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2012-08-15安娜
安 娜
(滨州医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安 娜
(滨州医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加强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强化制度保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党的执政能力所面临的诸多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制度保障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这一途径。
执政能力;制度保障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这样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自身所肩负历史使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充分认识,也展现了其加强自身建设以作好充分准备应对严峻挑战的宏大气魄。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内含多种要素的综合素质,因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诸要素中,加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强化制度保障是进行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能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强化制度保障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通过掌握和运用国家公共政治权力,领导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执政党的执政活动不是没有章法的,总是要遵循一定的制度和规定,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因而,加强制度改革和完善,强化制度保障本身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这里所说的体制和制度,主要是指政治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看,政治体制包括体制和制度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执政的制度框架。之所以说强化制度保障对于党的执政能力非常重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是由制度本身的特点、属性以及现实要求所决定的:
首先,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能够对党的执政活动起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使之在健康的轨道内进行,因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保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归根到底要靠党内体制和党领导国家的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正如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分析21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得出的结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2]
其次,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科学与否,本身就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体现。一种制度确立以后,会成为执政活动所遵循的规则和依据,因而本身体现了一种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定向,而这种价值目标的选择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关系到一个执政党能够巩固其执政的社会心理基础,能否具有真正的合法性,这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不合理、不科学,就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混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有的甚至会带来严重后果,因而,能否合理、科学地制定和完善制度本身就体现了执政党是否有能力把握和驾驭社会发展的大局,从而统治和管理好整个国家。
当然,执政能力是一项综合素质,执政主体的个人能力、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等对于提升执政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这些要素只有以体制和制度为依托和保障,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中才能得以实现,因而,要想真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加强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二)目前体制和制度对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应该伴随着体制和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尤其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会加剧其与旧的体制之间的摩擦与不和谐,因此,现有的旧的体制和制度就必然会对社会发展的某些层面产生制约影响甚至负面作用。笔者认为,当前,政府在体制和制度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强调GDP的增长而忽视整个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倾向,这使得我国在获得社会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结构失衡,社会问题诸如环境破坏严重、社会贫富悬殊、失业、城乡差距拉大等越发严重,造成一定程度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因此,我国目前的体制和制度设计应该着力于解决这些紧迫问题,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解决这些问题还不足够,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以后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放远眼光,不能贪图一时的经济发展,而以牺牲与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和谐为代价,并且经济只是达到社会发展的诸多手段之一,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二,在政府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上,某些领域仍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但是时至今日在某些领域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病并未完全革除。权力过分集中不仅严重滋生和助长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难以从根本上制止权力腐败,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现象屡禁不止,这也是尽管这些年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腐风暴,然而腐败现象却仍然不能得到有效遏止的根本原因。
第三,政府执政资源的配置结构不尽合理。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政府的工作体制中工作职责体系建设的严重不足、权力与责任不对称以及机构重叠设置、机构臃肿等,这种结构配置的不合理使得职责缺位、权责不明、办事推诿扯皮等老问题长期存在,致使执政效率一直难于提高,政府管理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为此,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但并未完全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至今这个问题仍然是我国政府政治体制上的一大弊病。
(三)强化制度保障: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根本上说,用制度来保证党的执政活动在健康的轨道内进行,保证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是解决体制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唯一途径。基于目前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加强体制和制度建设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体制和制度改革与完善更应该着眼于保持整个社会的全面与和谐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片面追求单个方面的发展就会打破社会整体的和谐,造成社会因素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最终以牺牲社会整体的发展为代价,而在社会各个因素的发展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而,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这个因素来进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最突出表现,因而,在体制和制度的安排中,一切都要以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为目的,确保和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所必需的。
其次,要致力于建立一种体现政府开放性与透明性的权力运作机制。任何民主社会的治理都是以开放和透明为特定的,并且只有开放和透明的政府,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为此,党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其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管理体制。具体说来,就是⑴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⑵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能充分体现宪法精神的体制和制度,并且努力探索适合党运用国家制度实现有效领导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最后,优化执政资源的配置,进一步提高执政效率。要以实现执政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对工作体制的工作职责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当然,效率最大化不是不要科学化和民主化,事实上,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执政效率的最大化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只有真正实现了执政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真正实现执政效率的最大化。为此,一方面,要扩大和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权力只对上级负责的体制结构,明确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权力的行使必须要对人民负责,心中有了对人民的责任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制度是党的执政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和执政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要运用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我们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使这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是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出一条适合我们党自身的执政道路,从而真正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1]邓小平文选: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年:50.
安娜,(1981—),女,山东邹平人,滨州医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法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