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2012-08-15浙江工业大学体育军训部叶朝忠
■ 浙江工业大学体育军训部 叶朝忠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国防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国防后备力量、实现国防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近年来,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国防教育资源进行认真研究,努力使其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从而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实际和分类法的一般原则,我们将国防教育资源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精神资源四大类。人力资源是指从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各类主导性和参与性角色,即各种资源提供者和资源相关者;物力资源是指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开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各类实体或组织,如各类国防教育基地和器材;财力资源是指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开展所需的经济资源;精神资源则是指支撑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有效开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其中,物力资源是基础,财力资源是关键,人力资源是核心,精神资源是灵魂。
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资源总量与需求的矛盾性。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总量无论是从全国范围还是从区域范围来看,都存在资源的缺失情况,这种缺失不仅仅是表面的资源不足,更多的是深层次的制度保障缺失导致的“资源稀缺”,在短期内难以弥补,需要长期的战略安排。然而,需求却是现实性的、客观的、迫切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求的原动力一方面来自传统的居安思危观念和尚武精神,另一方面来自现实的国防安全形势。这种总量与需求的矛盾,随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表现出了更大的不可调和性。
二是资源内部关系的模糊性。在四种资源的关系上,还存在实践中关系不清的现象。即过多地强调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很少考虑人力资源及精神资源的实践首位性。此外,四种资源如何协调搭配,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分别处理,从而形成一种清晰的关系结构,指导实践发展,也没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在强调制度理念的现代大学建设进程中,制度资源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但在国防教育资源体系中,制度资源的地位还不稳定。正因为制度资源的缺失,一定意义上才导致了资源内部关系的模糊。
三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单调性。在现代大学进程和国防建设进程中,必须强调多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然而,这种强调和现实情况存在严重冲突,在“合作意识淡薄、资源的封闭性和专属性”等因素影响下,绝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单一配置模式,即对校内四种资源的分配和整合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只是对其进行松散的处理。
二、优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现实性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筹划,探索建立整套的方法体系。
(一)相关部委重视,增加资源投放。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国家相关部委要在调研的基础上,采取资源投放的具体举措,或委托部分高校进行。一要增加人力资源投放。增加人力资源的投放既要依靠军队系统,也要依靠地方院校,前者要求军队做好对地方高校的人才支援,后者要求地方院校尽快建立起人才可持续发展系统,主要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要特别重视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放。应单列国防教育专项经费,按照生均标准下发到各普通高校,并由地方政府、高校自身提供配套资金。各级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经费投放和使用情况,对不合格的高校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在财力投放的基础上,指导各高校进行物力资源建设,按照适应区域实际的建设指标体系,因地制宜、区分层次,引导社会单位支援物力资源建设。三要从根本上重视精神资源的投放和建设。精神资源主要表现为精神动力要素和智力要素,它贯穿于其他三种资源之中,既是重要的资源因素,也是容易受忽视的因素。作为智力要素的精神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要素的组成部分——人才部分。而作为精神动力要素的精神资源,则是形成对国防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之重要因素。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关心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精神资源的投放和建设。
(二)各高校联合,形成集群效应。改变单一主体配置,形成多主体配置下的国防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必须要求各高校积极参与,形成集群效应。一是区域内高校合作。区域内高校一般也就是指的是处于同一城市的高校集中区(如大学城、高教园区等)的高校,这就为高校间的地域内合作提供了区位上的方便。区域内高校的合作,一方面要审视单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要形成区域内高校国防教育资源合作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做到优势互补。二是区域间高校合作。区域间高校合作是指区域与区域间优势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这类合作着重关注的是区域差异所带来的特色化发展路径,这种路径对各区域都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各区域的特色会形成整体的国防教育资源配置框架,从而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弥补缺失资源,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丰富的素材。三是同类高校合作。同类院校是指同属性院校,如高职院校、单科性院校、综合性院校等。这些类别的院校除了上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合作外,还可以进行同类别院校的合作,因为同类院校经常性地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因而这种合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重视各项资源配置制度建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要有可靠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领域,也应当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宏观制度建设。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首先应该注重顶层设计,即注重宏观制度建设。宏观制度建设的主体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教育部、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等相关单位,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适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资源配置的总体制度,具有提纲挈领性、指导性和原则性等特征。二是中观制度建设。中观制度建设处于宏观和微观制度建设的中间领域,是各省级相关单位需要着力建设的制度范畴,即各省(市、区)教育厅(局)、省军区(警备区)所履行的制度建设职责。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适应本区域普通高校具体情况的资源配置制度,具有承上启下、内容的具体性等特征。三是微观制度建设。微观制度建设属于各普通高校的制度建设要义。各普通高校处在国防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线,既要执行宏观和中观制度,也要将这两类制度进行再分解,形成适合自身特色的制度。主要目标是探索如何利用上两级资源配置制度的优势,发挥自身优长,形成三类制度的良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