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兰山东麓软弱土地基处置措施研究

2012-08-15

科学之友 2012年3期
关键词:砂砾清淤淤泥

王 津

(宁夏公路质量监督站,宁夏 银川 750001)

1 引言

银川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第六合同段主线施工里程在K38+600~K44+520段,全长6.92 km。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丰水季节几近地表,枯水期埋深0.6~1.0 m,表层土常年积水,路线通过地区,苇塘、鱼池达4 km有余。淤泥近代淤积厚达0.6~1.2 m不等,其下部尚在淤泥质化发育。原设计大部分采用袋装砂井方案设计,预期达到排水,固体提高地基强度的目的。开工前期,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地质条件,提出更加合理的处理方案,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并邀请专家组,对全线软基处理地段先后3次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作为监理人员,配合施工单位也参加了N-6标软基处理范围的现场地质勘察,共挖探坑38处,N10轻型触探258点。对区域内0~4 m浅层地质条件、地层结构、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区域地质概况和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对0~4 m地质的现场勘探,施工区段穿行在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湖积平原,地下水位深0.5~1.2 m,属上层滞水,主要受黄河水补给。

关于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通过对沿线挖探及N10轻型触探,0~4.0 m地层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1)0.0~1.2 m:淤泥,灰黑色,夹苇根,流塑。N10=0~3击,原变0.6~1.5 m。

(2)1.2~2.5 m:黏土,红褐~棕黄色,可塑,网状裂隙发育,水渍明显,干缩湿胀,有轻微的臌胀性,N10=15~25击,原变0~>1.5 m,呈透镜体状,自38+600~+800夹灭向西增厚。为泻湖相沉积的标层。

(3)1.2~2.5 m:低液限粉土,灰黄~褐黄色,软塑~流塑,夹饼状粉细砂薄层,顶部0.5~0.8 m,有淤泥质化发育,受孔隙水压力影响,坑壁临空面垂直塌落严重,N10=15~25击,排水固结后强度提高,地基承载力可达2.5 kg/cm2以上 。

(4)2.5~4.0 m:高液性亚黏土,灰黄色,可塑~硬塑。间夹薄层粉细砂透镜体,厚度0~0.3 m,N10>30击,为理想的地基持力层。排水固结后,强度增大,地基承载力可达3.0 kg/cm2。

(5)2.5~4.0 m:细砂,灰黄色,中密,饱和,呈透镜体分布于农场渠以东至唐徕渠,大至里程在K42+900~K44+520,厚度0~>2.0 m,偶见泉涌及涌砂,N10>50击。

3 水文地质和物理力学条件评价

从以上地层结构和地层岩性分析:

(1)0~1.2 m:地下水位高,表层土长期受地表水及地下浸泡的影响,加上近代人工活动鱼塘苇地和稻田的发展,加速了表层土纸有机质发育,形成淤泥或淤泥质土,物理力学条件差,呈典型的软基地基,直接影响路基基底稳定性。

(2)1.2~2.5 m:为低液限粉土,从坑探剖面揭示和目力观察,粉细砂夹层间有明显渗流,出现垂直层面塌孔现象,原位N10=15~25击,且2.0 m以下,随深度增加击数增高至30击。其顶板部分不满足稳定要求。但排水固结后,强度有明显增加,为松软地基。因此,对共采取排水固结措施,也是稳定地基的良好方案。

(3)2.5~4.0 m以下:高液限亚黏土,N10>30击,为稳定持力层。

4 方案比较

根据以上地层结构,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1)地层的不良地质条件分布在0~2.0 m范围内。

(2)原设计以袋装砂井方案,井深设计4.0~6.0 m。需处理的软土分布在表层,上覆荷载压力不足,下部且有砂层透镜体,排水通道不畅,固结排水稳定,条件欠妥。

(3)选用挖淤换填砂砾方案,从地层结构、地质条件、处理深度、施工周期和确保施工质量上,都会优于袋装砂井方案。

5 清淤回填砂砾软基处理机理分析

在现场调查和勘察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比、方案比选,将本区段软基处理方案,优化为“清淤后换填砂砾至高出原地面50 cm”。本优化方案通过施工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

(1)清除淤泥及淤泥质土下限的高程确定在淤泥底线下30~50 cm处,即低液限粉土有机质化的部位。

(2)清除淤泥质土后,首层回填50~60 cm的大粒径砂砾。

(3)分层回填砂砾至原地面以上50 cm。

以上清淤回填的三阶段实施,反映出本段软基处理的处治原则和机理:

(1)首辅层为大粒径砂砾,起到了对基底松软地基土的挤压作用,地基土初始固结、排水和土中孔隙水的消散,使土体在递增回填荷载作用下,不断固结直至达到强度要求。

(2)由地基土固结排水产生的沉降过程,消弱了大粒径回填材料可能出现的回弹变形,从而使填料的压实效果得到保证。

(3)本段优化设计是地基置换和固结排水综合处理软土地基的实例,在方案施工阶段中,采用方格清淤,侧沟排水的方法,首层大粒径砂砾,震动碾压4遍后,压沉值控制在5 mm以内,分层填筑砂砾压实度在93%以上。通过工后沉降观测的累积总沉降量30 cm,地基稳定,达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

6 结论

(1)清淤换填砂砾方案,优于袋装砂井处理方案。

(2)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了施工设备和材料的投入,起到了“节能生效”的作用。

(3)在Ⅶ度地震裂度区,消弱了可液化层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砂砾清淤淤泥
西安城运公园兰湖清淤方案比选分析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南美亚马逊地区公路砂砾料底基层掺黏土改良方案
关于市政排水管道清淤技术的探讨
浅谈天然砂砾石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WK-G1固化淤泥填筑路基性能研究
砂砾桩处理沼泽段软土地基技术应用
淤泥固化填筑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力士德清淤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