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将成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难点
2012-08-15潘文良
潘文良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111)
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将成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难点
潘文良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111)
通过纠正只重视普及科学知识,而忽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认识偏差,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放在同等地位,把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确立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进一步深化公民科学素质教育,践行“科普是服务,而不是宣传”等社区科普的理念、内容和方法创新,积极应对“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将成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难点”的挑战。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城镇居民;科普社区;科学教育
2010年云南省第三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云南省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6.6%,比2001年的1.48%提高了5.12个百分点,比2005年的1.89%提高了4.71个百分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但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还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1 纠正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认识偏差
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长期存在只重视普及科学知识,而忽略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现象。《2002年中国科普报告》显示,实用技术类科普图书在我国科普图书市场中占绝对优势。现在的很多科普活动也仅热衷于介绍一些自然现象或当时公众关注的科技热点,而很少涉及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许多科普读物只是把“高深”的科技语言转变为有趣、可读性强的通俗语言,有的甚至只是用一种变相的“翻译”堆积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培养读者的批判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2003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分析一些“科普”文章后发现,90%以上的文章仅传播简单知识。[2]
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需要全面理解科普的内容,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要清楚地知道,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都是科普的内容。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普及的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最杰出的科学家所能掌握的科技知识也很有限,而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具备了科学精神,就可能形成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科学方法才是科学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能够用于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放在同等地位。目前来看,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甚至更为重要。十六大报告也强调,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要处理好科学普及的国家发展利益导向问题,却要发挥好科学普及对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作用,注意普及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3]
2 创新社区科普模式,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补充和继续,社区科普是学校正规科学教育以外、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等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它属于非正规科技教育,也没有强制性,却是学习型社会中科技教育的基础,担负着终生教育的支柱性任务。但长期以来,处于“被动科普”地位的群众使我们的灌输式科普工作收效甚微。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需要创新社区科普理念、内容和方法。
创新社区科普理念首先就要明确:科普是服务,而不是宣传。要把科普宣传变为科普服务,调换群众的主次位置,使社区科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要求在科普工作中也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紧扣热点、融入生活,才能提升社区的科学氛围,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4]
创新社区科普方法,需要进一步发挥社区科普功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可以举办“科教进社区”、“文体进社区”、“环保进社区”、“卫生进社区”等科学教育活动,让公民在丰富多彩的社区科技传播氛围与熏陶中逐步提升科学素质。[5]
3 进一步深化公民科学素质教育
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是最具有显著影响的根本因素。政策、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现实、科普等其他因素,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来解决。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必须依靠教育,抓住了教育就抓住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关键。因为从广义来看,能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都可以被理解为教育。如此说来,教育就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最基本手段和根本措施;科技教育就是我国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直接手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全民终身受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要真正建立起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要认识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基石。就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的:“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通过建立起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终身受教育机会。抓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机会,实现社区科普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契合。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础上,由《继续教育法》进一步规定继续教育的性质,积极构建起“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推动、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依法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树立爱学习新风,创建学习型社会。[6]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最好途径是终身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素质需要完善成人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尤其要把学习型企业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点。[7]
还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文化教育中心等专业科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研究室也可以利用双休日向公众开放,并不定期地组织讲座、演讲、科技成果展示会、发明发布会等,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充分利用“植树节”等机会宣传科普知识;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列为正常工作内容;加强社会媒体宣传报道,创造有利于科学普及的舆论环境,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力度支持科普工作。
[1]云南省第三次公民科学素质分析报告[R].昆明: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1:4.
[2]张义芳,武夷山,张晶.建立科普评估制度,促进我国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6):7-9.
[3]冯苒.创新社区科普工作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青岛市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C].青岛,2006:237-252.
[4]程乐.有效提高重庆市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实效的实现途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5.
[5]官孝熙.科学技术传播、普及与公众科学素养[R].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普研讨会,2010:161-164.
[6]刘文梅.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91-92.
[7]龚雄.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D].厦门:厦门大学,2007:35.
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