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必当强教 兴赣尤先兴学——大力弘扬江西尊师重教兴学育人的优良传统
2012-08-15胡硕利
胡硕利
(南昌理工学院思政部 江西 南昌 330044)
“强国必先强教”。江西自古系文化之邦,素有尊师重教、兴学育人的习俗。在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今天,更当树立强省必当强教、兴赣尤先兴学的理念,借助先哲创造,教化造福百姓,弘扬优良传统,优先发展教育。
1 朱熹创立《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后世奠定了系统的学规、教规
朱熹,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它是朱熹在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1)五教之目: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之间应该有亲情,君臣之间应该有道义,夫妇有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间有诚信。也就是说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夫要义、为妻要从、为长要惠、为幼要顺、为友要相互讲诚信。
2)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
3)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
4)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辨真理而不是为了一己的功名。
5)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
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白鹿洞书院揭示》自问世以来,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成为全国性的学校和书院的“教规”。对后世书院和学校的学风建设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有利于书院和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学员的读书上进,同时也有利于教书育人。
2 毛泽东在安源、井冈山大力推行工农兵教育,点燃革命圣火
从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毛泽东,更是一位特别懂得教育、特别重视教育的革命家、教育家。早在江西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时,毛泽东就组织工人上夜校,教工人识字明理,引导“工人”要“顶天立地,挺直腰杆做人”。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他亲自担任所长,传播革命道理,武装农民思想,开展农民运动,成为“农民运动王”。毛泽东深怀一颗爱国救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地点燃革命圣火。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高度重视教育、重视兴学育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31年,我们党和军队在瑞金成立了中央红军学校、进而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并陆续设立了红大的分校和供给、卫生、通信等学校。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分析形势,明确提出“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国大局面,则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党中央讨论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一建议,决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高度重视抗大的建设,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还直接过问抗大的组建工作,经常参加抗大组织的活动,亲自审定抗大的教学大纲和教育计划,多次到抗大讲课。甚至连抗大办学需要的纸张,毛泽东都亲自出面帮助协调。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吸引、团结了一大批爱国志士、热血青年,为夺取抗战胜利、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各式人才和优秀干部。
3 蒋经国抗日期间在赣实行“赣南新政”,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蒋经国非常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众知识文化水平。在赣州城东郊一个地名叫虎岗的地方,蒋经国办起了一个叫“中华儿童新村”的公益机构,收留从沦陷区过来的流浪儿童达1200多名,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在如今的蒋经国故居里,还有一块“有功文教”的木匾,是蒋经国当年书赠给江西安源县黄政绩先生的,黄政绩因为捐款一万元,修建了安源中学,蒋经国觉得他慷慨可嘉,所以就题写出了这块匾赠给他。蒋经国还根据传统启蒙读物《诸子家训》的格律和韵文编写了《新赣南家训》:“政府机关去服务,多求进步图自强,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放弃一时安乐为民族。男女老少受军训,全体动员拿刀枪。人人都是中国兵,个个都去打东洋……”发表在1942年的8月13日的《正气报》上,宣扬移风易俗、廉政服务和保家卫国。赣南11个县纷纷宣传《新赣南家训》,当地乡绅将全文写在祠堂门口的墙壁上,要当地乡民遵守执行。赣州很多老人现在还能背出这首《新赣南家训》。
蒋经国主政赣南以来,外界评价甚高,有“战后政治看赣南”的说法。而综观蒋经国的一生,作为一地之行政长官,前有赣南,后有台湾。正像《蒋经国传》作者陶涵认为的那样,赣南经验为蒋日后主政台湾提供了诸多借鉴。
4 秉承先贤传统,建国后的江西首任省长邵式平被誉为新中国的“教育省长”
邵式平系解放后首任江西省省长。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曾担任过抗大二分校副校长、陕北公学教育长。他富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在实践中具有独特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理念。
1951年初,新中国航空工业刚刚启航,邵式平得到中央到南昌建厂的指令,非常兴奋。他说,南昌是共产党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新中国第一架飞机也要在南昌上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他不但亲自担任建厂委员会主任,还亲自兼任南昌航空技术工人养成学校的校长。正是由于一边建厂一边培养人才,不到四年时间,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果真就在南昌翱翔蓝天。
正如苏荣书记所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质内涵有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江西最大的资源是物华天宝、绿水青山;最大的潜力是人杰地灵、藏龙卧虎。而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化藏龙卧虎为龙腾虎跃的最大引擎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教育、教育再教育、创造、创造再创造!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读书是起家之本,强教是强省之源,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这是全党的共识,人民的呼唤、历史的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