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体系共融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2012-08-15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生产部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生产部
近年来,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承担的高新技术装备研制生产任务不断增加,科研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不断增多,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研究院目前有11个单位涉及建筑施工、高处和登高、尘毒有害、压力容器和特种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生产作业活动,另有4个单位涉及化工品的生产作业活动。经统计,研究院在1999~2007年间先后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1起,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给员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与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院的发展。
因此,研究院需要改变其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实施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以及适应航天企业发展现状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空天防御技术研究院提供安全保证。
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完善过程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主要是对科研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源和风险进行辨识与分析,并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控制,从而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研究院针对航天企业的发展特点,建立了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析为切入点,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根本思路,以PDCA持续改进管理为指导,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传感器工程为手段,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思想着力点,以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教育培训体系、风险控制体系等为重要支撑的多体系共存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多体系共融发展的理念,使各体系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避免出现“多体系、多张皮”的现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安全发展、本质安全”的文化理念,使安全生产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该模式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使安全生产能够追溯到源头进行管理,并将触角继续延伸到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组织体系。安全生产管理是全员、全面的管理过程,必须具备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一套合理的职责分工模式。研究院结合现行的“院级统一管理,各单位独立经营”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最高安全生产决策机构为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独立的技安监管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作为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常规办事机构,院属各单位也建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将安全生产组织体系依次延伸到部门、车间(科室)、班组。
制度体系。研究院把责任制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根本,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岗位落实”管理原则的指引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级、逐人地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细化到研究室、车间、班组和个人,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院长每年委托主管安全生产副院长与试验队主要负责人签订《型号外场试验安全责任书》,将外场试验纳入各单位和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同时,建立了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对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培训体系。研究院对全院干部职工实行分类、分级培训,组织厂所级及以上领导、型号“两总”、技安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参加国家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培训,中层干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班组长参加院级培训,各类专业性培训由各厂所负责。同时,研究院组织专家编写了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进一步规范了院级系统性培训工作。截至2011年底,研究院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率均达到100%。
监督保证体系。以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人员素质强的技安监管队伍为目标,研究院在近年来加快了专业化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了安全生产总监制,并落实总监年度述职制度、季度讲评制度和年度考评制度。11个单位设立了专职安全生产总监(副总监),所有总监均具备相应资格。同时,发挥技安人员骨干作用,组建安全生产专家组,健全技安监管长效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研究院已建立了一支以安全生产总监为龙头的高水平技安监管队伍。
风险控制体系。根据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理论,研究院结合航天企业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开展了危险源辨识和分析,实施危险点分级管理,并制定了危险点管理办法;对生产作业活动实施安全性评审管理,对不可预知的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院领导亲自带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业务部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全院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格落实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的“五到位”;对建设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管,制定了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参与从可行性分析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2.源头控制安全生产管理
以本质安全理论为指导,研究院在型号研发过程中充分发挥总体单位的作用,从武器系统设计源头引入安全理念,制定型号安全性保证大纲,并开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审查和评审,使安全工作贯彻型号全寿命周期。开展型号产品出厂、进场、转场和发射前4个重点阶段的安全评审,对产品安全性和试验安全性进行系统分析并落实安全保证措施。加强型号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安全性工作,对设计生产工艺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细化工艺流程。
随着近年任务量的激增,研究院原有的火工品总装、测试场所已无法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院投资3亿元进行河北工业区建设,使火工品危险作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得以改善。研究院平均每年投入的安全技改和隐患整改资金已达数千万元,同时设立了300万元的年度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整改奖励金,鼓励主动查找隐患并实施整改的单位;设立了400万元的科研、生产与安全和质量专项奖励金,有效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3.实施体系与标准化的有机融合
为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院创新性地提出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和已开展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有机融合,使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研究院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全院进行推广,经过几年的运行,表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规章制度的建立、法律法规的遵守等方面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但对现场安全管理的指导性相对较弱。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取量化的手段对生产作业场所、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更注重现场管理。因此,通过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机融合,带动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4.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根据把安全管理与企业的文化理念相互融合,构建一个和谐开放、领导重视、员工积极参与的安全文化氛围,而不是依赖行为强制来管理安全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研究院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管理的最高层面,在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研究院充分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带来的宣传优势和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实施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多体系、多手段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研究院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得到有效改善,作业现场本质安全度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安全生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圆满完成了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下达的安全生产考核控制指标。
随着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推行和应用,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消极转变为主动参与行为,并与研究院的各项管理融为一体,使安全生产工作置身于自我监督、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之下,促进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提升。
实施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幅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进而提高经济和管理效益。2008年至今,研究院未发生重伤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011年更是实现了“零伤亡”的目标,给科研生产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证。同时,实施多体系共融发展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研究院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平稳受控,并形成了一个和谐、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力地促进了研究院的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