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与管理

2012-08-15褚建军

关键词:研判危机心理

褚建军

(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在校大学生一般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人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他们心理认知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易亢奋,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外界重大事件的冲击和影响。高校人员密集度、开放度高,其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校园将是各种危机易发的高危场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规模迅速扩张,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快,随之也出现了各种管理问题,使高校在发展中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以人际关系矛盾、就业压力、贫富悬殊、情感危机等诸多因素引发的伤人、自杀、游行等事件的发生,对大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安全维稳工作对于国家社会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正确研判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并进行有效干预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概念解析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内涵

危机(crisis),医学用语,指人濒临死亡、生死难料的状态。《韦伯斯特词典》中危机的定义为“具有决定性或极其紧要的时间或事件”。《现代汉语词典》则把危机定义为“危险的根由或者严重困难的关头”。巴顿(Barton)在1993年对危机进行了这样的定义,他指出,“危机是在惊奇或对自身具有重要价值的东西产生高度威胁并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而危机管理学则把危机定义为“一种意外事故,这种意外事故往往无法预知、易被忽视、具有颠覆力,并有可能对组织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而所谓的大学生危机事件[1],是指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某一事件有可能造成对学校和社会现有正常运转状态的失衡,使学校和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结构遭到否定和质疑,进而导致学校和社会在认同度和实践中遭到一定程度的危害,而事件的突发性往往使惯常的思维和应对模式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因而需要破除常规并迅速决策以及时遏制危害性蔓延的事件。应当指出,这里所指的大学生危机事件与一般高校管理中所涉及的大学生管理事件具有较大的区别。它与一般的大学生管理事件相比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紧迫性、公共性及社会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特征

从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定义来看,它具有五个基本特征[2]:一是突发性。主要指事件的发生都是突然的,在发生之前短期内没有相应的征兆,易造成管理者的惯常思维和应对模式失效。二是不确定性。主要指管理者不能事先准确地知道事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而且由于管理者进行的干预和决策所造成的结果可能不止一种,因而使得管理过程中难度增加。三是危害性。危机事件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可能导致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破坏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造成学生群体在生理及心理上难以弥补的创伤。四是紧迫性。由于危机事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为减少事件对学校和学生造成的危害,必须迅速决策以遏制事态蔓延,因此,紧迫性是其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管理事件的根本特征。五是公共性及社会性。这是由高校和大学生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当前,学校也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脊梁。这使得高校和大学生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焦点,社会矛盾也容易在校园中被激化,加上一些大学生由于心理应激,容易失去理智,做出非理性行为,因此,大学生的危机事件很容易导致整个社会的公共危机。

(三)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

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可以依据其内容、根源和规模进行划分。从危机的内容来看,一是指人身安全方面的危机,如学生急重病、食物中毒及打架斗殴等;二是指心理健康方面的危机,如因心理疾病而导致的自残或出走等;三是指财产安全方面的危机,如寝室火灾或发生重大盗窃案件等;四是指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方面的危机,如集体罢课或游行示威等;五是指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危机,如黑客攻击网络、出现反动言论或负面信息等。从危机发生的规模来看,可分为群体性危机事件和个体性危机事件两类。从危机产生的根源来看,有校园源发性危机事件和校园非源发性危机事件两类。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判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的概念

所谓“研判”,是研究判断的意思。而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就是通过及时掌握大学生个体或群体信息,及时辨别有可能演变为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各种迹象,概括和掌握各种微小迹象有可能演化成危机事件的规律,提炼出研判危机事件的参考依据,从而根据危机出现的信号和征兆预先判断危机的变化方向。也就是说,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是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网络舆情、个体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整理与关联,从而产生一个预测性或判断性结果的过程。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的内涵

1.研判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特殊群体分析研判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是当前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判主要是对高危群体进行个体心理危机的研判。主要是关注大学生个体在重重压力下出现的一些心理危机征兆,如:不良情绪、异常行为、学习能力陡降、舍弃珍爱物品甚至流露自杀意图等行为。而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是指运用预测学等相关原理,以大学生思想为对象的预测。主要是研究和判断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态势、动向、可能结果以及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分析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借助大量调研而来的思想信息资料,并结合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从而预测某个学生个体或群体将会出现的主要思想问题。

2.研判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中,信息是主导研判的核心环节。对大学生群体信息的分析研究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原理指导下,运用具体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信息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开展研判的基本方法。当前,我们开展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采用的基本分析原理有因果关系原理、相似性原理、相关性原理以及创新原理等。其中因果关系原理对应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因果关系法、抽象法、概括法、综合分析研究法、求同存异法以及归纳演绎法等;相似性原理对应的分析方法有系统法、类比法、趋势外推法及假设法等;相关性原理主要对应相关法和想象法;创新原理对应的主要有综合择优创新、逆反创新、拓展创新、联想创新、移植创新以及统摄创新等。从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研判的意义和作用上来看,大学生群体信息分析研判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分析法、案例法、对比法以及计算机辅助分析法等。

3.研判的主要模型。当前,国内学者从流程的角度考虑将情报信息分析流程划分为六个过程,即信息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归类分析、指向分析、转化分析、矫正分析等,简称信息分析流。而刑事情报分析研判中把它与思维活动流(研判思维活动的流程)和侦察行为流(将分析研判结果指导实际侦察的流程)作为三个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流程,这三个流程相互作用推动着分析研判工作的发展。而国外学者以DIKI(Digital-Information-Knowledge-Intelligence)链的思维模式,建立了五种研判模型[3],分别是:情报循环模型、基尔的控制论模型、SARA模型、美国的3I(Iterpret-Influence-Inpact)模型及英国的国家情报模型。当前高校危机事件研判中多采用SARA模型。S即Scan(扫描):确定突出问题,分析其后果,并评价对学校安全的影响情况;A即Analyze(分析):对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探究问题成因,找寻解决办法;R即Respond(处置):寻找其它高校处置类似问题的有效对策,确定适合当前的做法,选择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A即Assess(评估):对处置阶段前收集的信息和之后处置所得信息进行检验,以确定对策是否有效。这种研判模型的优点是不孤立看待事件情势,而是由分析员对多发性问题和系列问题进行扫描,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原因,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并及时评估其效果。它用于当前高校危机事件研判当中是比较合适有效的。

三、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

(一)加强大学生的危机教育

高校应高度重视预防与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与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等工作之间的关系,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通过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做好危机事件紧急处置预案工作,把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危机事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重点做好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工作。大学生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4]是:让大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学习相关的危机知识、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责任,掌握一些应对危机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危机教育既要注重理论层面的教育,更要注重实践层面的危机应对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大学生具备危机意识、掌握危机能力并肩负危机责任,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建立组织化、制度化、系统化的预警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普遍没有独立的常设性危机管理与协调机构,这使得高校的危机干预网络缺乏直接有效的领导,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应对危机时一般的做法都是通过成立临时的工作领导小组来处置危机,再加上高校与社会、家庭以及教师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网络,因而导致在危机爆发或即将爆发时,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通过临时成立的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之间尚需磨合,配合也不默契,在面临复杂局面时,难以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学校与社会、家庭及教师之间的多维度沟通,这就难以保证快速遏制危机,将其危害性降至最低。因此,高校需要健全危机干预网络,通过设置独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与协调机构,努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教师之间的多维度沟通网络,切实制定危机事件处置的流程模式、媒体应对、事后安抚等工作细则,形成一个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系统稳定的危机预警管理机制。

1.多层面的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立。实际工作中,我们至少要构筑三个层面的危机管理机构来进行危机的预警和管理。第一,在学校层面设置独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预防、决策和处理危机,依靠这个常设性的危机管理应急小组,可以提高全校师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应急能力。第二,在各学院层面设置独立常设性的危机处置小组,成员由各学院领导和学生工作人员以及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处置危机、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通过这个危机处置小组,开展危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豁达、宽容的高尚品质,养成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第三,在学生层面设置学生安全自治委员会,成员由学生党员、团学会干部、班干部、志愿者等组成,负责学生信息的收集,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协助老师、配合学校做好危机预防工作。

2.危机事件处置的流程模式。探索科学的、符合危机事件应急处置实际需要的流程模式,是高校成功应对和处置危机事件,减少和降低损失的有力保证。所谓危机事件处置的流程模式,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进行紧急处置和应对的科学化、程序化的工作进程模式。根据多年来各种危机事件对高校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的基本情况,结合高校应对危机事件的工作实际,高校危机事件处置的流程模式应包含以下九个紧密衔接的进程式环节:接警;上报领导小组;启动预案;现场指挥;抢险救援;上报信息;媒体应对;处置结束;事后安抚等。这九个环节在处置过程中渐进式推进,有的环节是直接推进,有的环节交叉进行,但总体脉络一以贯之。高校如果能够在危机事件处置中最紧密地推进运行这些环节,就可以提高应对和处置危机事件的节奏,提高抢险救援的效率,把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应对。危机事件的危害性之所以巨大,是因为它具有衍生效应,而衍生效应最大的推手就是危机信息的传播。所谓危机信息传播[5],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在媒体、组织、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媒体、组织、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融媒体环境,在这个复杂的融媒体面前,危机信息传播过程已经变得难以掌控,如果单靠封锁消息来解决危机已没有可能,反而会加重危机。因此,在危机信息传播中,高校应对媒体应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尊重师生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第二,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第三,及时辟谣。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学校主流媒体及其传播途径的作用,保持危机信息传播通道的畅通;通过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如召开信息发布会及时公布事件的进程,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通过学校官方微博等网络对话平台,及时发布危机信息;并主动通过学生工作人员深入学生,直接对话,消除学生疑虑,才能避免因传播通道不畅而产生各种虚假信息和流言,造成学生恐慌并影响事件的正确处理和学校的安定团结。

4.危机处置后的安抚工作。危机事件的成功处置之后,高校应及时抓住机遇,做好危机处置后的安抚工作。安抚工作主要指危机事件处置后的后续心理干预[6],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后续干预比及时干预更为重要。在及时干预下,危机事件对于当事人的心理影响有可能恢复到原有的正常水平,但更多的是,事件给当事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造成持续的心理创伤。在危机事件后,还应重视后续的心理干预,科学评估危机对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切实制定危机恢复计划。依靠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建立后续补救系统,把危机的后续干预与日常心理咨询相衔接,进一步平复危机对师生心理造成的创伤。安抚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各类人员的心理创伤治疗。首先,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高校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团体辅导和一对一跟踪辅导等形式,引导学生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尽早摆脱心理困境;其次,还要做好辅导员和相关教师的心理创伤预防和干预[7]。辅导员和相关教师是危机事件中的一线工作者,也是危机的亲身经历者,因此,他们在事件平复后也难免会产生“应急症状”。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和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创伤严重的老师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安抚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总结和宣传工作。通过总结和再分析危机全过程,找出危机原因、总结工作纰漏、制定整改措施、进行信心重塑。这样既能为今后应对其它危机积累完整的学习资料,又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宝贵的学习经验,提高大家应对危机的能力,促使高校的危机事件管理日益成熟。危机后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应该放在预警的特殊学生群体中,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辅导、积极参加各种心理讲座等,把他们的各种不良情绪和种种极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

(三)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加强校园与周边社区的合作。随着校园周边社区的不断发展完善,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校园周边环境也成为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恶劣的校园周边环境,会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也会给学校带来许多不安全因素。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周边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做好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组织学生参加周边社区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共建,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应与周边社区、派出所等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共同预防和处置危机事件。

2.做好危机事件的威胁评估。危机事件一般有三个主要的危害类型:第一,精神损失,难以用金钱来计算和衡量的生理、心理和情绪方面的消极后果;第二,经济损失,对个人、学校、社会、国家造成的财务损失;第三,间接损失,危机事件附带的消极后果,如政府和学校公信力的下降。做好危机事件的威胁评估工作,有利于工作人员在处置危机时认清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危机。

[1]沈豫浙,王成军.大学生危机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6):47-48.

[2]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特征和管理策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4):72-75.

[3]杨静.国外犯罪情报分析研判研究综述[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4):37-40.

[4]徐兴丽,陈华桂.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谈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预防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9,(6):239-242.

[5]周昀,潘文杰.大学生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体系建构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03-204.

[6]陈洁,赵静.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心理援助介入的时机和策略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6):235-238.

[7]叶海燕.辅导员在大学生危机事件中心理创伤的预防和干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91-93.

猜你喜欢

研判危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基于CRF文本挖掘的事故研判分析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