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的“上山”思想

2012-08-15马海鹰

党史文苑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家上山井冈山

马海鹰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湖南长沙 410315)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由湘省委领导下的行动委员会和前敌委员会两套机构进行协调指挥。作为整个起义的重头戏——指挥三路军事武装进攻长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开始,而领导第三团胜利攻克浏东白沙镇则是毛泽东生平指挥的第一仗。这一仗,只因毛泽东的执掌,便成了其显露军事才略的重大开端。然而,起义部队从开始的“迅猛进攻”到最后的“转兵上山”,主观上是毛泽东探求思维创新的一种尝试,客观上则是毛泽东从暴动后敌我力量悬殊对比的实际出发调整策略的必然过程。

一、“上山”思想的根源

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的根源要追溯到其少年时期。1901年进入井湾里私塾读书的少年毛泽东,天资聪慧,对于经馆的“四书”“五经”熟读两遍就牢记于心,这就让他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于是,少年毛泽东就迷上了偷看各类杂书,如《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当时私塾禁看书籍,使他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自立山头为王、勇于武装反抗腐朽朝庭的斗争精神和策略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从这些书本中学到了一些用兵之道。读到《西游记》,他很是认同孙悟空这个既叛逆又正义的神话角色。后来,停学在家的毛泽东读了《盛世危言》,更深刻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男儿大丈夫就必须志在四方,肩负起救国救民和振兴国家的重任。

二、“上山”思想的萌芽

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就提出:“湖南满山遍野都是农民,是革命的最佳同盟军。”1926年至1927年,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纷纷叛变革命,以毛泽东和蔡和森为首的湖南共产党人开始率先探求中国革命的新出路。1927年中共五大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陆续在不同的会议上提出“上山”和“抓军事”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之十)警告全党“应当反对这种无根据地的失败主义的趋向”,“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无产阶级必须在农民中得到同盟者”。1927年6月上旬,毛泽东在接待因“马日事变”到武汉请愿的湖南工农民众时指示:“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1]7月4日中央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他主张“上山”,并预料“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1]7月7日,浏阳县工农义勇队根据“上山”的指示,撤出县城,到湘赣边的平江县长寿街一带隐藏。[1]7月上旬,毛泽东拒绝了共产国际和中央派他去四川开展革命工作的安排,执意要回到工农运动基础好的湖南继续革命。[2]7月20日中共中央下达的 《中央通告农字九号——目前农民运动总策略》称:“……已表明中国革命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的阶段”;“……政权斗争是土地革命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农会政权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有革命的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农民武装在没有以‘农民自卫军’‘农军’这类名义存在时,平时分散,秘密训练。一遇战事则随时集中,若此办法也不行,则可以‘上山’。”因当时毛泽东在中央主持农运工作,此策略可以推测是毛的“上山”思想的具体体现。7月23日,《中共湖南省委给润兄并转中央的信》之二提到:“浏阳共有枪约四百枝,编挨户团不可能。现该部队已退到平江之北,此间当即派人去,持详缄并带款去指示‘上山’去矣。平江现已编为挨户团,被迫时即‘上山’”。之三提到:“潭部已收集一百二十四枝枪 ‘上了山’。宁部有枪二百余枝,已暂改为挨户团,一旦有变即行‘上山’。益部原拟‘入湖’。”“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这次组织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2]8月9日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一次会上,毛泽东又指出:“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就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即使武装起义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该上山去。”[1]

由以上材料可见:毛泽东在面对反动派的疯狂屠杀、中国革命前途十分渺茫时,面对大部分共产党人不是“左”就是右、思想摇摆不定时,率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思路——“上山”扎根,保存实力,不去大城市,到农村和农民团结在一起,发动农民参与土地革命。

三、“上山”思想的酝酿

1927年8月12日,毛泽东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领导湘省的秋收起义。他在省委会议上讨论军事问题时指出:“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重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在领导权问题上,他在未经中央认可的情况下,果断地摒弃国民党的旗帜,率先打出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旗帜。

1927年8月30日,毛泽东放弃留任省委,辞别妻儿,亲赴修铜的平浏农军当师长,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安源军事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不管起义怎样发展,也不能丢掉安源这个阵地。”这说明当时在长沙已作过缜密调查的毛泽东,也许早已料定时局下的城市起义只是一次象征性的暴动,必须想好退路,从长计议。在听取第二团团长王新亚的汇报后,毛泽东对永新、宁冈一带的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风情地貌有了初步了解。兵法云:“善谋者,必谙攻守之道。”也正是毛泽东这种留有“后路”的军事作战想法,后来衍变成根据地打游击时广泛运用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作战指导方针。

上坪会议上,毛泽东果断地写信给省委:“我们不来打省城了,你们的暴动也停止吧。”[3]并写信令已失利的第一团迅速向第三团靠拢退往萍乡。从这里看,毛泽东当时对攻打长沙的想法就已经发生了转变。

在起义部队行进到浏阳的陈家坊时,第三团于起义前派出联系江西省委的宋任穷带回来了江西省委汪泽楷的信函,意为指导当时驻扎铜鼓的浏阳工农义勇队于不利时可退往永新、宁冈一带,那里有我们的地方武装。[4]毛泽东看到信的内容后,心里面对这支队伍的退路安排就更有数了。

9月19日,三路部队在文家市胜利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召开了重要的前敌委员会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实现了意义重大的文家市转兵:部队不再打长沙了,而是先退萍乡收集第二团被打散的人员,然后沿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向南转移,找一个适合落脚的地方,保存实力,坚持农村土地革命。罗荣桓在《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中写到:“在文家市收集了残部,决定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在会师大会上讲不去大城市,要到敌人管不着的边远山区站稳脚跟。”三团战士陈盛谷回忆:“在文家市,毛泽东讲到我们出发的目标就是要到青竹坑(三湾),大家走散了就往那个方向去。后来在泸溪三口岩被打散了,我就想起了毛委员在文家市说的话,约了三个人往青竹坑问去,走了两三天到了,见到起义部队。又等了三四天,见没有人再来了,部队就开向古城。”

由以上材料可知:上坪会议召开第三团的前敌委员会作出决策,可能还是想先退回安源,没有作更多的打算。当收到宋任穷带来的信后,回想起王新亚先前的介绍,毛泽东的心里就酝酿着一个更加长远的打算。也造就了在会师后的第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作出了一个改变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程的“文家市转兵”重大战略决策。随后,起义部队沿湘赣边界退往南部,从而为“上山”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四、“上山”思想的形成

在永新的三湾,毛泽东为了加强党对仅剩700余人的部队的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辖二个营。指出:“部队不能乱跑,乱跑就肯定要遭到失败。 ”“就地打主意,不再往南去追叶、贺了。 ”[5]

在宁冈古城,毛泽东通过中共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和袁文才的代表陈慕平开始接触当地地方武装首领袁文才。通过“大仓会面”,送枪100枝给茅坪的袁文才,送枪70枝给茨坪的王佐,初步取得了两位地方武装首领的信任。[6]时任师部参谋长的陈树华回忆:①在文家市出发的行军中只有一次听卢德铭说:“他(毛泽东)说在宁冈那边有一支部队在迎我们。”②毛说:“我们一定上山去,在那里招兵买马,积草屯粮,以便支援周围各地的农民暴动。”[7]铁心回忆:“我们决定和袁同志在一起。”[8]

1927年10月7日,在袁文才帮助下,秋收起义部队在茅坪建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毛泽东将部分军官队、卫生队人员留下来帮助袁文才做工作,联络感情。同时,派出陈伯钧、游雪程、徐彦刚三人上山帮助袁文才训练部队,加强了解。

在茅坪,毛泽东通过“去留自愿的原则”基本上遣返了部队里面意志不坚定人员,并将全部伤员留下疗养,从而使部队更加轻便灵活,更具有战斗力了。一方面为了静等山上王佐的答复,一方面为了扩大革命队伍的影响和补充给养,毛泽东决定先行带领部队在井冈山周边各县“打土豪分田地”。

在酃县的水口,部队休整了十多天,毛泽东为了扩充部队中党组织的力量,亲自发展了一批可靠的新党员。同时,毛泽东一边通过地方党组织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一边通过国民党政府的报纸了解全国时事状况。通过报纸他了解到南昌起义部队已南下广东失利,加上当时有大量唐生智的部队在湘南宜章、坪石一带进剿许克祥的部队,使原想立足湘南与之呼应取粤的计划已不能实现。此时,中共地方党代表周礼带来了湘敌两团已从茶陵县城开来围剿起义部队的消息。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决定派遣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第二、第三连绕道袭击茶陵县城,事成后由茅坪上山。毛泽东则率领其余部队迅速向东进入遂川县。在遂川的大汾,起义部队遭到肖家璧地主武装的突袭。毛泽东因考虑到暂无王佐的确切回应,故“上山”人员不宜太多,所令张子清率第三营先行转入邻近的湘南桂东鹅形岭一带打游击,开展土地革命,以策后应。

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一营一连和特务连在王佐的代表朱持柳的迎接下,进入荆竹山。10月27日,部队由大井正式“上山”到达茨坪。由此,历时49天的秋收起义军事暴动主力部队开始了相对安定的井冈山根据地的初创时期。

1928年初,张子清带领第三营也回归井冈山与部队团聚。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举行湘南暴动后和湘南工农武装也被迎上了井冈山,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4个团。从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好时期,周边的茶陵、宁冈、遂川各县也相应的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开展的是如火如荼。然而,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壮大,蒋介石等反动派是如坐针砧,视为“眼中钉”拔之而后快,先后派遣赣湘两省的数倍军力进行围剿,但都以失败告终。

回首85年前的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正是因为毛泽东的“上山”情结促成了井冈山成为了共产党领导下,继安源工人革命运动中心后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农村革命运动中心,一个具有燎原之势的星火之地。重温历史,一年多井冈山的辉煌斗争史用事实证明,毛泽东在革命低潮时期主张的“上山”保存实力打游击的策略是正确的,更为成长中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建立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协作组编.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张侠,李海量.湘赣边秋收起义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3]罗章龙.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的回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A].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4]宋任穷.访问宋任穷同志记录.湘赣边界秋收起义[A].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熊寿祺.熊寿祺关于秋收起义的几次回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A].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6]范树德.秋收起义前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A].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7]陈树华.秋收起义片断回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A].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8]铁心.从警卫团说到工农革命军.湘赣边界秋收起义[A].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文家上山井冈山
上山走“之”字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即将上山的驱熊犬
井冈山诗五首
一二三 去上山
上山的路
井冈山抒怀
参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感怀
那把纸伞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