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
2012-08-15郑建平浙江省衢州市中医院衢州324002
谢 伟 郑建平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院 衢州 324002
郑 琦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因肩胛背神经行径过程受压而产生以患侧颈、肩、背、腋、侧胸壁酸痛和不适感等一系列症状,疾病迁延,反复发作,是引起颈肩痛的重要原因之一[1]。2007年6月—2011年5月笔者应用小针刀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41例,女45例,年龄28~76岁,平均45岁;病程5个月~7年;病变部位:单侧73例,双侧13例;右侧56侧,左侧30侧。
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酸痛不适、沉重感86例,严重者影响睡眠10例。常劳累、受寒后加重,颈肩部症状按压、捶打后觉得舒服。肩胛骨内上角及内侧缘平T3、4棘突有明显的压痛点,压痛点经按压,诉颈肩及手部有轻松舒适感86例;局部可触到硬结或条索状硬结,指法弹拨时可及弹响或捻发感72例;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36例,严重者可见前臂内侧感觉减退23例,手掌尺侧及小指感觉减退2例。Adson试验阳性15例,Roose试验阳性22例,W right试验阳性30例。X线片C7横突过长11例,颈椎曲度变直7例;肩关节X线片无异常;肌电图检查无异常。
1.2 诊断依据 根据上述症状、体征、特殊检查及肩胛背神经行径处有明显压痛点,尤其是按压肩胛骨内上角、T3、4棘突旁可诱发同侧上肢酸痛,痛点封闭后症状可完全或部分消失者,即可明确诊断该病。
2 治疗方法
在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处或脊柱缘处找到明显压痛点,作为进针点。用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针3mL+德宝松针1mL。局部常规消毒,于痛点处进针,回抽无血时,注射药物,局麻后将针刀刃与肩胛骨缘平行进针,紧贴肩胛骨缘行扇形切割,切割时常可听到“嗦嗦”的声音,并有阻力感和挡刀感,切开达到松解。脊柱缘处明显压痛点施术深度一定在肋骨浅面。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疼痛明显患者,行中斜角肌松解。仰卧位,头转向对侧,以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点为进针点,刺到横突处回抽无血,注入2%利多卡因针3mL+德宝松针1mL,再刺入针刀,当达到横突骨性部分,紧贴骨面松解。起针后用创可帖贴敷拇指按压3~5min后,行弹拨理筋手法,并活动肩胛骨10余次。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显效:治疗后疼痛大部分消失,但遇劳累或受寒后又发,经治疗后缓解;好转:经治疗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3.2 结 果 86例经1~3次针刀治疗,治愈52例,显效28例,好转6例,治愈率60.5%,总有效率100%。
4 讨论
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很容易与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征、斜方肌劳损、神经根型颈椎病混淆,应注意鉴别。尤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最易混淆,临床上确诊为颈椎病患者也可合并有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鉴别关键在于该病有局限且固定的压痛点,尤其是按压T3、4棘突旁可诱发同侧上肢酸痛、痛点封闭后症状可完全或部分消失。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好发于C4、5和C5、6椎间孔,上肢的不适常表现在桡侧,行压顶试验与臂丛牵拉试验常为阳性。颈椎摄片、CT、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自陈德松等[1]提出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后,许多学者的解剖学研究[2-4]也证实,肩胛背神经发出后经过中斜角肌时,被该肌覆盖,该肌大部分为腱性或腱肌性组织,部分肩胛背神经在该肌外侧缘变细。肩胛背神经发出后向下走行于肩胛提肌下部深面,常有分支跨过肩胛提肌,肩胛背神经与肩胛提肌交点距离肩胛骨上角较近(平均1.25cm),这些解剖特点使支配肩胛骨上角周围肌肉的神经在通过肌肉腱性部分或通过肩胛骨上角附近时,易受肩胛骨上角肌肉附着点无菌性炎症及筋膜粘连影响,造成肌肉痉挛和神经卡压。Williams等[5]解剖学研究发现在肩胛骨上角及肩胛骨内侧缘肌肉附着处存在多处滑囊,认为许多肩背痛是长期劳累导致滑囊发生炎症粘连所致,这与临床上疼痛部位一致。这些都是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行肩胛上角、中斜角肌小针刀治疗的解剖学基础。
小针刀疗法[6]是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现代手术治疗相结合的一种医疗技术,可以达到有效松解硬结、条索粘连和祛除瘢痕,疏通经络气血,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无菌性炎症消退的效果。根据患者的痛点为小针刀主要治疗点,通常首选肩胛骨内上角,该点解剖结构标志明显,局部无重要血管神经,治疗安全,而胸锁乳突肌后缘中斜角肌的松解,局部解剖结构较复杂,邻近血管神经丰富,要有相当的熟悉局部解剖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触及颈椎横突后结节,紧贴骨面行松解,要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松解的幅度,谨防损伤邻近的血管神经,起针后要按压5min左右,以防局部血肿产生。
小针刀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征与传统局部封闭、手术治疗比较,封闭可消除局部炎症达到减轻疼痛目的,但无法解除局部粘连,易反复发作;手术治疗虽可达到彻底的神经松解,但需于全身麻醉下作颈根部横行切口,手术创伤大,有损伤神经可能,且较大的手术创伤易引起术后再粘连可能。运用小针刀可以松解肩胛骨上角滑囊及肩胛骨内缘肩胛提肌、中斜角肌腱性部分,松解神经卡压,调整肌肉平衡,局部用利多卡因+德宝松注射可以起到局部麻醉,减轻松解时患者的疼痛感,又能起到抗炎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
[1]陈德松,顾玉东,劳杰,等.肩胛背神经卡压(不典型胸廓出口综合征)[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4,10:28.
[2]方有生,陈德松.肩胛背神经卡压症32例的临床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1,17:32-34.
[3]尹望平,邹菊培,徐吉,等.肩胛背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骨科杂志,2002,8(2):83-83.
[4]杨希重,王德春,沈若武,等.肩胛骨上角区的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4):361-363
[5] Williams GR,Shakil M,Klimkiewicz J,et al.Anatomy of thescapulothoracic articul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9,(359):237-246.
[6]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