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的随访,除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呼吸衰竭外,其余患者Frankel功能评定均改善1~3级,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退出和复位丢失等现象,疗效满意。
3 讨论
对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必须仔细分析各柱的骨、韧带损伤情况,特别是椎间盘和纤维环损伤的情况,伴明显退行性变的颈椎损伤者脊髓压迫因素的判断,都是决定手术方案和复位方法的依据。颈椎内固定器械主要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不稳定,目的是在不稳定的颈椎节段使用后可获得可靠的固定效果,稳定脊柱,减少颈部脊髓因颈椎不稳所致的继发性损伤,促进其骨性融合,并可避免使用各种繁琐的外固定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械的临床应用最早是由Abumi等[1]提出,其适应证包括:①后柱骨折压迫脊髓需后路减压者。②颈椎小关节损伤需手术复位或切除者。③颈椎两柱以上的不稳定性损伤者。④颈椎移位明显而致脊髓前、后方均受压损伤患者宜先行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再视情况决定前路手术。⑤不便做颈前路手术的颈椎损伤者。⑥颈椎管狭窄合并颈髓损伤需行椎管成形减压者[4]。
本组67例患者均为下颈椎(C3~C7节段)损伤,椎弓根连接椎骨的前后部分,呈筒状,周围为皮质骨,中间为松质骨,这为螺钉的置入及坚强固定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由于下颈椎椎弓根形态易发生变化,对其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的难度较大,提高其置钉成功率的关键在于精确定位进钉点和进钉方向,术中要充分显露损伤颈椎,清楚地显露两侧关节突,并充分撑开切口,提供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此外,笔者的经验是进钉的角度需根据术前CT检查进行个性化分析,进钉时如遇到阻力要及时适当调整进钉方向,有条件的可应用CT导航技术引导置钉[5],提高进钉方向的准确性。
[1]AbumiK,Itoh H,Taneichi H,et al.Transpedicular screwfixation for traumatic leisio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ervical spine:descript ion of the techniques and preliminary report.JSpinal Disord,1994:7119.
[2]Barnes AH,Eguizabal JA,Acosta FL,et al.Biomechanical pull out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artificial pedicle screw.Spine(philapa 1976),2009,34(1):16.
271000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谢伟),妇产科(张倩倩),骨一科(王德峰)
[3]Bozkus H,Ames CP,Chamberlain RH,et al.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rigid stabilization techniques for three-column injury in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Spine(philapa 1976),2005,30(8):91.
[4]龚遂良,戴嘉平.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颈椎损伤.中国骨伤,2005,18(10):599.
[5]田伟,刘波,李勤,等.透视及导航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经验.脊柱外科杂志,2003,1(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