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分析

2012-08-15华裕良黄飞剑

党史文苑 2012年4期
关键词:动机志愿志愿者

华裕良 黄飞剑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目前,大学生成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支生力军。但是,大学生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的“流失率”也在逐步上升。这现象所反映的问题若是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今后志愿者活动计划的开展和实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组织管理者未能了解青年志愿者的切实需要并调动参与动机。

一、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动机分析

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需要是由客观事物造成的,又是主观的,对同一事物引起的需要不同,而且有时他人几乎不能察觉。人在追求需要的基础就上产生了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表现为基本保障的动机 (主要是指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时,对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所要求,例如衣、食、住、人身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结群动机,尊重的需要产生荣耀动机、成长动机,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奉献动机、成就动机。

1.基本保障的动机。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之前,常充满激情、带着理想,不过,一旦面临实际,多了一些想法。有的志愿活动,时间跨度较大,没有多少经费,需要自己解决路费、吃饭等问题,甚至要出钱买志愿活动所需要的物品。一次两次这样的事情,凭着当初的激情是可以的,不过如果次数多了,就吃不消了,因为大学生是地道的消费者,得靠家里给钱维持大学生活的支出,有的大学生经济比较困难,还需要自己利用课外时间打工赚钱补贴生活。另外,一些志愿活动带有一定的风险,例如在志愿服务中有大学生出现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却得自己掏腰包治疗,让志愿者流汗又流血。所以,大学生志愿者希望这些后顾之忧能够解决,特别是志愿组织或受益对象提供人身安全保证。[1]

2.亲和动机。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关系的一种内心欲求。研究证明,害怕孤独和把握个体自己反应的适度性是亲和倾向产生的一个原因,所以亲和动机还常常同社会承认的欲求联系在一起,即个体希望和他人在一起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承认。要获得认可和承认,就需要相符的行为。当个体从一种社会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社会环境时,多半会表现相符的行为。例如大学生因西部志愿服务的安排,得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虽然满怀信心,但是在社会当中感觉自己只是一个新人,无法立即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加之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又有一定差距,心中难免恐慌。若是有一群志愿者和自己一样,则容易产生共鸣,可以相互依靠,满足亲和动机。

3.结群动机。结群动机是在个体要与别人在一起,或要加入某一团体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很普遍很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的满足与否会对人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因为结群是人的基本行为,也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先有了群体,才会有社会和社会心理现象。

4.成长动机。所谓成长动机主要是指大学生志愿者希望通过志愿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社会阅历、知识、技术等素质与能力来增强自身的的本领,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获得社会的认同。今天,绝大多数大学生渴望在方方面面来提高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志愿活动以“奉献、互助、友爱、进步”为宗旨,在帮助别人、促进社会发展中提升自己,自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5.荣耀动机。绝大多数人类个体都有获得生活荣誉的需要,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获得周围人赞赏,这时个体保持肯定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是很重要的。例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到基层工作,受到当地欢迎,以其身份而骄傲自豪,因为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取得的成绩能获得普遍的社会赞誉、学校的嘉奖、老师的肯定、服务对象的感激、自身的积极自我评价,还有社会媒体的宣传。这大大激发了志愿者的荣耀动机。

6.成就动机。成就动机,通俗地说,成就动机就是对成就的欲求,志愿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成就动机的强度主要体现在个体对于成就所持的主观概率上,成就动机的目标确立是把付出和回报考虑在内。一般而言,当失败与成功的可预见性的情况都出现时,就会引起强烈的动机。

7.奉献动机。奉献是不求回报地付出,志愿服务本身便是一种奉献的行为。奉献动机指的是对别人有好处而又没有明显自私倾向的自觉自愿的动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种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大学生受到身边奉献榜样的激励,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加入志愿者行列,要用一腔激情和大学知识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奉献。

二、强化动机的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有利于弥补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的不足,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对志愿者本身也不无裨益。那么,怎样让志愿者激情保持,维持并满足他们的动机呢?

1.完善基本保障体系。首先,确保志愿服务资金到位。志愿活动本身带有无偿性,但这种无偿主要体现在服务的无偿上,而志愿活动的策划、组织过程当中需要一定资金。高校志愿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各级党政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社会力量,发动社会各界从资金等各方面积极关注和支持高校志愿服务。高校要结合学校情况,尽可能地从资金上支持和帮助志愿服务组织。其次,要完善有关法律来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立法有长足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立法,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法律性质,保障大学生志愿者主体的合法权利,别是人身权的保护。

2.提供培训。志愿者组织不能有活动时就喊志愿者去临时上阵,要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即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志愿者组织应是成员发展空间提供者,由此实行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寻求多元化的个性化素质培训,积极为成员制定发展计划并创造条件,由此使志愿者既感到自身得到提高。

3.培养归属感。大学生加入志愿组织后,成员之间陌生感与新鲜感交织,应充分组织志愿者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之间能相互进行交流,得到群体归属感的体验。特别是没有志愿项目时,应构建交流的平台,例如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大家一块出去游玩或者开展一些活动,既能使大家开心快乐,又能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样,在一个志愿者组织里,成员因为价值观和追求大体相同,会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2]。

4.探索服务的多样化。志愿服务要符合会员和团体的需要,服务活动要是可发展的和可执行的。活动要尽可能多样化,可以加入时尚化个性化的因素,满足不同志愿者的动机需要,这样才能发挥志愿者的潜能和专业特长,让他们找到展现自我的舞台。

5.进行恰当的激励。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强化和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支持和鼓励[3]。志愿组织应在服务一段时间后,鼓励成员谈感想、写体会,让他们在思想上得到自我强化、升华,体验积极自我评价,多进行内部交流。同时,应及时对先进分子进行奖励、宣传,既强化激励,又激发了其他志愿者的动机。把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出,使宣传阵地既成为鼓舞士气和斗志的一支号角,又是志愿者学习交流、展示风采的中心,满足大学生的成就与荣耀动机。

一言蔽之,只有真正关注到了志愿者也有内心“所求”后,才能在志愿服务中从多方面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之在志愿活动中能够不断感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从而能够坚定地长期从事志愿服务。

[1]王正坤,刘广富.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保障体系探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2).

[2]刘丹莉.谈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版).3008,(1).

[3]裴广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建设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

猜你喜欢

动机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