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浙江”建设之现状与策略

2012-08-15省政协重点课题调研组

关键词:智慧建设

省政协重点课题调研组

当前正处于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加快孕育、融合和变革的时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日趋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特征,被人们概括为“智慧地球”、“信息社会”或“智慧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积极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战略,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浙江省也提出并实施“数字浙江”战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智慧浙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建设“智慧浙江”,主要是指广泛运用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以全面推动浙江发展的过程。建设“智慧浙江”,就是要在各行各业更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使浙江的物理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更紧密地联结,更系统地集成,更全面地融合,从而构筑起一个物联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浙江。显然,建设“智慧浙江”,能使浙江的各种资源要素更优化地整合,更合理地运用;使浙江的社会运行管理更便捷高效;使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更广泛地了解信息,更科学地决策;使全省各个系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运行,推动浙江更科学、更协调和更可持续地发展。因此,建设“智慧浙江”,构筑“智慧城市”,发展“智慧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智慧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智慧生活、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以智慧化来推进浙江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智慧浙江”建设的良好基础与薄弱环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全面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先后实施了“百亿信息化工程”、信息技术“倍增”行动计划和城乡统筹发展信息化行动计划,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加快“智慧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物质基础比较雄厚。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发展,浙江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7 226亿元,居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列全国第4 位,人均生产总值52 561 元,居上海、北京、天津、江苏之后,列全国第5 位;地方财政收入达2 608亿元,居广东、上海、江苏、山东之后,列全国第5 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5 512元,在各省区中仅次于江苏;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359 元,居上海、北京之后,列全国第3 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 303 元,居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列全国第4 位。①城乡居民普遍比较富裕,消费水平较高,智慧技术应用和智慧产业市场需求广阔。

2.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高度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浙江”的基石。近年来,浙江省信息网络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686,[1]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综合信息覆盖网络体系已经建成,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第三代通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创新技术TD-SCDMA 得到广泛使用,3G 网络基本实现全省覆盖;传输网“光(纤)进铜(缆)退”工程逐步实施,提升了宽带传输和接入的速度和容量,满足了新业务的发展需求;广电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工程快速推进,整体转换率和双向改造率均突破90%;杭州被列为“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和信息技术应用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建成了一批智能电网、综合交通、安防监控、智能楼宇和工业控制等方面的智慧基础设施。在电子商务、物流、安防监控等领域,云计算“运营”和“运维”两大核心管理系统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3.信息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 61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6.0%,相比“十一五”初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 05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81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2 129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品升级加快,平板显示、半导体材料等新兴产品增长较快。软件业务收入676.7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8.3 倍,年均增速达28.2%。[2-3]一些龙头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2010年全省有8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11家入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软件从业人员达10 万余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已建成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园区)12 个,省级特色信息产业基地(园区)18 个,形成了一批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音视频、电子专业材料与元器件等超百亿产业集群,部分基地、园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4.信息化应用比较领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化,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城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省重点骨干企业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达到60%以上,75%的企业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54%的企业实施了ERP 工程(企业资源计划工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效显著。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农民信箱、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作物生产过程智能化应用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智慧农业建设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全省形成了千余家电子商务网站集群,中小企业上网比重、行业网站数量、B2B和C2C 综合交易平台交易额均居全国第一,并涌现了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公交出行系统、售票系统和出租车管理系统等交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数字校园示范工程等建设成果显著;网上技术市场成为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全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文化市场数字化监管系统初步建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基本建立,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远程会诊系统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保“一卡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金宏工程”、“金盾工程”、“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和“金质工程”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优先推进,覆盖全省、惠及城乡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5.技术研发有一定优势。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省部属高校集聚了浙江省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力量,拥有信息、通讯、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以大院名校共建载体战略引进的中科院计算所宁波、台州分部,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中科院微电子所杭州分支机构等,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信息行业的重要研发基地;省计算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2 研究所、中船重工第715 所、广电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中控集团、浙大网新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1 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在信息技术研发领域异军突起。浙江省高校在测控技术与设备、无线通信、网络算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相关研究院所和企业在传感器节点与网关设备开发、超声/非声探测设备研制、无线传感网自组网技术、安防技术与设备等领域,已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和标准化研究等关键领域,具备一定主导权,在无线射频集成电路芯片、射频识别标签天线、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运输监控和调度系统、特殊人群管理、产品溯源、图书馆管理等方面,也已有较好的技术积累。

6.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前列。近年来,宁波、杭州等中心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基础上大力开展“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等建设试点,形成了信息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的先发优势。宁波市作出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和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并提出重点推进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和六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每年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资金不少于10亿元。2011年9月,国内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2011 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在宁波举行。杭州市作为国家“三网融合”和“云计算”首批试点城市,试点开展手机电视、IPTV 等新业务,积极开发移动互联网资源,大力发展物联网,培育形成了海康威视等一批龙头企业。城市自然地理空间全面数字化,教育、科技、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城市运行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其他市县也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但是,建设“智慧浙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认识有待提高,体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创新。当前,人们对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建设“智慧浙江”的认识都有待提高。各行业自行其是、条块分割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突出。适合智慧应用和智慧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缺乏,在智慧省和智慧城市建设中市场的基础作用不明显。

2.缺乏统筹规划。智慧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当前,还没有一个省级层面的“智慧浙江”建设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整体推进速度较为迟缓,政策、资金支持也较为缺乏。

3.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地区、行业与企业间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不少传统行业和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有些中小企业仅仅满足于办公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基本应用。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力度明显较弱。

4.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差距拉大。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国家级大型、骨干研发机构缺乏,政府扶持的公共研发平台发展不快,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信息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浙江电子信息产业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产业规模虽位居全国第5 位,但仅分别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的63.8%和47.6%、20.6%和15.4%,[4]北京、上海的软件业务收入超过浙江3 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省市“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第一大产业均为电子信息产业,并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重特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或投产,电子信息产业保持迅猛发展势头。浙江与前4 位省市差距不断拉大,与紧随其后的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不断缩小,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法律法规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挑战。目前,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尚缺乏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统一的标准。“垃圾信息”、“邮件炸弹”、“电脑病毒”和“黑客攻击”等行为不断威胁网络安全。

二、加快建设“智慧浙江”的基本策略

“智慧浙江”建设需要“浙江智慧”。笔者认为,在未来一个时期,加快建设“智慧浙江”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基本任务。

(一)以传感技术应用为先导,加快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物联网就是通过传感技术发展的应用,以泛在化的传感器节点及网络形成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获取和传递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新一代IT 技术(感应器技术)及其设备,如传感器、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装置,嵌入和装置于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和油气管道等物体中,并使之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对物体对象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显然,通过投资各类智慧基础设施,不但会极大地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传感技术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开拓广阔的成长空间,其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并形成极强的产业集群带动效应,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当前要突出抓好三项任务。

1.强化传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要集中力量抓紧研究开发各类嵌入式微控制器的数据转换技术,增强不同传感器之间、人与传感器之间的协同交互能力。推进标准化、低成本、低能耗、稳定性强和无辐射危害的传感器研发、制造。研究制定传感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传感网技术的研发、示范应用及其产业化进程。

2.加快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对现有ICT 基础设施进行扩容升级,加快宽带、泛在、融合的智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融合的高速宽带网络、智慧的感知环境和无所不在的智能计算能力,统筹规划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的全省布局。一要不断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使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覆盖城乡。以“无线城市”建设为载体,充分运用各种无线传输技术的无线网络连接,提高城乡无线网络覆盖率;提高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和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WLAN 覆盖率,提高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加快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通融合以及相关衍生业务的发展。二要提高宽带网使用效能,提高户均网络接入水平,使城市家庭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达到30M 以上;提高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使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达到5M 以上。三要提高物联网设施建设水平,建设覆盖城市的身份识别感知网络、位置感知网络、视频监控网络和环境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动态实时监控。

3.提高物理设施感知化水平。“智慧地球”、物联网的实质在于通过运用传感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网络等技术,提高物理世界的感知化、智能化水平。当前,我们应尽最大可能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突出重点领域,循序渐进地提升各类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选择电缆电网、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工矿等危险物品及场所,分轻重缓急地运用感知技术,对这些物体及场所实施动态的、智能的监控和管理。通过长期努力,使浙江的物理基础设施及整个物理世界达到较高的感知化、智能化水平。

(二)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抓手,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

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以应用创需求、以需求促产业,是信息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两化融合”,就是以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目标,在农业、制造业、物流业和商务等领域率先构筑智慧技术应用体系,推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智能发展。

1.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支持涉农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加大对共性农业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扶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发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的智慧生产技术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智慧农业科技园、智慧农业新品种转化示范工程、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转化和农产品安全检测智慧技术转化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广大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产品种植、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各环节的智能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2.加快发展智慧制造。推进智慧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并发展一批“智慧产业”和“智慧企业”,促进产业链形成“微笑曲线”,实现“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转型。围绕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推广共性智慧技术应用,推进制造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升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全省146家工业行业骨干企业中加快关键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普及数字化设计工具,提高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实现骨干企业的业务流程改造和升级,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

3.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发挥浙江电子商务大省优势,推进产业链延伸,引导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向物流、融资、商务数据服务等环节延伸;推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融合,建立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和金融、物流等配套企业集群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业融合,促进商源、物流整合发展。搭建商务云计算平台,支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办好私有云计算平台。引导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与信息化服务商、云计算运营商合作,共同打造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云服务。

4.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将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浙江智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港航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在物流运营管理中大力推广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对货物识别追溯、定位追踪、运输物品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建立可视化智慧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全程管理监控;整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口岸和企业ERP 等信息系统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提高运行效率。推进宁波、温州、台州与舟山等省内港口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大通关”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港口口岸单位服务平台,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建设国际港航物流服务中心。

5.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而智慧的新兴服务业则代表整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要把发展智慧服务业作为浙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点,着力加以推进。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现代新兴服务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培育覆盖全省的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公共信息、营销集散、人才集聚等平台,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整合、部门整合和全省一体化的智能服务业发展。根据全省生产发展和城乡生活需求,结合全省21 个产业集群示范区和重点城市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集研发技术、金融保险、品牌营销、广告物流、中介服务与人力资源等行业于一体的智慧服务业园区。结合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实际,开发应用景区电子门禁、电子导游与景点监管等智慧服务系统建设,提高旅游业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创新旅游产品,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推动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变。

(三)以物联网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围绕技术开发、示范应用和标准体系“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目标,着眼新兴市场需求引领,着力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通讯设备、软件和数字文化创意等新一代信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慧产业体系。

1.重视发展物联网产业。据有关研究预测,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 500亿元。②浙江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在关键技术攻关、新型标识和传感元器件制造、商业化应用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领先优势。要进一步加强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的关键技术研发,优化网络层数据处理能力,抢占技术和标准制高点,构建集研发制造、配套集成、示范应用和标准推广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先行区。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链向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重点培育发展以芯片、电子标签、系统集成等为特色的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以大容量数据存储传输处理为特色的物联网传输设备制造,以标准化、集成化为特色的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物联网设备制造商和服务供应商。引导物联网企业集聚发展,依托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搭建物联网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物联网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平台、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与对外交流服务平台等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构建一批千亿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

2.重视发展云计算产业。云计算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到2020年,全球云计算产业产值将高达2 410亿美元。[5]要充分发挥杭州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云计算平台服务业发达等优势,大力推进云计算平台建设,完善云计算产业链和服务体系。大力建设云计算中心(平台),重点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商用公有云,引导并满足中小企业商务需求;面向特定行业开发云计算服务,建立若干个金融、通信和安防监控等行业的云平台;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和基础数据库,发展全国领先的政务、科教等公共信息服务云。大力扶持阿里巴巴等云计算龙头企业,推动云计算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数据中心与行业信息中心之间加强合作,组建云计算产业联盟,提升云计算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力推进杭州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先行先试,推进云计算法规政策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率先开展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行业应用服务示范,带动全省云计算产业发展,优化云计算发展环境。

3.重视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浙江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发展基础较好,但相比江苏等省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高端产品缺乏等问题也较突出。要顺应移动互联网、无线城市建设需求,大力发展平板电脑和大容量、高性能的无线传输设备及个人信息终端产品等,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建设需求,大力发展以TD-SCDMA 为重点的3G 产品系统设备、高性能第四代移动通信终端、高清移动数字电视及其他“三网融合”系列新产品。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3S 技术创新发展为契机,加大应急卫星电话、卫星定位产品以及数字视频监控设备等产品的研发力度;围绕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端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芯片、集成电路、电子专业材料与元器件等。要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集聚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和产品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水平。

4.重视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坚持以政策扶持、重大创新项目为引领,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创建一、二个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一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信息服务基地、电子商务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数字内容服务基地、信息外包服务基地和新型业态创新示范区,构建创新创意要素集聚的现代化产业集群。要完善产业支撑载体,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著名品牌,做优做强浙江软件名牌,争取到2015年年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6家以上。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产业联盟,延伸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培育发展新兴增值业务,逐步形成新一代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四)以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为途径,加快提升网络文化发展水平

我国正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浙江省在建设“智慧浙江”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文化作用、挖掘文化发展的潜力,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为目标,以文化事业单位、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华数集团等为依托,着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网络传媒和先进网络文化,为浙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1.重视推进网络管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呈现散点化,社会思潮更趋多元化。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传播有利于繁荣文化、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管理不善则易导致不良信息泛滥,引发社会矛盾,涣散人心。当然,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多由于网络管理不科学、不到位所致,不能因为负面影响的存在就抑制网络发展。应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加强网络社会的管理,首先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网络社会思潮,规范网络参与者行为,引导广大网络参与者增强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要积极建设网络文化阵地,及时提供民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服务,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2.大力构建智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促进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新的动力。要大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数字化处理和网络化传播,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加强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和网络互联。要大力加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发展契机,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广泛地惠及城乡居民。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大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强数字化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支持广大网民和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健康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开展基于网络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举办浙江网络文化艺术节,创新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3.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浙江数字内容和网络游戏提供企业的优势,创造数量多、覆盖广和内容丰富的数字内容,为在线服务平台、手机游戏研发、专业网络博客、数据平台、手机动漫和动漫原创音乐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大力支持东南卡通等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探索信息网络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依托杭州高新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西湖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基地,利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科研资源,推进相关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着力突破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意和技术制高点,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以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为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示范区。

4.大力支持新媒体创新发展。深入探索“三网融合”基础上的网络和业务平台建设模式、业务创新机制和商业模式,形成多业务、多网络和多终端的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丰富和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支持华数集团用好IPTV、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等全国最完备的三网融合业务牌照,开展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办好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提升手机新媒体的商业化运营水平,推进互联网电视发展,构建全新的数字媒体内容服务体系,增强相关内容提供商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搭建跨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楼宇和车辆的LCD 屏和户外LED大屏等综合信息平台,使数字业务和应用的整合从有线拓展到无线,满足不同用户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

(五)以创新管理为要求,加快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

积极推进社会各领域系统化的智慧应用、体系化的融合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有效识别、整合、管理和控制各种信息,尤其要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市政、智慧环保、智慧应急管理、智慧安保和智慧城管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1.大力发展智慧政务。要在各级政府构建跨部门跨地区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政务处理更加智能的政务平台。推进“政府云”建设和示范应用,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好政务数据中心,统一数据标准,规范信息采集,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目录体系,提供信息共享基础数据;着力加强政府部门业务协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务流程有机结合,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运作,依托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系统等协同办公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功能系统集成。在推进政府网站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服务集成,建设和整合“一站式”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网络。

2.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据估计,目前浙江省经济发达城市上下班的拥堵成本逐年上升,交通安全压力日增,交通舒适感不断下降。要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安全、绿色”的智慧交通体系。推广应用传感器等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搭建交通云计算平台;整合道路信息管理系统、公交系统、出租车系统、电子收费、电子通讯系统、车内导航系统、消防和医疗等部门交通信息系统,加强交通流量监测和模拟预测,实现科学和高效率的调度指挥。要建立面向交通管理者和广大出行者的一体化信息整合及应用服务平台,为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流诱导系统提供实时动态交通信息,引导公众选择合理的出行线路。要在高速公路和交通流量较大的桥隧收费路口,全面推进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推进城市停车场改造建设,建成具有动态更新发布停车位信息和电子付费等功能的智能停车场,有效减少停车卡口拥堵和无效行车的能耗。要推进交通运输部门移动执法和电子执法系统管理,提高执法效率,节约执法成本。

3.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环境保护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智能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传感技术和无线感应技术,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环境卫星遥感监测,对区域内地表水、空气、废水、废气、噪声和烟控区等进行实时监控,对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处理,超标自动报警,提高环境监察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构建环境保护业务支撑平台。加强省、市、县各环保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与共享,并运用云计算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为制定正确的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大力推进感知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以印染、造纸、皮革、化工、冶金、医药和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实现对工业全流程的“泛在感知”,获取传统无法在线监测的重要工业过程参数,实施优化控制。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测体系,实现对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情况的实时监控。

4.大力发展智慧电网。缺电已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要重视加强全省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充分利用传感器、智能表计、数字化控制装置和先进分析工具,实现对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电力系统全流程的监测控制,促进整个电网系统运作的优化。加强智能电表推广,构建智能化双向互动体系,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构建电网管理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采用科学模型对用电需求、电能流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和判断,为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各方及监管单位提供决策信息,实现按需求智能化供电。

5.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性与医疗卫生服务的普惠性二者间存在的矛盾,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要高度重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推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议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语义化数据库建设,动态收集与整合居民健康信息,完善数据标准和医疗用语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语义化数据库,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二是构建智能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根据临床病例信息,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和语义化数据库,为医生医学观察、诊断、处治和愈后监理等全程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推进远程挂号和电子收费系统建设,扩大居民使用电话与网络进行远程挂号的比重,加强医保账户与个人银行账户无缝对接,实行看病远程挂号和电子收费。四是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依托语义化数据库和信息数据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医务人员、病人之间异地“面对面”的远程会诊。建立远程医学教育网络系统,为基层医生进修提供服务。五是在中心城镇(社区)建立涵盖城乡全民的医疗信息、预防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综合性公共卫生数据中心,构建集应急指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六是重视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为公众提供丰富的保健咨询服务。

6.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发展智慧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创建泛在化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教育数据中心云计算化,构建在线学习、公共数字图书馆、学习互动交流、虚拟实验和教育资源搜索等全方位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第二,创建智慧校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RFID、智能终端、视频监控等对学校教学管理、生活服务设施等进行信息采集、传输、整合及智能处理,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行政办公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强对校园交通、安防、环境的智能监控,推进校园综合环境测控、食品溯源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第三,创建校园教研支撑体系。建立集教学科研网、资源网、智能网于一体的校园综合网络;建立智慧校园数据存储中心,推进学校教学与科研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的共享,教学科研模式的集成创新,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环境。

7.大力加强智慧应急管理。浙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加强自然灾害及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促进平安和谐的重要保证。推进应急管理智能化,一要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及突发性事件监测预警制度。借助物联网技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常规与动态监测,对监测信息进行深度处理,运用科学模型开展预测与预警。二要搭建自然灾害及突发性事件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危险源、应急物资、应急预案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气象信息系统和交通信息系统等系统的无缝对接,对突发性事件信息实施动态的快速反应和智能处理。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治、应急决策与救援处置机制。整合公安指挥调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110 接处警系统资源,加快视频图像处理、物联网和射频等技术的应用,提高公共安全预警防范能力。加大对虚拟社会的管控力度,构建政府、社会多方参与的互联网管理模式,形成政府自上而下管理、公民自下而上参与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形成全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和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指挥平台和处理机制,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整合、业务协同与快速联动,以最快速度寻找最优处置方案。

8.大力强化智慧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等领域的智慧技术应用,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实时监控和责任事件追踪系统。一要对食品和药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到市民消费整个闭合圈,实施全流程监管和质量追溯,防止违法事件发生。对危险作业全流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安全,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二要在技术应用创新基础上,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早期预警机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实时监控机制,对相关从业单位和个人实施分段追踪,定点信息对比,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建立和完善处置机制,当安全事件发生时,及时传递信息,快速分析判断,果断处理化解,把安全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六)以“智慧城市”为龙头,加快提高城乡统筹智能化发展水平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现代城市综合功能和城乡智能化水平。坚持试点先行,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农村)”并举的城乡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

1.加快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建设“智慧城市”,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为导向,加强对城市的全面感知,促进各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打造生活更便捷、环境更友好、资源更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构建“3 +X”试点工作模式,加强省政府和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及国家应用主管部门的战略合作,积极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杭州、宁波可开展“智慧城市”综合试点,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和丽水可开展智慧交通、智慧制造、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能公共服务、智慧环保、智能社会管理、智慧水利、智慧港航物流服务和海洋旅游等专项试点,义乌市可开展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各市应立足优势,率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力求建立起“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运营和政策等支撑体系。

2.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农村)”建设。建立街道和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智慧楼宇建设,完善社区视频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城乡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和安全保障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农民信箱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和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网络向乡镇延伸,与基层行政(政务)服务中心对接,丰富乡镇电子政务应用,完善基层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办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发展全省农村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乡村网络医院,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发展智慧家庭、智慧消费,推进智慧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夯实“智慧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基层基础。

(七)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方向,加快提高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水平

建设“智慧浙江”,科技创新是基础,人才资源是关键。依靠浙江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2 研究所、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等重点高校及重点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共建单位,加快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大力提高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水平。

1.组织实施物联网及相关技术重大专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重点加强集成电路、通信网络、高端软件和云计算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在互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与配套软硬件等技术上有所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 核产品产业链,保持浙江软件产业技术及产品在国内领先的水平,带动浙江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2.组织实施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转化工程。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成果转化工程,重点转化和推广制造业产品设计、生产装备、流程控制、在线检测监控及企业管理、仓储营销等信息化技术,使浙江产品数字化、智能化与设计、制造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实施服务业数字化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加快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示范工程,争取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3.培育和引进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探索完善平台建设和运行的体制机制,新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特别是行业平台,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服务,解决一批智慧技术的共性难题。继续推动信息技术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使其成为信息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基地,带动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大“智慧浙江”建设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将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团队培育的重点。

4.做大做强信息技术产业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进一步确立高新技术企业在信息产业、智慧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力培育一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发、网络运营和信息增值服务等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牵头参与制定智慧技术国家和国际标准,牵头组建智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5.建设一批智能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推动杭州、宁波和绍兴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高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等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使其成为“智慧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发挥示范和领跑作用,努力提升园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省科创基地(青山湖科技城)要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管理方面,全面实施智能化建设方案。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领域重点科研机构的引进工作,把科技城打造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基地。

6.大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兼并和收购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设立双边互动的国际孵化器和海外创新创业合作基地,购买外国专利、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园,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全面合作。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出口商品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继续深化拓展与IBM、思科公司和甲骨文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在智慧技术方面的合作,利用全球高端信息、技术和人才资源,提高浙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八)以法规和标准化为重点,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建立促进智慧技术与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制度体系,是顺利推进“智慧浙江”建设的重要保证。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着力从技术、设备、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建立起立体的、动态的安全防范体系和监管机制,推进“智慧浙江”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1.加快建立推进智慧化发展的行业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规范和创新模式的积极作用,大力实施“智慧浙江”品牌和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智慧产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加强智慧技术的标准化研制和安全应用,以技术和产业的标准化管理促进信息网络安全建设。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加快制定智慧技术和产业研发的法规标准和考评管理制度,包括智慧技术与产业的准入标准规范,智慧技术与产业的激励制度等。建立与国家配套、切合实际的智慧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考核制度,将地区智慧产业与城市发展成本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

2.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法规制度建设。切实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市场秩序和安全的监管保障工作。加强业务与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制度规则的创新和应用示范工作,使技术手段与法律手段同步推进。一是建立共建共享网络的保密制度。二是建立网络交易服务的实名制度、诚信制度、合同认证和违约、侵权责任追究制度,维护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秩序。三是建立确保网络服务安全的应急保障制度。四是加强“智慧浙江”建设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确保网络整合建设,防止“信息孤岛”,反垄断、防重复建设。

注释:

①数据在比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山东及浙江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后得出。

② 新华社:《2009—2010 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

[1]2009年我省信息化发展指数继续位居各省区第一[EB/OL].(2011-02-22).http://www.zjjxw.gov.cn/cszc/xxhtjc/csdt/2011/02/22/2011022200012.shtml.

[2]2010年全省软件产业突破650亿元[EB/OL].(2011-01-21).http://www.zjjxw.gov.cn/cszc/dzxxb/hyjjyx/elyl/2011/01/21/2011012100041.shtml.

[3]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9000亿元[EB/OL].(2012-02-08).http://www.zjjxw.gov.cn/jjyx/tjsj/2012/02/08/201202 0800146.shtml.

[4]浙江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EB/OL].(2011-01-25).http://www.zjjxw.gov.cn/jjyx/tjsj/2012/02/08/201202 0800146.shtml.

[5]2020年全球云计算市场价值可达2410亿美元[J].中国科技财富,2011(9):7.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