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体系
2012-08-15杨静
杨静
(曲阜师范大学财务处 山东 曲阜 273165)
1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意义
高校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益,为实现高校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出现大量经济犯罪案件,其中不少的案例与监督不力、控制和管理弱化紧密相关。高校经济犯罪也不例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已摆脱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多渠道筹资的办学轨道。资金使用已经涉及到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产品生产等方方面面。原有的高校内部控制已经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高校贷款金额巨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为此,建立必要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十分重要。
2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内部控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这些方法、措施和程序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促进高校实现发展战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合理保证经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高校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覆盖本单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2.2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2.3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结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应。
2.4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2.5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一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更大的损失时,仍应实施响应控制。
3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环境方面的问题:内部环境是规定一个单位的纪律与架构,影响业务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氛围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我国高校的基本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高校的领导者要有经营意识、风险控制意识、加强内部监管。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招生有计划、专业设置有规定、教育经费有拨款的影响,高等学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没有完全认识到高校独立法人的真正含义。部分高校对内部控制在认识上有差距,思想上还不够重视,生怕内部控制会束缚、控制他们分管的事务,使自己难以施展才能;甚至还认为,内部控制是组织、人事、财务等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事情,跟普通的教职工关系不大,也就没有专门对员工进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
3.2 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问题:风险控制就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目前,许多高校只重视学校规模的扩张,工作重点放在招生人数的增加、校舍建设和其它基本建设的投入上,对盲目扩张、大量贷款的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高校的建设资金大部分依赖贷款,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而高校属于非盈利单位,在招生形势较好时,也许有支付利息的能力,一旦招生形势变化或其它影响效益的情况发生,用什么来偿还债务?这种普遍存在的盲目决策行为忽视了内部风险管理,缺乏对举债融资及还贷能力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论证,缺乏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等风险防范措施。
3.3 控制活动方面的问题:控制活动是合理地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教职工实施管理指令,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活动。目前高校在预算控制、财产物资控制和组织规划控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预算的编制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经费难以作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做出完整的评价。在财产物资控制方面,由于高校的财产物资属于国有资产,对于资产的维护及管理的严格程度相对较松,高校制定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在使用、管理及后期处置这些环节执行不严,或者缺乏相应的制度。在组织规划控制方面,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控制还不够,尤其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上没有建立起一套组织规划方面的流程。
3.4 信息与沟通的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高校各部门间与高校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但是目前高校在沟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形成一套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这样不但各部门或者内部与外部之间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归集信息,甚至本部门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自己应该有效识别的信息。而且管理事项、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果不透明,不利于防止决策失误甚至是徇私舞弊方面的错误。3.5 内部监督的问题: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事实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高校目前内部监督的制度安排主要靠党委对行政、纪检监察对党员及党员干部、内部审计对内部各主要部门、项目和岗位的监督组成,应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高校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违规、乱权、贪腐、低效及群体事件也说明内部监督在合力、层次以及网络体系等方面仍有欠缺,还不能及时防范、发现和纠正高校内部的重大控制缺陷与漏洞。
4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控制措施
4.1 加强环境的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校长经济责任制,还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校内管理层次分别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首先是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其次是要加大新《会计法》中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内容的宣传力度。高校必须维护《会计法》的权威性,加大《会计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坚决贯彻实施与《会计法》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全员参与,提高高校各级干部、教职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控制工作中来,为学校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2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我国高校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就是要求高校各级领导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投资、风险报告等措施,对高校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4.3 建立规范的控制活动制度:制度建设是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就是为了保证高校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完整、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因此,高校设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依据客观规律及法律法规,也就是说高校必须根据财政部印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的有关规定制度;其次,高校应根据本校经济业务的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绩效考评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响应的控制措施,比如不相容的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物资保护控制等等,将一些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4 建立信息沟通的保障: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高校各部门间与高校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高校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通过公开管理事项、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果,尽可能使管理行为及其过程具有透明度,有利于学校极其相关行为人接受监督,防止徇私舞弊和损害国家、学校利益的事情发生,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4.5 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被执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要指定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专人具体负责,建立层层经济责任制、日常监督体系以及考核奖惩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努力执行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监督措施公开等校务公开制度,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措施相结合,定期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和稽查,通过内部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果,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使高校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和严密。同时,借助必要的社会外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运行,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5 结束语
终上所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及措施,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内部控制是个系统工程,也它是高校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我们要将控制触角伸向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使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