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活动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2012-08-15王旺球李进卫
王旺球,李进卫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郑州 450015)
0 引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十几年来,QC小组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QC小组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素质,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研究所走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实施“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QC小组经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为研究所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更使研究所得到了各界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 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对QC小组活动成果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并没有统一的方法或原则,仅依照公式:实际效益=产生的效益-投入的费用[1]来进行计算。因具体的课题不同,经济效益计算方法都有所不同。经济效益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求得完全一致,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QC小组成果,建立较科学规范的原则。当前,有的QC小组在进行成果计算时,为了表现其突出成绩,人为地进行拨高,使得成果含金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计算QC成果经济效益时不够准确、不够慎重所致。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计算QC成果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现在的QC小组活动非常广泛,分布在企业的生产、质量、设备、能源、安全、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因此,它所取得的成果也体现在这些方面。这些QC成果的经济效益,有的可以直接计算,如提高成材率,节约原材料,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等;有的则不能直接计算,如提高人员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及一些管理方面的成果等。此外,还有一些成果,如社会效益,企业本身并没有从中获益,这部分成果的经济效益计算就存在难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QC活动成果在企业全部QC成果中所占比重不大。目前,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QC成果无经济效益就不能称为成果,就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这就导致QC小组在总结其成果时,总是想方设法寻找经济效益,把可能产生的而非实际产生的经济效益都纳入计算中。例如,某QC小组运用网络技术把某工程的施工期限缩短了20天,节约工日600个,按该厂平均日劳动生产率计算,可创造经济效益3万多元,但是在工厂现有生产水平、劳动组合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这3万元经济效益的。在总结QC成果时,为了便于比较,这样进行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作为QC小组经济效益的统计数据,就会降低含金量。所以,在评价QC成果时,不能用经济效益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应对不同的成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经济效益,只计算实际产生的和必然产生的经济效益,并扣除实施改进费用后的净增产值,这是QC小组人员在进行成果的效益计算时须掌握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这样,QC成果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的信任。
2 QC成果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
QC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某些QC成果中,经济效益有时仅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有时却表现为几种形式;有的情况下是能累计计算的,有的情况下是不能累计计算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某小组采用新材料使产品合格率得到提高,它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既包括合格率提高部分的效益,也包括由于新材料价格低于原用材料而产生的效益,它们可以累加计算。但是,由于现代化大生产的关系,各小组之间的课题存在关联,取得的经济效益交织在一起,难以明确界定,这种情况下是不能重复计算的。
任何经济效益,都是指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效益,故计算QC成果的经济效益时也应限制在一定时间节点内。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国务院颁布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时间:按十二个月(可以跨年度)计算QC成果的效益。但这里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以QC小组选择课题时到发表成果时止,这种类型的成果一般包括降低消耗、原材料的节约等;二是一次性的成果,如缩短工期,工程材料的节约,打击犯罪行为等堵漏洞挽回的经济损失等,它的经济效益是实际取得的,以后也难以再出现同样的课题。
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对性。除上面提到的一次性经济效益外,其他成果的经济效益还存在一个基数选择问题,包括与去年同期比、与计划指标比、与同行业比、与上年度比等,其中采用得最多的是与本课题活动前的状态比,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比较方法。不管将成果与什么水平比较,在比较时要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若计划指标高于现状,就与计划指标比较;上年度达到的水平高于计划指标,就应与上年度比较。这样,虽然成果的经济效益看起来低了,但实际上成果的含金量得到了提高,可以赢得广大职工的理解。
3 常见QC成果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
1)节约工时创造的价值是指由于改革工艺使工时节约而产生的效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应将活动期间(含巩固期)内节约的工时、活动期实际产量及计算期前一年的平均工时费用累计,并扣除活动投入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原定额工时-改进后定额工时)×计算期前一年平均工时费用×计算期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2]
其中,工艺改革费用是指改革工艺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及工艺改革后需增加的费用支出。工艺改革费用中,属于添置固定资产的,按其折旧年限平均分摊,其他一次或逐年分摊(下同)。
2)因原材料、能源、动力、工具等节约而创造的经济效益,应将改进前后节约的单位消耗作为实际统计单位,与活动期的实际产量相乘得出活动期取得的产值,经济效益还应扣除活动期投入。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原实际平均单位消耗定额-改进后实际单位消耗)×该物资单价×计算期的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其中,物资单价指计算期内的实际单价,如系替代材料,其单价应为替代前后材料的单价差。
3)因提高产品合格率、半成品合格率,降低了废次品率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分为废次品无利用价值、有部分利用价值、可返工处理、可降级使用等情况,其中:
(1)在废次品的可利用价值为零的情况下,应将其切实降低的废品率(以巩固期所确定的时间长短计算),由其产品单价、提高的平局废品率以及活动期内产量乘积,并扣除活动费用,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成品或半成品单价×(改进前与巩固期同等时间平均废品率-巩固期平均废品率)×计算期内计划产量-改进费用
(2)在废品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情况下,应将其切实降低的废品率(以巩固期所确定的时间长短计算),由其产品单价、提高的平均废品率以及活动期内产量乘积,并扣除废品价值及活动费用。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成品或半成品单件价值×(改进前与巩固期同等时间平均废品率-巩固期平均废品率)×计算期内计划产量-废品的价值-改进费用
(3)在不合格品可以返工处理的情况下,取得的经济效益即为不合格品减少部分,亦即返工的成本:
经济效益=由于不合格品减少部分的返工成本的节约
(4)在不合格品可以降级使用的情况下,经济效益表现为不合格品减少部分的产品价差
4)由于小组活动使工程设计费用降低而节约的费用,应将活动前后单项工程节约费用与承担的单项工程项数乘积,并扣除活动期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单项工程的审定预算-小组活动后的单项工程预算)×相同设计的单项工程项数-施工工艺改革后的改革费用
5)由于QC小组活动对原工艺进行革新,使单位成本下降而创造的经济效益,应将工艺革新前后单位成本降低费用与实际产量乘积,必要时,扣除工艺革新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原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平均单位成本-新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单位成本)×计算期的实际产量
其中,新工艺产品的成本、半成品的成本指工厂内部的核算成本,均包括工艺改革费用。
6)提高设备运行率的经济效益是指由于QC小组活动,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或延长设备检修周期而节约的设备检修费及增加的利润,应将改进前后设备的折旧费与延长使用年限、相应的检测费用乘积,适当考虑增加的利润,并扣除相应的改进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改进前的设备折旧费-改进后的设备折旧费)×延长使用的期限+年平均每次检修费×(改进前年实际检修次数-改进后年实际检修次数)+增加的利润-改进费用
7)由于QC小组活动,使仓库库存降低,而减少资金占用,而减少的利息支出,创造的经济效益,应将改进前后资金占用额度与当期银行利息相乘,并扣除活动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效益=(原资金占用额-现资金占用额)×占用时的银行利息率-小组活动费用
8)小组在打击经济领域内的犯罪、审计、监察等过程中挽回的经济损失应直接计入小组创造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QC小组活动成果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举的是几种较常见的QC成果类型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30多年的今天,注重QC成果的计算方法,提高QC成果经济效益挤的含金量,制订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原则)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在计算经济效益时,要采取“就低不就高,就实不就虚”的原则,保证QC成果经济效益的准确、可信,使全面质量管理更加深入人心。
[1] 戚维明,等.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2011.
[2] 邢文英,等.QC小组活动指南[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