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探析
2012-08-15席宇红
席宇红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这既是应对21世纪激烈竞争与挑战,促进人才成长的需要,也是新课标对中学历史教学总体目标的重要定位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仅就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渗透人格教育略作探析。
一、人格、人格教育、学校人格教育阐释
人格,亦称个性,是指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爱因斯坦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人格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气质、兴趣、信念、性格等因素,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在素质教育的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当中,人格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高尚人格的形成,可以通过人格教育来实现。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使其具备健康人格的活动。具体而言,是指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约束,实现道德层面上的个体心理内化和深化,形成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和自我表达意识,提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认识、评价和调节的能力。人格教育的意义在于,实现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引导自我更好地对未来做出正确选择。
学校人格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说,就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调整个人行为、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之间矛盾的精神力量,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学校人格教育不仅是灌输知识,更注重帮助学生涵养个性,确立志向,产生信仰,怀抱理想,养成独立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实现人的充分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法,从行为倾向与反映、情感与意志、道德与品质、理想与信仰、知识与理解、精神状态、智慧、自尊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综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文素质。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
中学是青少年立志培智、陶情养性的关键时期。中学历史教育价值不在于仅仅传授学生以具体的历史知识,而重在对其人格发展的借鉴与启迪;重在以历史实现个人情感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历史知识所蕴涵的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生观、价值观,才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精髓。当今基础教育存在重智能发展、轻人格培养现象。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使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人格障碍:或缺乏积极上进的精神动力;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或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交往困难等。因此,历史新课标强调要“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这既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也是历史教师教史育人的光荣使命。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知识,渗透人格教育
首先,可以采用仁人志士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战国的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岳飞抗击金兵,精忠报国…这些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之魂。其次,可以利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往往崇拜英雄,应充分挖掘历史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感染之。如讲授司马迁受腐刑而著《史记》,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畏磨难,积极进取;叙述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讲解哥伦布、麦哲伦的事迹,陶冶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介绍林肯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面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最后,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仁爱意识,谦恭礼让品格。如讲孔子“仁爱”思想,着重强调爱心、宽容,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学生懂得对人的尊重和仁爱;讲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凸显人格教育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平等、尊重、宽容与关爱,有利于他们形成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二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唤起他们求知创新的欲望,让学生在欣赏、思考中有所感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讨论辩论、评价分析;对有关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着力培养其发散思维,塑造其独立人格和竞争意识;在活动课教学中,让学生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到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形成等过程,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三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得体运用自己的表情、动作及生动语言,展示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传递深刻精辟的哲理,让遥远陌生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灵动,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升华其人格。四要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幻灯、音像视频、电影片断创设一定的历史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历史感,让历史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作用,从而达到启迪心智、丰富内心世界,培育优良人格之目的。
(三)借助历史活动课型,拓展人格教育
巧妙运用历史活动课型,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建构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历史教材在每个单元内容后都设置了一个活动课型,旨在通过相关内容的综合和深化,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解决一些史学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完南昌起义内容后,笔者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自由组合或在家长陪同下,去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并单独完成或合作提交心得体会,进行班级优秀评选。通过实地踏访革命遗址,能了解更多南昌起义的史实、细节,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驱们的理想抱负、人格魅力和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突出历史的鲜活性、教育性和人文性。通过班级观后感评选,让优秀者上讲台宣读心得,并把作品长久粘贴于教室。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登台表达的勇气,使其心中充满成就感和愉悦感。当然,拓展寓教于乐的人格教育活动可以多样化,比如举行“我最喜爱的历史名句”评选活动、撰写历史小论文竞赛、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剧表演秀、模拟法庭审判汉奸汪精卫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塑造人格。
(四)提升教师自身修养,助推人格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俄国教育家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历史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生命感悟的深浅、对生活的执著程度、对历史理解的宽度等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教育的厚度。随着历史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更应注重自身人格修养的不断提高,以自己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建构优良人格。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展现出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等人格魅力,那必将发挥示范作用、润物无声地感染激励学生,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升华。
[1]郭芳读.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尤春义.历史教学如何塑造学生的人格[J].吉林教育,2008,(20).
[3]范红宜.浅谈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J].石油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