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的症结及其改进对策
2012-08-15肖奎喜邹宁波
肖奎喜 邹宁波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它是一种高级职业教育,旨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我国于1991年开始试办MBA教育,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MBA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工商界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管理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MBA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面临着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将难以适应世界范围内激烈竞争的需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培养的MBA人才不仅要懂得一般的企业管理,同时应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懂得现代国际商务和国际企业管理[1]。另一方面, 随着哈佛大学商学院等国际一流商学院进入中国,中国MBA教育面临的是国际竞争,而不仅仅是国内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也是国内商学院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诸多挑战,MBA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比中外MBA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从而找出我国MBA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并探讨解决的方案。
一、国外著名商学院MBA教育国际化的经验
MBA教育首创于1908年的美国哈佛大学。MBA教育自创办以来,为全世界培育了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许多学者加强了对MBA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使得MBA能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1983-1988年,美国AACSB组织了包括61所管理学院、200位企业主管和9000名教师、校友和在校生在内的访谈或问卷调查。调查结论认为,MBA教育应将适应外部社会环境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并提出应强化国际化、课程整合、创业精神等措施(Porter&Mckibin,1988)。Colin的MBA Future: Managing MBAs in the 1990s(1992)一书就从国际化等角度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MBA教育的改革发展前景。全球各著名商学院意识到了MBA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性,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以加强MBA教育的国际化导向,适应企业对现代高级管理人才的新要求。
哈佛大学最早开创MBA教育,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哈佛商学院是全球最顶级的商学院之一。近年来,其增开了商业管理与国际经济学等课程,并在全球设立若干研究中心,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这些全球性的研究机构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011年居USNEWS的大学商学院MBA排名首位的沃顿商学院也将“培养在全球商业环境中最有效的管理者”作为其宗旨,为丰富学生的国际化经验,该院有一个GIP项目,让其学生一部分时间在美国学习,另外还有时间到其它一些国家去,包括中国,让他们有机会与当地的政府、商界进行交流,并能实地参与调研,了解外国公司的经营环境与文化背景。斯坦福商学院把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的经历全球化”,全面调整其课程设置,努力实现案例和课程资料全球化,在两年的学习中每个学生必须有全球化的经历。
相比于美国,欧洲的MBA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国际化发展程度很高。欧洲许多著名商学院是在20世纪60年代创办的,在创办之初,这些商学院就将国际化发展作为其重要导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高度国际化已成为了欧洲MBA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欧洲MBA教育起步晚,却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世界顶级商学院的重要原因。其中,伦敦商学院以“高度国际化”著称,其学生来自70多个国家,共有61种不同语言,利用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加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西班牙IESE商学院致力于培养全球商业领导者,也开设了全球经济等课程,把国际视野与不同文化、制度、社会环境中的商业操作相结合。从管理视角考虑公司的商业问题与挑战。毕业生分布在全球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他们的领导才能、专业素质、诚实正直、企业家精神和全球视野而闻名[2]。
二、中国MBA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成就
中国于1991年开始试办MBA教育。相比于国外,我国MBA教育起步较晚。但在这二十年里,我国MBA教育从无到有,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其报考人数始终是所有专业学位中人数最多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材、案例、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积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MBA教育创办之初就十分强调其发展的国际化导向。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MBA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首先,MBA课程教学采用全英教学的比例不断扩大。采用全英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直接学到原汁原味的国外最新知识,同时提高了MBA学员的英文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如清华大学MBA国际项目中共有42门英文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BA教育中心以“全球视野、全英教学”为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英文教学。
第二,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不断加强。这一点在独立商学院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2005“中国内地商学院师资国际化调查”发现,以中欧和长江为代表的独立商学院,其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比如中欧商学院的教师全部拥有海外学历,比例高达100%。其他国内商学院中教师拥有海外学历背景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第三,MBA国际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国商学院越来越注重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派遣老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国外商学院进行交流,以及与国外高校进行学生互换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商学院的联系,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如华东理工大学MBA现已与欧、美、澳、拉美、亚洲国家以及港台地区的3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交流学习的欧美学生已达60多位,学校出国交流的学生达30多位。
第四,MBA国际生源的比例不断增多。2009年清华大学国际MBA学生中,来自欧美留学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亚洲学员,占一半以上。55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芬兰、瑞典、意大利等16个国家[3]。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留学生的比例高达30%、40%,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员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中国MBA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症结
MBA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和生源的国际化等等。相对于国际著名商学院而言,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程度不足,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面前,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MBA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导向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各著名商学院都加强了其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导向。哈佛大学商学院以政府与国际经济学课程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类课程体系就具有高度的全球化特点;哥伦比亚大学则重视MBA学员对全球竞争环境的动态把握,设置了金融与经济中的全球经济和国际商务等课程;欧洲工商学院开设了国际政策分析和全球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中国MBA教育在创立之初就借鉴了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地区的大量经验,因此在其课程设置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的国际化导向。但相比于欧美的商学院,我国在课程国际化的发展中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一、国内在国际化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一般设置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缺乏全球经济环境与政策方面等具体分析研究的课程。第二、国际经济类的课程在MBA课程中的比重较小,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多,可供学员选择的课程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相对有限[4]。第三、注重经济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全球经济背景下极为主要的跨文化沟通等人文课程的设置。第四、英语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加强。外语能力是一个国际化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我国MBA教育还远远达不到使其大部分学员具有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的水平。
(二)MBA教学方式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中国在创办MBA教育之初,就强调要与国际接轨,引入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总是难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老师通常处于中心地位,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追随老师的思路,自我发挥的空间极小。我国很多高校在MBA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区分开来,过于学术化,没有根据MBA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而设计适合的教学方式,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5]。
案例教学方式虽已引入国内多年,但却总是“形似而神不似”,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一、中国MBA教育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大部分MBA老师都是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师队伍中抽调出来的,已经习惯了“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式,对案例教学不熟悉;第二、缺乏本土案例。我国案例教学陷入了一个误区,许多学校和老师照搬国外哈佛等商学院的案例,以为这就是前沿,这就是国际化。没有根据中国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开发编写适合本土的案例,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第三、我国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表现不活跃。
(三)MBA生源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对商学院而言,要想保持自身活力,就得保持较高的国际化水平,而学生来源的多样性无疑有利于增加商学院的国际文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商学院都把学生来源的国际化作为MBA 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欧洲一些著名商学院MBA学员中有50%-80%的国际学生。英国伦敦商学院一向以“高度国际化”而著称,其学生来自70多个国家,共有61种不同语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过去的5年中,国际学生数量不断的增长。中欧、长江、北大、清华每年招收的学员中,国际学生数量近年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9年清华大学国际MBA学生中,来自欧美留学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亚洲学员,占一半以上。55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芬兰、瑞典、意大利等16个国家。但这仅限于国内几所著名商学院,就国内大多数商学院而言,MBA国际生的数量明显不足。
(四)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足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的温伟德教授提出MBA师资国际化的四个标准:第一,背景的国际化,比如是否拿到海外商学院的学位,是否掌握至少两种语言;第二,职业背景的国际化,包括是否使用海外案例、采用海外教材等;第三,研究的国际化,比如是否曾在海外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是否参与过国际学术会议;第四,是否有至少一年的海外居住经验,是否拥有海外护照等等。
国际著名商学院都拥有一流的国际化师资,如:欧洲工商学校INSEAD有来自33个国家的143名教学人员。IESE全职老师96人,其中博士占99%,来自20个国家;兼职35人,访问学者35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有来自19个国家的57名教师。相比而言,我国MBA师资的国际化程度远远不足。由于中国MBA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和中国曾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MBA教师非常匮乏。除了国内几所顶尖商学院外,大多数学校都非常缺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教师。
(五)MBA管理体制未能实现与国际接轨
MBA是一种职业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它是市场的产物,因而也一定要面向市场。对比国外的商学院MBA教育的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我们在管理体制上的落后,在管理方式上的差距, 随处可见。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办学的规定过多,使得高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也不适应MBA应面向市场这一要求。虽然我国许多高校成立了MBA教育中心,对MBA教育进行专门管理,但其仍然受到高校内部许多管理体制的约束,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因而对市场反应迟缓,不能迅速地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些相应的调整。中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要求。
面向下一个20年,中国商学院必然要走向世界。随着哈佛等一流商学院进入中国,国内商学院在家门口与国际知名商学院竞争不可避免。在信息时代,MBA面临的是国际竞争,而不是国内竞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教学管理体制,那么无异于作茧自缚。
四、提高中国MBA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对策
MBA教育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其着眼点在于提高我国MBA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立足本土市场,在办学能力上达到国际一流院校水平。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不断实现创新是国内MBA获得长远发展的途径。
(一)改进课程体系设置,加强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导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MBA毕业生应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懂得现代国际商务和国际企业管理。因而,在MBA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国际化导向。
针对我国MBA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可以采用如下改进措施:一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国际经济的最新动态以及各个国家的最新经济政策。培养学生观察国际经济环境和分析各国政府经济政策走向的能力。 二是开设跨文化沟通、民族文化、国际文化等人文课程,提高MBA学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三是加强英语的学习,提高学员的对外交流能力。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MBA教育开始实行全英教学或中英双语教学,这很值得推广,一方面,它可以使MBA学员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提高MBA学员的英语水平。另外,高校可以通过设立英语角、开展英语沙龙等活动,鼓励学员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沟通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
MBA教育与普通硕士教育不同,MBA培养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务实型人才。针对这一特点,全球各著名商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已形成了符合MBA教学目的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我国也应该在教学中与国际接轨,推广国际流行的教学方式:
1.加强案例教学。我国在MBA教育创办之初,就引进了案例分析这一教学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缺点与不足,需要改进。首先,要提高老师和学生对案例分析这一教学方式的重视,明白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亲验式”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具体管理问题的判断和决策力方面都具有不可以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加大对案例编写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编写案例是一项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学校需要建立恰当的激励体制,以提高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可以把是否编写过优秀案例作为老师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在酬劳和晋升方面给予倾斜。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除了案例教学,MBA教育已经发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现场调研项目、小组、项目研究、角色扮演、客座演讲、计算机模拟决策活动、咨询报告、专题研讨、心动学习、辩论学习、参观学习、学生演示、解决问题、经验训练等等[6]。我国的商学院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将国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引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三)面向国际招生,注重MBA学生来源的多样性
学生来源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培养MBA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多元化的思维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更是学校保持自身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MBA招生过程中,要坚持生源的国际化。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在全球各大城市举办的MBA推广会,提高中国MBA项目的知名度,例如,北大国际、中欧、长江、复旦等通过走访欧美亚等近20个城市,在全球各地招收潜在学员。其次,不断深化与全球知名媒体(如Business Week、Economist)的合作,加大对国内MBA项目的报导。此外,凭借良好的校友关系和紧密的校友网络,鼓励校友推荐身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员前来中国就读[7]。以上各种途径都可以给中国的MBA带来更优质的MBA国际生源,从而提升中国MBA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快MBA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MBA师资队伍
影响MBA教育国际化的首要因素就是师资的国际化;没有国际化的师资,就不可能有国际化的生源,也不可能有国际化的商学院。
首先,立足本土,加大对现有MBA教师的培养。国内的商学院应定期派遣MBA教师赴国外著名商学院参与培训和交流,学习MBA教育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理念;并通过与国外一些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与交流渠道,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能力;可以定期聘请国外有经验的MBA师资来校进行观摩教学,使教师对MBA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有更全面的了解[8]。其次,各高校应通过各项优惠措施吸引在国外留学及工作的优秀人才回国任教,甚至要不惜重金在全球范围内聘请世界知名MBA教师,如我国最顶级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商学院,创办之初就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优秀教师,其教师拥有海外学历的比例高达100%。一流的师资国际化队伍使得其建院仅仅十六年,就进入了世界商学院的前列。由此可见,加快MBA师资国际化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商学院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五)创立国际化的新型管理体制,促进MBA与国际接轨
应该充分借鉴国外MBA运作和管理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与国际接轨,创立规范化,国际化的管理体制。首先,应该增加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宏观方面加强规划,对于具体的招生、培养、师资、财务等方面则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使其能够迅速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招生、培养、师资招聘等方面的活动,从而“以自身看起来合适的方式自由地分配资金;自由地招收教职员并决定其工作条件;自由地选择学生;自由地设计和传授课程;自由地设置标准和决定评价方式”[9]。其次,高校内部应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参照国际通用的MBA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增强MBA教育中心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及品牌意识,促进MBA教育中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化。
[1]章达友 . 国际MBA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J]. 中国高等教育,2000(24).
[2]王晶晶, 兰玉杰 . 全球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 教育与现代化, 2010,(2).
[3]张薇 . 清华MBA欧美学生比例扩大, 增强国际竞争力[N].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09-21.
[4]钱学峰, 曹亮 . 美国MBA国际经济类课程研究——以哈佛、哥伦比亚和斯坦福商学院为例[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中外MBA教育研究中心, 2009-4-15.
[5]秦建文, 黄小燕 . 关于MBA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J]. 广西大学学报, 2006(11).
[6]吴世农等 . 中国MBA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7]中国视角 . 世界级商学院“必备武器” EB/OL]. http://www.sina.com.cn, 2009-12-0.
[8]华梅芳 . 我国MBA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12)(上旬刊) .
[9]杨行昌 . 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的市场适应性研究[A].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