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就地城市化刍议

2012-08-15

科技视界 2012年13期
关键词:城市化传统农业

杨 军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我国有着7亿农村人口,在短期之内把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采取“就地城市化”的途径,建成众多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城市无异的适宜人居的村镇,或者建设一系列的中心镇,吸引农村人口向镇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交通、住房、就业压力,防治“城市病”。从更加深远的意义来看,农村“就地城市化”有利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和谐社会。农村就地城市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试对此及相关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

1 转变传统城市化理念,以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工业或者现代化农业)带动农村实现就地城市化

传统城市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表现为非农人口的聚集和非农产业的聚集。城市化进程也就是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按照传统城市化理论,农村要实现就地城市化,就要在当地农村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以此带动劳动力和人口越来越多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进而逐渐形成以工业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带动当地农村实现就地城市化。

传统城市化理论在交通便利、有工业传统且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南沿海各省市是适合的。但是,传统农业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业区,农民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传统优势产业就是农业,没有工业传统,工业基础较差,传统城市化理论在传统农业区显现出局限性。

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农民就业转型和收入增加,更多的表现为价值观念、人居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等生活品质的全面提高。农村就地城市化是指通过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使农村居民过上和城市居民同质不同类的生活的一种城市化方式。“就地”,即原有的居住地,包括小城镇、中心镇、中心村及合村并点的新社区。

由此,农村要实现就地城市化,有两个关键的推动力:一是在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产业(根据自身条件,或者发展现代化工业,或者发展现代化农业),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二是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入。

2 采取多种途径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

2.1 科学规划推进

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地方政府不能只搞所谓的政绩建设,要真正合理的对本地区的农村城市化建设进行规划。其次,对城镇的发展规划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共性中突出个性。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在共性中求个性,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地域、特产等,才能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再次,对城镇的发展规划要体现系统性。城镇和其周围的农村地区及其他城镇的关系比较密切,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对城镇的发展进行规划时,应将该城镇放到其所在的区域经济整体中来规划,这样才能形成相应区域内城镇群体的合理结构。

2.2 产业推进

倡导每个县、乡、村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挖掘或创造出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并尽快形成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实行生态与文化的结合,农业与科技的结合。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提高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业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以丰富活动内容,提高产品档次。通过树立鲜明的农业意象,创建富于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农民生产专业化,农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

2.3 文化推进

推进农村就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发展传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城市化。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使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

2.4 公共服务推进

把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让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以改进农村的教育体系建设作为中心,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弥补农村人才的断层。加强政府在农村建设中的指导和中介作用,为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领导和指挥保障。

2.5 基础设施推进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渠道来筹集建设资金,不断扩大资金投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办法。全面规划“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发展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软件”基础设施,增强从事农业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思维素质、科学技术素质、现代管理素质。

2.6 生态环境推进

就地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农村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促进发展。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经济,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农业旅游休闲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2.7 社会保障推进

城市化过程即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村民市民化的过程,但村民市民化并不是简单地转变户籍就能完成,还有一个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及社会行为的转变过程。

在初始城市化的地区,第一步是将村民的户籍从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第二步是一个转变村民观念的问题,即他们在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真正成为一个市民。同时,还要打破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如促进就业和实行城市社会保障等,这才能使村民完全城市化。

3 结论

农村就地城市化是在继续发挥工业化的推动力,各大中小城市充分发展,不断发挥聚集效应,增强其辐射力和吸纳力的同时,在我国广大的农业区,特别是那些发展第二产业有困难的传统农业区,不改变农业性质,不向大中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农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产业,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修建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等,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县城等适当聚集,最终实现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靠拢和融合。

[1]张建云.关于当前传统农业区农村就地城市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1(8).

[2]张建云.农业园还是工业园:传统农业区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的意义[J].求实,2011(7).

[3]李艳.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J].吉林农业,2010(8).

[4]元世娇.浅析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共进[J].农业经济,2011(4).

[5]李清泉.论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路径选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6]于娜.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11).

猜你喜欢

城市化传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