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制造技术与改造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关系
2012-08-15穆以东
穆以东
(聊城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特别是“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我们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我国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方面也进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敏捷制造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
敏捷制造技术是美国一项研究21世纪制造环境计划的内容,它是美国为恢复其在世界制造业的领导地位而在1991年提出的一种生产方式。它利用人的智能和信息技术,通过多方面的协作改变企业延用的复杂的多层阶梯结构,来改变传统的大批量生产。其实质是在先进柔性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的多功能项目组与企业外部的项目组合作组建一个虚拟公司,这种动态的组织结构把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技术、管理和人的集成,从而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敏捷制造技术以动态联盟为特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企业间的相互信赖、信任、合作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相互间的优势互补。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敏捷制造技术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提供产品信息、企业信息、工艺信息、加工能力信息;(2)敏捷制造技术要求传统产业必须依靠计算机、自动控制来加工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3)敏捷制造技术是工业生产中最先进的“生产力”,最终目的就在于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4)传统产业应用敏捷制造技术后,可加速形成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的新型传统产业。
我国的传统制造业经历了长时期的停滞不前后,最近十几年来呈现出了勃勃的发展生机。随着我国政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提出,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势在必行。但此项工作必须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具体实行。
传统产业中由于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没有按照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相应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形成不了快速、短生产周期、高质量的成套产品开发制造能力,造成浪费。此外,传统产业中有的产品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因此,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通过广泛深入地扩散、渗透、嫁接形成一种敏捷制造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的工作方式,使传统产 业发展成为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的动态联盟。在改造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机器设备、生产装置等有形资本仍然发挥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制造资源的表达和信息传递等无形资本的作用显著 增强。市场竞争不断朝向更加依赖无形资本演化。敏捷制造技术的发展既盘活了传统产业的固定资产存量,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就需要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适当配合,无形资本通过数据处理和网络经 济分析加入有形资本再生产,生产成本可大大降低。
但相对来说,敏捷制造技术和我国传统产业又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就目前而言,传统产业仍然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主要表现在:(1)传统产业历史悠久,基础相对雄厚;(2)传统产业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生产积累中,有一大批可转移的资源;(3)应用敏捷制造技术所需的设备、材料、资源、通讯、运输等,无一不是需要传统产业提供的。离开传统产业的支撑,敏捷制造技术无法实现动态联盟,资源集成也不可能利用。因此,正确分析敏捷制造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和发展的辨证关系,对于了解高新技术的发展,适时地加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一世纪我国工业化的目标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在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利用。敏捷制造技术作为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的一种生产机制,其对信息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信息作为企业的第一生命线在敏捷制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在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即在生产过程中及时建立相应的敏捷信息供需链。供需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或配送中心)、零售商及用户等实体组成的供需网络。
在敏捷供需链中,如何对各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调度与控制,使相互之间取得双赢的效果,并及时响应经营条件的变化,增加动态企业联盟对外部环境的敏捷性是敏捷供需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其目标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在正确的地点,按照正确的数量交给正确的交易对象。建立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使敏捷供需链中各相关实体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密切协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建立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系统体系结构。由面到点,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充分发挥整体与各部分间的协调、平衡作用。
由于敏捷供需链具有各组成部分地理上的分散性及组织管理上的分布性等特点,其信息基础结构应该是开放的和基于标准的,即使用标准或通用的通讯协议,通讯机制应能够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使用通用的信息、知识描述方法,便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标准的分布式对象技术,集成异构的、分布的过程、数据和计算环境,以便供需链的参与者能够在不同的数据结构、过程及计算环境中进行协作;提供最新的支持经营过程的环境与方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拥有接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巨大。现在我国政府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这就必然要求发展和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发展了,才能在国际制造业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