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禁忌之异同*

2012-08-15张元元闫毓芳

关键词:词语文化

张元元,闫毓芳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禁忌之异同*

张元元,闫毓芳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禁忌普遍存在。基于不同文化渊源,禁忌形成不同的领域和类型,同时也因人类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禁忌存在很多相似认同。本文从实例出发,通过对比,寻求中西方对禁忌认识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此窥见中西文化的异同。并由此指出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应关注文化背景差异,立足对禁忌所依附的文化进行深层的了解和掌握。

中西方文化;禁忌;文化背景差异

0 引 言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共有的一种迷信习惯。作为学术名词,它来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上的土语,后由英国航海家柯克船长带到欧洲,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又常被称为“塔布”(是英语taboo或tabu的音译)。禁忌原本是一种禁忌土俗,被当地人视为神圣或不洁、不祥的人或物,普通人不得接触,后作为指代特殊社会现象的术语被广泛运用。

尽管禁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不同的文化渊源使中西方禁忌形成了不同的领域和类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的渊源则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圣经。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着各自不同的禁忌讲究。然而无论在哪种语言文化中,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思维特点、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都不乏相似之处,而各种具体的禁忌形态乃是深层神秘文化的外现。通过具体禁忌的外在表现,可推知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文从实例出发,通过对比,寻求中西方对禁忌认识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此窥见中西文化的异同。

1 中西方相同的禁忌

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存在不同的禁忌,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存在相通之处,因此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对人们的禁拘和限制也会有很多相似性,甚至有些是不约而同的巧合。本文将从死亡、人体和职业称呼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1.1 关于死亡

古往今来,人们对死亡总有一种恐怖而神秘之感,一向视之不吉利,所以一般都不愿意直接说出“死”,而是尽量回避。在中国,一个人死了,其他人也不愿意直接说“他(她)死了”,而是要改换说法,称之为“谢世”、“老了”、“没了”、“走了”等等;还有诙谐含蓄的说法:“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睡觉了”;带上宗教神话和唁悼色彩的死讳饰词语也有“归天”、“升天”、“涅磐”、“驾鹤西游”等;如果一个人是为正义事业而死的,那就有“牺牲”、“殉国”、“捐躯”等等美称。西方人也认为“die”(死)这个词听起来比较刺耳,因此英语中常用pass away,breathe one’s last,be in Heaven,be w ith God,be gone to a better world[1]等来代替,这些词语表达出死亡是没有痛苦的,甚至是愉悦的超脱,而不是令人害怕、恐惧的。

1.2 有关人体

1.2.1 人体生理功能

一些人体生理功能(尤其是性和排泄)被视为最严厉的禁忌语。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性行为和性器官属于人们私生活的范围,除非在专业性场合,一般人谈及这个话题总不大好意思,即使在公共场合谈此话题也适当加以避讳。说到性行为时,汉语中多以“夫妻生活”、“办事”、“房事”、“男女关系”等委婉语代替。同样在西方国家,这些用语也会让人产生羞耻感,在大部分谈话中被认为是不得体的,因此常用含蓄委婉之词表示,例如“do it”,“sleepingw ith”[2]等。“拉屎”、“撒尿”、“放屁”等关于排泄功能或器官的词语也很少被人提及,而用相关概念来表示,例如“go to the bathroom ”,“wash one’s hands”,“ the call ofnature”,“ ease oneself”, “break w ind”,“number one”等。“月经”更被人认为是不雅的事,常用“have a visitor”,“red-letter day”,“being sick”,“period”[2]等来替代。

1.2.2 人体生理缺陷

在提到人体的缺点、生理缺陷时,为了维护患者的自尊心,尽量不使用直接涉及生理缺陷的词语,如“跛子”、“瘸子”、“瞎子”、“聋子”等等。这些词语直接刺激了听者,应委婉地称之为“行动不方便的”、“盲人”、“失聪”等等。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认为肥胖是不可取的,胖人有时会遭到歧视,特别是妇女担心自己过胖而有损形象,因此fat作为一个形容词有点贬义,人们常用plump(指女孩较丰满),weight watcher(胖人),overweight来代替。西方人还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disabled表示crippled(瘸子)或其他残疾人,用mentally handicapped表示弱智者(retarded)[1]。

1.3 某些职业称呼

为了装饰门面,提高某行业的地位,一些悦耳动听、冠冕堂皇的职业应运而生。在中国,“美容师”取代了“剃头的”或是“理发师”,“卫生工程师”代替了“扫马路的”,“垃圾工人”。在西方,对职业的美称已构成当前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英美人总爱用带有几分夸张色彩的名词来称呼自己的行业,满足心理需要,提高某些所谓“低下”的职业或工种。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给他们的工作冠上了engineer(工程师),technician(技师),manager(经理)等代表薪金丰厚、社会地位优越的体面头衔。Sanitation engineer(卫生工程师),automobile engineer(汽车工程师),beautician(美容师),landscape technician(风景技师)[3]等称呼使其显得比所代表的真实事物更体面、更重要。

2 中西方不同的禁忌

禁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中西方均存在各自的禁忌领域。除了上述所例举的相同之外,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也存在不同的方面。本文将从年龄、礼品、颜色、数字及动物等方面来举例说明。

2.1 年 龄

在西方国家,年龄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特别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人们通常会避免使用old一词,而用older(年纪较大的、年长的),elder,elderly或senior(年长的)等来代替。西方人还称老年为evening of one’s days,golden years,be of nature years等。这同中国人的习惯大不相同。中国人在年龄方面往往是直言不讳的,认为年龄大意味着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有时,为了表示尊敬,中国人还要特意加上“老”字(如“您老高寿?”),称呼比自己年纪大的人为“老刘”、“老李”等,有时甚至把“老”与姓氏颠倒一下(如“刘老”、“李老”[4]),以显得更为尊重。

2.2 礼 品

在礼品方面,送礼或不送,送什么礼合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忌讳。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认为送礼、馈赠是人际交往中一桩非常重要的事情,送礼时必须照顾受礼对象的某些特点,尤其是生理缺陷,否则不仅是严重的失礼,而且是不道德的。例如:对年长的人不能送钟,因为“钟”与“终”字谐音,“送钟”谐音送终;“伞”与“散”同音,若用雨伞送人,会引起对方误解。在西方国家,初次见面就送礼被认为是一种粗鲁的行为;礼品过于贵重则被认为是一种居心叵测的行为;送礼一般不能送手帕,因为手帕是与眼泪联系在一起的(情人间互赠手帕例外);不能送刀、剑或其它带有尖刃的物品,因为这象征着友情的终结;菊花除了用悼念死者外,一般不宜送人。

2.3 颜 色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世界各民族对颜色的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它是死亡的象征,遭遇丧事之人要穿上白色孝服;在古代,平民被称为“白衣”,没有功名的人被称为“白身”或是“白丁”;它也象征愚蠢,如称智商低的人为“白痴”;它还含有徒劳、轻视等贬义,如“白干”、“白费”、“白眼”;它还象征奸诈、令人鄙夷的白脸奸臣形象。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纯洁、完美和无辜。在基督教里,白色是最圣洁的颜色,牧师常穿白袍;婚礼被叫做“white wedding(白婚)”,新娘穿白色礼服并披白纱,婚礼马车是白马,驭者戴白帽,请柬印白银字等。英语中与白色有关的词语多带褒义,例如:white light(公正无私的判断),white way(灯火通明的繁华街道),white lie(客气或无恶意的谎言)[5]。自古以来,汉文化中就有一种崇红的民族心理。红色指代喜庆、幸福、快乐,因此成为婚庆吉事的特定用色。结婚被称为红喜事;传统婚礼中新娘要穿着红色的礼服;新房要用大红喜字和红对联装饰;长辈和亲友要给新婚夫妇送红包;“红娘”也用来指那些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办满月酒时要煮“红鸡蛋”等。而在英语中,与红色相联系的词语大多表示不快,常带有贬义。如“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委婉语,用以指城市中从事色情活动的场所;印第安人被蔑称为Red-Indian或redskin;斗牛士在斗牛场上挥舞红布,公牛就会暴怒不安,红布是始作俑者。因此,red rag常指“使人或牛等发怒的东西”,like a red rag to a bull意为惹人生气,惹人恼火[6]。

2.4 数 字

在欧美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对它的使用也很忌讳。这一禁忌的来源有二:一是《圣经》中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故事(耶稣同12个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13人中的一名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而使之遇难);二是古希腊神话(在著名的菲哈拉宴会上有12位天神,后出现了第13个与餐者——烦恼与吵闹的神洛基,他使天神的宠爱之子鲍尔德断送了性命)。这两个典故加深了人们对“13”的忌讳。于是,人们认为门牌、楼层以及其他各种事物的编号都不宜用“13”;船只启航、飞机试飞都不宜在13日这天进行;宴请时也不宜13人同席[7]。而中国人对数字的忌讳有别于西方。如“4”在北方地区因与“死”谐音,而被视为忌讳的数字,“2424”易被想成“儿死儿死”,但在南方一些地区“4”却与“喜”谐音,被视为吉祥的数字。

2.5 动 物

人们对动物的膜拜和禁忌更是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阴森恐怖的动物,它能缠住人的头发,特别是吸血蝙蝠(vampire bat),提起来就令人恐惧,所以西方人认为蝙蝠是一种不祥之物。在现代英语中,有关bat的词语常带有贬义。例如:as blind as a bat(眼力很差、有眼无珠),bat-blind/bat-eyed(半瞎的、愚蠢的),crazy as a bat(像蝙蝠一样怪诞)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却象征着幸运,人们常借用同音的“蝠”来象征幸福。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因为红蝠与汉语中洪福齐天的“洪福”同音。在英语中,ow l被称为bird of M inerva(M inerva是罗马神话里的智慧女神),是智慧的象征,如成语as w ise as an ow l[8]。在许多西方寓言故事中,猫头鹰常常充当“法官”、“博士”之类的角色。而在汉语中,猫头鹰的形象与其在英语中的形象显然不同。尽管是一种益鸟,但因为昼伏夜出,又生活在荒丘野墓之间,它的种种特点都同鬼类似,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不祥之物。如果人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它凄厉的叫声,会认为它是在报丧或勾魂,也称为“猫头鹰叫孝”。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中相同的禁忌源于人类共通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不同的禁忌源于中西方民族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禁忌都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共有的社会现象,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之所以许多原有的禁忌在现代社会不再成为禁忌,是因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发生了变化,作为其心理基础的原始观念已不复存在了。

3 结 语

禁忌作为民俗的一种,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本文简略地对比了中西方禁忌的异同,从中可以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禁忌,这些禁忌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根据文化相对论“差异普遍性”的观点,信息的传递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必然会存在理解的偏差(甚至相悖)[9],禁忌也不例外。本研究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受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认识差异,导致跨文化的人际交往往往会出现尴尬,甚至误会。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是文化教学。只有了解和熟悉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那些他们羞于启齿或不愿提及的领域,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第二语言;只有增强对文化习俗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减少或避免文化隔阂和冲突。

[1]王春娜.文化因素对委婉语翻译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2008(1):60-62,66.

[2]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游桂兰.委婉语的修辞表现——英汉共同的委婉语言手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04-107.

[4]谢亚芳.略谈中西文化之差异[J].咸宁学院学报,2011(1):69-70.

[5]郭琰晖,邱嘉.跨文化交际中中西颜色词语不同的象征意义的理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07-208.

[6]侯宁海.英语习语大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7]姚剑平.汉英数词的虚指对比[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92-94.

[8]刘俊.从动物词的比喻形象看词语与文化[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4):362-365.

[9]林大津.文化相对论二分观:文化评价与文化交流的武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94-98.

D iffe rences and S i m ila rities of Taboo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ZHANGYuanyuan,YAN Yu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 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Taboos exist everywhere.Based on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s,different fields and types of taboos are formed,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sim ilar identities because of the sim ilarities of the pattern of human life,feelings and thoughts and the way of thinking.From the empirical point of view,this article,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rast research, seeks recognition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of taboo between China andW estern countries to se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cultures.Then it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fference,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hould be based on deep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culture that taboos attach to.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taboo;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difference

H313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2.021

1673-1646(2012)02-0100-04

2011-11-20

中北大学教务处一般课题资助项目:融入英美文化知识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张元元(1977-),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词语文化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文化与人
容易混淆的词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找词语
词语ABC
谁远谁近?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