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2012-08-15刘甲立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要素劳动

刘甲立 陆 航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意义

刘甲立 陆 航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劳动价值论是在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等问题上产生了很多模糊认识,引起人们思想混乱。为此,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现实指导意义。

劳动价值论;价值;物化劳动;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100多年来,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争议,其中包括价值是不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对现实指导意义何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甚至电脑化的出现,生产中需要投入的活劳动要素相对减少,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包括机器、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在内的资本要素,即物化劳动要素急剧增多,很多产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劳动参与就能生产出来。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些问题?

一、关于劳动创造价值问题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揭示出“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原理,为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伴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劳动过程,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结合新的实践,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曾表现了对价值问题的极大关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1841)中,曾对人的自由与必然和反对神本主义价值观等问题进行过探讨。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对各种不同意义的价值概念作过考察和把握。他首先严格区分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立足于对交换价值及其内在尺度的考察,揭示了商品生产的秘密,从而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面对利用混淆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来否定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庸俗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他反复强调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毫无共同之处”同时,马克思并未因此而将它们的差别绝对化,并未否认在一般科学的范围内研究使用的价值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不是物化劳动,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认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因为机器、知识等生产要素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离开了人,任何先进的机器、高深的知识,都将一无是处。价值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抽象人类劳动则是指人类生产商品时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因此机器、知识等作为生产要素,凝结着人类的抽象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它们只能帮助劳动者把劳动凝结在生产的新产品上,产生新的价值,同时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而不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也就说明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唯一尺度;从价值量的变化规律来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劳动量的变化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改变,并不直接改变商品的价值量,而仅仅是改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今天人们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再是以生产简单工具和简单日常用品为基础的,只需要很简单的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复杂劳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链条也大大地拉长了。但是,即使是最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机器设备,如果向前层层推移,最终都归结于人类的活劳动,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二、关于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劳动要形成价值,光靠劳动自身还不行。如果只有劳动而不具有诸如土地、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无论如何是生产不出商品来的。没有商品,自然也无价值可言。关于产品的生产要素,马克思明确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作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见,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产品的生产要素,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要素的基本观点。

近年来,有人认为,生产的过程是一个由活劳动与物质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劳动与资本彼此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因此,不能说剩余劳动仅仅是由活劳动创造出来的。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化劳动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因素,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越来越大的作用,否定它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就不能客观地、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作用和功能。因此,认为应该是价值及剩余价值是由物质生产要素和活劳动共同创造的。

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生产要素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要素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生产要素的消耗只有在社会“平均消耗”的情况下,其价值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如果大于社会“平均消耗”的范围,就意味着物质生产要素的浪费,超出部分的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反之,如果大力节约物质生产要素,使物质消耗大大低于社会的“平均消耗”,就有利于降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商品生产者实现更多的价值。其次,先进的物质生产要素有利于劳动者从事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样的劳动者,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但是,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并不是越先进越好。

承认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价值中的作用,并不是否定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这个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这是因为前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不能创造商品价值;后者说明的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没有劳动这个唯一源泉,无论物质生产要素多么先进,多么丰富,同样创造不出商品价值。另外,物质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的作用是通过劳动为媒介而实现的,它并不改变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尺度这个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问题

对价值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会促使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产力向前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经济的全球化,其实质就是市场的全球化,即资金、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也就是价值规律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作用,为各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否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使本国经济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尽可能有利的地位,成了促进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于全球化市场经济之外,不遵循价值规律的原则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并未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

[2]洪银兴,葛扬,秦兴方.《资本论》的现代解析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3]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M].人民出版社,1980年.

[4]赵庆元.对劳动价值论争论的深层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9(02).

[5]安鸣.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0).

刘甲立,(1984—),男,安徽蚌埠人,西安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基础理论。陆航,(1986—),女,安徽宣城人,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刑法与司法。

猜你喜欢

马克思要素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热爱劳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