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报纸版式设计的美感表达
2012-08-15丛丽
丛 丽
(文登日报社 山东 文登 264400)
版面吸引读者,主要是吸引读者的视觉,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波,牢牢勾住读者的眼球。 《北京青年报》以“浓眉大眼”为特色,要求报纸放在报摊上能脱颖而出,读者在几米外就能首先印入眼帘。 这就要求在版面设计中,创新多种编排手段体现主题,在读者的视觉感受上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1 吸引人们的眼球,营造版面视觉冲击波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感觉, 当你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通常会先通观全画,有了总体印象后,视线会不自觉地停留在你所关注的画面的某一处,这个地方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 因此,报纸排版主要是加大版面视觉中心的处理,让读者能在众多报纸中一眼就看到并被它吸引,愿意掏钱购买。 从具体的报纸排版方法来说,以下因素往往能突现版面的“视觉中心”:
突出中心主题。 在一般的报摊上,报纸都是对折放的,只能展示版面的上半部分,因此要将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标题放在版面上部,作突出处理,这一点极为重要。 通过加大头条稿件所占面积、加大头条文字的排栏宽度、拉长头条标题加大标题字号以及使头条标题反白等,使头条成为整个版面的视觉中心。 以《新华日报》为例,改版后的标题与正文所占的版面比例约为1:2,多用大图片、大标题、粗线条分割的办法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慧眼巧用图片。 现代社会是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是设计优秀版面的原则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所占据的版面位置也越来越大。 报纸对大小不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对版面的美观程度以及形成版面的视觉中心有直接影响。 照片为一天的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读者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视的报道,或者刺激我们的视觉从而购买这张报纸。 由于照片在表现抽象的内容时作用极为有限,所以还可以用新闻图示的方法,此法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视线,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少的笔墨和最小的篇幅给读者最多的信息。
增加版面亮点。 有时报纸头条、二条会让位给政治性的内容,读者不感兴趣。 此刻,就要在版面的中下部突出读者爱看的稿件,增加版面亮点,使之成为视觉中心,从而改变版面上部大标题、长消息,下部小标题、短消息,报纸头重脚轻的不良版式。 在突出处理中下部稿件时,可以采取局部的图案套衬、加大标题字号和所占版面的空间、突出的题图设计、标题形状的奇特变化、加大文章所占的版面空间、独特的花边形式、题图压衬等方式。
2 为报纸刻画表情,形成视觉美感
精良的版式设计能够为报纸刻画出“生动表情”,从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使报纸充满韵律。 这里说的韵律不仅是指版式设计富有动感和流畅性,更重要的是编排的内容饶有趣味,从标题的精心制作到内文的详略得当、图片的清晰有味和装饰得可圈可点。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创造版面美的前提,版面的美感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版面中各视觉因素结合起来,既统一又变化多样,从而使版面既不觉单调又不显杂乱无章,充满灵性、诗意和美感。
丰富新闻的“表情”。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内在灵魂,把握其内涵就能刻画出新闻的“表情”。现代的报纸排版设计,已不再是几根线条和几块网纹的组合,它所体现的是报纸的个性,传达的是报纸对新闻的态度, 这就要求编辑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有针对性的版面语言来描述新闻,创作出带有“表情”的版面。 例如,新闻版的力求凝重沉稳,处理版式注重大气、庄重,体现新闻稿件的分量和内在的震撼; 文体版力求活泼和激奋人心,琳琅满目的图片展示扑面而来的强烈文化气息,或观看比赛时的紧张刺激;生活副刊版则透露着热情、时尚而轻松,透过充满趣味的编排方式,传达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视觉效果的多样统一。 整张报纸的视觉设计应该从更深层次上体现报纸的定位、办报宗旨以及适应目标受众的欣赏口味。 负责排版的编辑们还要在自己负责的版样上下功夫,在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形成各自的个性风格,逐日规划新鲜的、醒目的版面,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 就版面的具体编排而言, 各种元素的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过多的变化只能是进一步加重负担,统一从视觉效果来看,更能体现秩序感。
追求视觉上的均衡。 黑格尔说:“在较大幅的构图里,最好的办法是把整体划分为若干容易认出的部分,而同时又不使它们显得零散。 ”在报纸的版面设计中亦是如此,必须把版面中的组版元素作为视觉力感、数量因素、物理因素来考虑,使它们在画面中的分布能够上下左右大体相等。 优秀的版面设计都表现出其各构成因素间和谐的比例关系。 例如,采用“三三黄金律”,即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汇的四点是视觉中心;“四分法”,即版面作纵三横四分割,几个相邻矩形组合一起形成美丽的匀称和平衡;“黄金分割”理论,即长宽之比为1:0.618,以此设定字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围框的大小、点线面组合的比例等,达到版面视觉的均衡。
3 以视线流畅为出发点,减轻视觉的心理压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谁能使多元化的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谁就是赢家。 大众传播学理论将从记者采写到读者接受的过程解释为编码和译码的过程,解码过程中如果存在“噪音”,就会影响传递信息的理解。 所以说,这个过程越短、越简明,传播的效果就越好。 所以,编辑在设计版式时,必须服从于简洁易读这一原则,减轻读者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不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要简化版面的构成要素。 从近几年的获奖版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版面都尽可能地舍去大篇幅的文章、繁褥的花线和变来变去的字体,而是追求粗眉头(大标题)、大眼睛(大图片)、小文章、轮廓分明(块面结构)的阳刚直率之美。 比如,《北京青年报》较早地采用了这种“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大窗户”的版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即能一目了然,提高了单位时间、空间里的读报效率。 此外,空白可以使人在读报时产生轻松、愉悦之感,标题越重要,就越要多留空白。 反观如今的不少彩报编辑,仍然热衷于色彩的使用,凭喜好罗列一些漂亮的颜色,涂抹在版面上,色彩过于“凸出”或“凹陷”。 读者在翻开报纸时产生在百货公司浏览各种颜色面料的感觉, 视觉极易疲劳。高明的编辑从不滥用色彩,只是让报纸的颜色更接近于自然。
其次是模块式的编排。 这里所说的模块,既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包括正文、附件和图片在内的一组特定的区块。 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方便读者阅读。 如今的读者在读报时,视线在版面上的停留往往只是瞬间。 因此,编辑可以把每篇稿件或者把意义相近、相反的稿件都框起来,独立成块,不与其他稿件交叉,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锁定读者的视线,还可以产生简化而规整的美感。 读者读完一栏自然转到下一栏,不用无规则地穿插跳跃。
另外,从视觉心理上分析,模块式有其特定的优势。 试想,如果将一组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稿件散拼在版面上,那么它们仅仅是一篇篇独立的稿件;而如果将它组合在一个“方阵”之内,就可能产生一种不用文字也能表达的新信息,甚至出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