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2-08-15杨燕妮张丽云单成科

中国蚕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阳城县蚕茧蚕桑

杨燕妮 张丽云 单成科

(山西省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山西阳城 048100)

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杨燕妮 张丽云 单成科

(山西省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山西阳城 048100)

简述了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简况及现状,通过对阳城县蚕桑产业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改革陈旧体制,创新发展模式;转变服务观念,优化发展环境;壮大技术团队,夯实产业基础;建设蚕桑基地,拓展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后劲等加快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阳城县;蚕桑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阳城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全国三大优质蚕茧基地之一,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的美称。蚕桑产业是阳城县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被县委、县政府确立为“一县一业”和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之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行业竞争冲击、管理体制不顺、规模不大、产业化开发层次低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化进程缓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蚕桑产业如何做大做强,真正成为阳城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1 蚕桑产业发展简况及现状

阳城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之间,境内沟壑纵横,梯田层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为627 mm左右,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而且阳城县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对蚕桑产业的发展长抓不懈,从1978年起的长达20余年间,蚕茧产量一直占全省总产茧量的一半以上,雄居华北县级之冠,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蚕桑产业产值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强,蚕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13%,一些蚕桑生产大乡的人均蚕茧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63%,为农民增收、农村小康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蚕桑产业受到严峻的市场冲击和形势考验,发展一度缓慢甚至萎缩。2000年以来,蚕桑产业的发展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阳城县十二届四次人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蚕桑生产发展的决定》,并给予大量的资金扶持,明确提出了发展优质桑园6 667 hm2,生产蚕茧5 000 t的宏伟目标。“十一五”期间,阳城县又紧紧把握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蚕桑生产。目前,全县共有18个乡镇,467个行政村,其中有180个村年产茧量达到5 t以上,并涌现出了寺头、次营2个“双万亩”以上的蚕桑强镇,张家庄、董家岭、西冶、安上、东庄、黍地6个年产茧量50 t以上的蚕桑强村,养蚕大户不断涌现。到2011年底,全县桑园面积已达5 865 hm2,年发放蚕种7.13万盒,蚕茧产量3 550 t,蚕桑综合产值达1.3亿元。“十二五”期间,阳城县将蚕桑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和六大特色产业之首,并规划到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万hm2,年饲养蚕种达30万盒,阳城县蚕桑产业将再铸辉煌业绩。

2 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 管理体制不顺 蚕茧价格不稳

茧丝绸价格一方面随国际生丝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另一方面又受管理体制不顺的影响,是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茧丝绸行业全部放开,没有确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农、贸、工各自为战,服务、加工、经营脱节。蚕茧市场好时,收烘单位、二道贩子不顾质量,相互抢购,各不相让;市场疲软时,茧价低廉,蚕茧无人问津,茧贱伤农,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蚕茧大战也使缫丝企业深受其害,蚕桑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2.2 青壮年大量外出 劳动力严重不足

蚕桑生产是种养殖业,存在工序多、劳动强度大、风险大,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情况,加之阳城县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给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成为农村养蚕面临的瓶颈问题。现在,从事蚕桑生产的主要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中老年和妇女为主,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养蚕粗放,蚕茧产量低质量差。蚕桑生产缺乏新生力量,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新技术推广困难

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是专门的蚕桑业务部门,在蚕桑生产上具备一套相对系统的蚕桑生产管理技术,但由于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少,在职人员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很少,以及大部分乡(镇)的蚕桑站因机构改革只有1名蚕桑技术员,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难以推广普及,直接影响着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县仍有许多养蚕户是蚕室、住房兼用,消毒措施跟不上,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等新技术的普及率低。发生蚕病的情况仍很严重,蚕茧质量差的问题仍然存在。

2.4 规模化程度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蚕桑产业在阳城县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但是作为主导产业在农村的覆盖率还很低,经营规模也比较小,全县80%以上的养蚕户年养蚕不足5盒,阳城县农户的养蚕规模不及广西宜州市(县级市)的1/10[1]。以一年养4季蚕,一季饲养1盒蚕种为例,茧价高时一年可收入7 000~8 000元,茧价低时不足5 000元,一季饲养不足1盒蚕种的收入就更少,且又受季节限制,远不如外出打工,造成不少蚕农在茧价高时饲养,茧价低时少养甚至不养,把养蚕当作可有可无的副业看待,以至于不扩大、不投入,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上,使产业从源头起就难以满足规模经营的要求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求。

2.5 产业链条不长 多元化发展薄弱

目前,阳城县蚕桑产业开发还处在蚕茧收烘、缫丝等原料生产上,后续加工非常薄弱,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和终端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不强,难以对产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因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资源利用低,附加值低,税收少,蚕桑产业能够富民但不能强县,产业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改革陈旧体制 创新发展模式

只有从实际出发,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做活桑蚕丝产业组织链,才能抵御市场风险,更好地保护蚕农利益。一是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打破蚕桑行业各自为战的体制弊端,打破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常规做法,有序放开蚕茧经营市场,妥善协调加工企业、收烘单位与蚕农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利于蚕桑行业加速发展的良性运行体制。二是要大力支持加工企业通过提供服务、发展订单农业,把千家万户的蚕桑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市场联结起来,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增强全局观念,避免行业的剧烈波动。三是要大开放,积极引进大公司和大企业改造、兼并、重组现有的茧丝加工企业,努力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四是要创新蚕桑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发起人,按照“自愿加入、自由退出、民主管理”的原则,组建蚕桑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者协会以及股份合作制联合体,积极探索“企业+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等经营模式,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与广大蚕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接机制,建立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发展机制,努力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步伐。

3.2 转变服务观念 优化发展环境

现代政府强调的是有限政府,即“小政府、大服务”,落实到发展蚕桑生产中,一是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蚕桑技术人员到村组、到农户、到地头,面对面地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真正让蚕农掌握先进、省力、高效的蚕桑适用技术。二是要大力实施“强村大户”的发展策略,倡导蚕桑生产自然资源向“强村大户”流转集中,鼓励大户发展桑—经、桑—菜、桑—禽等桑园套种套养等立体循环经营模式,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2]。三是建议县财政建立蚕桑产业风险基金,在茧丝价格走低时,实行保护价收购,保护蚕农的利益,保护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3.3 壮大技术团队 夯实产业基础

蚕桑要发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一是要完善县、乡、村、组四级服务网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增强科技服务功能和实力。二是要建立技术培训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大力提高蚕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养。三是要转变技术服务职能,在做好大面积指导服务的基础上,工作重点向基地和大户倾斜,从一般服务转到树立、培育典型辐射上来。四是要吸收专业人才充实到县级蚕桑机构,壮大科技团队,不断提高蚕桑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实现科技队伍的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为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3.4 建设蚕桑基地 拓展产业规模

规模决定效益,我们必须在扩大蚕桑总量、拓展产业规模上作文章。一是要提升蚕桑老基地。目前阳城县大部分桑园集中在以次营、寺头为中心的西南部乡(镇),这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区域相对集中的生产布局,对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千家万户分散型的经营方式制约着蚕桑效益的提高,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因此,要在建立土地有偿流转机制的基础上,使撂荒、半撂荒桑园向专业户集中,培育大批养蚕大户,形成适度规模优势,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同时,要在建设优质蚕茧基地上做文章,老蚕区要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专业村,建立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上下功夫,以基地带动生产水平的提高,达到稳定产业、扩大规模的目的。二是要开拓新基地。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开发原则,以丰产桑园建设为重点,以东冶、白桑、蟒河等原来五小企业多、现在发展蚕桑积极性高的乡(镇)为依托,辐射其它乡村,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上规模的蚕桑基地。

3.5 延伸产业链条 增强产业后劲

按照农村产业工业化的思路,把蚕桑产业作为重点项目来抓,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一是要通过招商引资有计划地加快丝绸、印染、服装加工、丝棉等加工项目的开发,加快对蚕蛹、蚕沙、桑果等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着力延伸蚕桑产业链条。二是要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型茧丝绸集团公司,在蚕、桑、茧、丝等各个产品的高附加值上花力气、下功夫,真正提升阳城茧丝的竞争力。三是要积极实施产业链中其它副产品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造纸、饲料等领域的用途,在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拓展市场上狠下功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要全力实施桑园综合开发,推广桑—经、桑—菜、桑—禽等桑园套种套养立体循环经营模式,多环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佚名.广西宜州2011年桑蚕产值17亿元[EB/OL].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2012-04-28.http://news.ctei.gov.cn/326902.htm.

[2]焦宏源.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打造华北蚕茧丝绸第一县[N].阳城报,2008-01-09.

[S88-9]

C

1007-0982(2012)03-0050-03

2012-04-11;

2012-07-20

杨燕妮(1981—),女,山西阳城,大专,助理农艺师。

Tel:13994736195,E-mail:413308801@qq.com

猜你喜欢

阳城县蚕茧蚕桑
阳城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经验浅谈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山西阳城县赛村 开发桑蚕新品 农桑迸发活力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