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业导刊》 服务种业

2012-08-15卓文飞康世云

种业导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农科院导刊办刊

卓文飞,康世云,孙 岩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中国种业已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发展最高的产业之一,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种业市场,并且在不断强调粮食安全的环境中成为关系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目前注册各类种子企业共计780余家,拥有各类育种科研机构146个,2000年以来,通过国家、河南省审定的小麦品种178个、玉米品种115个。其中,河南省农科院育成的郑麦9023、郑单958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且播种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连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产量超500亿kg,良种的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

据研究,在我国近万种期刊中,科技期刊大约为5000种,其中学术类占43.3%,技术类占36.9%。而对于中国种业这一拥有政策、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等多方面信息资源并不断生产新的信息资源的产业链,作为种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纸质媒体,国内以“种子”或“种业”命名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仅有6种,河南省内没有一家,与从事农业、种业生产与服务的基础读者群之间,与农业大省、种业大省的地位存在巨大的不对接现象。

《种业导刊》的创办,对我国种业类期刊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填补了河南省种业科技期刊的空白,为河南省及我国中东部地区种业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一个资源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引领种业科技发展,促进种业科技交流,记录种业科技成果,培养种业科技人才,反映省内外种业科技实力,为推进种业技术创新以及种业信息化发展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确立公益性与科技性

《种业导刊》的前身是1981年河南省农科院创办的《麦类文摘》。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8年第一期起《麦类文摘》正式更名为《种业导刊》编辑出版。《种业导刊》)由河南省农科院主管,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主办。标准刊号:CN41-1392/S ISSN 1003-4749,月刊,大16开,56页,国内公开发行。

《种业导刊》的读者对象为种业科技人员、农业行政管理人员、种业行政管理人员、种业企业、各级种业协会成员、各级种业经销商、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以及涉农院校师生、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种粮大户、种业媒体、种业爱好者等。

《种业导刊》自创办以来,确立公益性与科技性并重,立足河南省,辐射全国,坚持“种业导刊,服务种业”的办刊理念,依托主办单位河南省农科院的种业研发资源优势,积极宣传“种业”,推广“种业”,使之成为富有鲜明内涵的特色期刊,积极探索种业信息化,为种业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提供一个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

2 创办特色栏目,提高办刊质量

2.1 树立精品栏目意识

《种业导刊》自2008年创刊以来,围绕刊物的发展,编辑部在组稿、特色栏目创办、提高质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期刊从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在内容上,《种业导刊》十分注重期刊论文的科技指导性、实用性、公益性及及时性,形成本刊的载文风格与特色。

《种业导刊》在栏目设置上,积极面对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服务种业、推广品种、培育企业、宣传产品为己任,设置包括政策经纬、种业论坛、种业管理、市场分析、特别关注、种业315、工作研究、栽培技术、繁育制种与引种、植物保护、蔬菜园艺、经验交流、知识窗、国外农业、种业资讯、审定品种等栏目。

2.2 坚持政策、法律指导性

为及时传递有关种业的政策法规,专门开辟了政策经纬栏目,主要报道与种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种业典型案例,刊登如“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执法年活动纲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等内容,在2008-2010年《种业导刊》读者调查中,均受到读者的欢迎。

针对种业产业市场化发展中法律纠纷增多的现象,专门开辟了种业315栏目,向自2002年以来植物新品种案件受理量占全国受理总数的1/3强的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刘军生进行约稿(刘军生是山东省首例植物新品种案的审理法官,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先后发表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的侵权责任认定》、《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中植物新品种权归属的确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以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为必然条件》、《植物新品种案件审理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等文章,警示作用巨大,在读者中反响强烈。

2.3 发挥产业与科技导向性

利用主办单位河南省农科院在河南省种业发展中的研究与开发优势,以及河南省种子协会的种业资源优势,及时掌握种业发展前沿信息与科技,打造“种业论坛”这一精品栏目。

2008-2010年,相继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发改委、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郑州蔬菜研究所等省内外种业行政管理、种业企业、种业科研等农业权威机构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对河南省种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如“我国中小型种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河南省玉米生产概况及发展对策”、“河南省强筋优质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建议”、“河南小麦品种演变分析”、“体制改革后如何调控种子市场保障种子供应”、“郑州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河南省甜樱桃生产现状、前景及发展建议”、“组建河南省小麦种业集团的可行性分析”、“关于统筹推进河南省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等文章,为推进河南省由育种大省到育种强省的转变,为农民增产、农民增收,为加快种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产业与科技导向作用。

2.4 体现公益性与系统性

在技术类科技期刊生存状态不佳的环境中,《种业导刊》在办刊中依然坚持面向种业产业发展的公益性,并在内容上使之系统化。

根据国家农业部及河南省农业厅每年的新品种审定公告,为加速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利用,充分发挥新品种在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使农业生产用户了解权威、真实、系统的品种信息,《种业导刊》自创刊以来,每期始终保持总版面的1/7~1/6,在所设“品种信息”栏目中,及时全文刊登农作物审定品种的全部信息,涵盖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西瓜、花生、棉花等品种。

2.5 突出实用性与及时性

本刊紧密结合种业管理、种业科研、种业生产、种业营销的需要,设置了种业管理、市场分析、栽培技术、植物保护、蔬菜园艺等栏目,反映农业基础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应用技术,刊发文章占全年刊发文章50%以上,最高达70%。论文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撰写的“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豫东平原玉米八项增产措施”、“芝麻高产栽培技术”等应用技术类文章,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种业导刊》在文章的安排上首先注重与农时同步,唱好农业科技期刊的“四季歌”,同时还必须紧紧围绕重大农情及时刊登针对性文章。针对农时及田间技术需求创办“特别关注”栏目,邀请农业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季小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撰文,或转载农业部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农业生产指导意见,如2008-2011年连续四年特约河南省农科院专家针对当年小麦生产具体情况,撰写“小麦苗青分析及春季管理意见”、“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综合防治”等指导性文章;2009年春,河南省发生严重春旱,编辑部积极组织稿源,及时发表河南省农科院专家撰写的“小麦春季管理意见”、“河南省油菜抗旱减灾明白纸”等文章,在每年小麦收获后及时刊发“小麦品种利用情况及秋播布局意见”等文章,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 《种业导刊》的品牌营建

3.1 开放视野,探索办刊模式

据对全国部分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期刊发展与生存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在农业科研领域的事业体制内,大多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依然依赖于事业经费的支持。期刊广告业务由于工作量大,在组织、策划、后续服务等方面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因此,广告业务拓展力度较小,收入低,认为市场化游戏规则不符合该所期刊发展所处的事业体制,以加强管理提高出刊质量保预算为发展模式。

做为成长初期的科技期刊,立足实际,《种业导刊》编辑部在坚持正确办刊宗旨的同时,努力探索新创办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办刊模式,以及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与方法,构建高效管理模式,包括相关管理制度、奖励制度,业务流程,期刊品牌的定位等,组建采编部,广告部,排版发行部。广告业务外包人员工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期刊策划与运作,探索出“约稿与来稿结合、邮局发行与免费发行结合、广告自营与广告外包结合、体制内宣传与体制外宣传结合”的办刊模式。创刊以来,《种业导刊》迅速扩大知名度,培养作者群、读者群,扩大发行量,提高收入,受到河南省及周边省份读者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开放办刊,开展多种形式交流合作

第一,自创刊以来,编辑部先后到中国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吉林农科院、辽宁农科院、江苏农科院、江西农科院、安徽农科院等机构主办期刊编辑部参观交流,借鉴先进的办刊理念、办刊模式与经营理念,并就期刊的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座谈和交流,他山之石为推进《种业导刊》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省内各级种业协会的作用,借助协会的渠道打开信息交流的通道,提升知名度,同时协助协会提升其服务水平。先后与河南省种子协会、河南省种业商会、商丘市种业协会、南阳市种业协会开展合作,编辑部派人对协会主办的业务研讨会、信息交流会、产品展示交易会进行全程参与和报道,同时积极为协会与协会成员提供期刊与信息服务。经协商,分别将河南省种子协会、河南省种业商会作为《种业导刊》的主办单位之一,为期刊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第三,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按照互惠互利,促进种业健康发展的原则,结合河南省农科院及河南省农科系统育成品种与多家企业的开发合作,积极与种业企业合作,宣传报道企业品牌、品种信息与经销策略,将期刊推介给企业各级经销商,提高《种业导刊》期刊认知度,同时争取企业的协办经费支持。先后与中国种业50强企业的河南省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协议。

第四,积极参加编辑业务及种业发展研讨与交流会议。编辑部从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机构及期刊界的业务培训、研讨与交流,积累业务能力。如采编岗位培训、主编岗位培训、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各级机构主办的科技期刊发展研讨会等。通过参加培训学习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编辑理论知识,掌握编辑出版新条例新法规;另一方面有助于编辑跻身专业领域,了解学科前沿,广交同仁。

从业务拓展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办刊的途径,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级机构的种业盛会,以及企业主办的品种交流会。包括全国种子双交会、河南省种子协会组织的种业论坛、每年一度的河南省夏季种子信息发布会,武汉种子交易会、商丘种子交易会、南阳种子交易会等。通过参加会议、现场宣传等方式,与种子科研、种子开发、种子生产、种子经销者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直接了解读者对我们编辑出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办好期刊汲取新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升期刊影响力。

3.3 创新发行方式,培养壮大作者群与读者群

目前大多期刊的发行基本依靠邮局与自发,《种业导刊》在邮发的基础上,针对自身发展处境,创新发行方式,与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培养相结合,实行部分免费发行方式。《种业导刊》的创刊迎合了种业发展的环境,但作者群的培养却是一个需要长期精心付出的过程。为此,编辑部采取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措施。

第一,向各级种业协会与协办企业各级经销商开展免费赠阅;向国内各级农业高校图书馆、农业科技图书文献机构实行免费赠阅;向国内知名度高的种业企业实行免费赠阅;在参加各级种业交流现场会、品种观摩会现场免费发放《种业导刊》。

第二,编辑部派人到河南省内地市级、县级农业局、种子站、农技站开展宣传,免费发刊,并广泛收集办刊意见与建议。

第三,成立咨询专家库。在河南省市县种子管理站聘请《种业导刊》咨询专家,在全省各级种子管理站建立由种业管理、种业科技与种业经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种业导刊》咨询专家库,并向专家发放聘书,负责对《种业导刊》的指导与监督,定期为期刊选送论文,提出发行建议。

第四,结合河南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的实施,与项目各承担人主动联系,欢迎项目主持人将科技下乡、科普项目的实用技术文章发表在本刊,并为科普项目实施地订购本刊。

第五,策划组织征文活动,2010年《种业导刊》编辑部和河南省种子协会共同推出“河南种业60年”有奖征文活动。得到了河南省种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上至年已90高龄的老者,下至刚刚进入种业队伍的“80后”踊跃投稿。活动培养了作者队伍,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增强了种业人爱岗敬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4 开放获取,电子化提高显示度

数字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理念的逐步普及,构建科技期刊的OA系统,涵盖期刊介绍、用户注册、信息发布,投稿、审稿系统、期刊动态查询等内容,开展在线传播与交流,对期刊文献及相关专业信息资源的发布和展示开放获取,实现文献与信息资源的免费、即时和永久获取,成为迅速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的高效捷径。

第一,以《种业导刊》为依托,结合种业相关领域,建设以行业政策法规、新闻聚焦、种业资讯、种业科技、种业动态、环球种业、企业展示、审定品种资源数据库等栏目为主的期刊网络信息系统,建立了种业信息资源网络平台——www.seedsee.com(种业在线),对网络及期刊种业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加工发布,目标是集成整合80%以上的河南省种业信息资源数据,建成立足河南,辐射周边的种业发展、科技、交流平台,逐步建成区域种业资讯信息的门户,开展种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探索,强化专业性农业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网站前期工作重点主要是积累信息资源,扩大宣传,后期计划侧重与企业的合作互动。

第二,依托网络平台,以审定品种资源数据库为建设重点,建成河南省首个囊括河南省内所有审定作物品种的相关数据信息的专业型数据库,整合离散的育种基础数据资源,实现对育种基础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侧重公益性、基础性、持续性。目前已构建了审定品种数据库,集成并有效显示2006-2010年的国审和河南省省审农作物品种,包括品种名称、选育单位、品种来源等与审定公告相一致的全部品种信息,并为网络用户免费开放。

第三,开展《种业导刊》多媒体电子刊探索,电子化期刊的建设与发行模式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读者目标明确,过程绿色环保,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已在许多商业性期刊中得到应用。编辑部依托网络平台,目前正在尝试研究《种业导刊》多媒体电子刊,未来目标力求搭载网络及3G技术的普及,开辟《种业导刊》多载体的传播途径,探讨《种业导刊》电子刊与纸质刊的同步出版发行。

《种业导刊》多媒体电子刊在界面设计上突出农业与科技两大主题,融合文字、图片、flash动画、音频等,以数字化代码方式存储,具备独立下载以及在线、离线阅读形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力,声像图文并茂。在制作技术上以ZineMaker2007、Macromedia Flash 8.0(现属Adobe公司)为基础操作平台,用Photoshop处理图片数据,用Pagemaker处理文字数据。

3.5 积极开展相关种业课题研究

依托《种业导刊》办刊积累与主办单位的种业研究与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开展种业信息资源建设、种业竞争情报采集、种业信息系统构建等课题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种业信息化和种业科技信息分析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收集、处理、传播以及合理利用种业发展前沿的最新科技信息和知识,构建种业信息分析的数据采集、发布与共享、智能分析具体流程,为全面提升河南省种业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幅度地提高种子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办刊实践与探索,《种业导刊》目前已成为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收录源期刊。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第一届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二级期刊第一名。展望未来,《导刊》将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在我国种业发展中的公益性、指导性、及时性、实用性的作用,努力办出特色,合作与自助发展相结合,提高显示度与影响力,成为促进我国种业快速向前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品牌期刊、精品期刊。

[1]孙岩,马中杰,卓文飞.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期刊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1(1):75-78.

[2]潘月红,刘根泉.发挥信息导向作用促进种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种业,2009(9):8-10.

[3]孙岩,马中杰.成长型农业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系统建设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26-28.

猜你喜欢

农科院导刊办刊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房地产导刊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房地产导刊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