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年耕耘与收获——地方志工作经历感怀

2012-08-15李春华

黑龙江史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修志哈尔滨市市政府

李春华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

岁月荏苒,时光流转。1982年5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编纂<哈尔滨通志、通史、专志、专史>的决定》,到2012年,地方志编纂作为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在哈尔滨走过了30个寒暑,经历了两轮修志历程,填补了无志的空白,取得了不蜚的成绩。现仅从修志环境、修志人精神、修志成果、修志为现实服务的手段四个方面回顾、分析修志事业的发展进程,以馈市委、市政府多年对修志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以慰修志人员,以待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认知。

一、领导重视,修志环境明显改善

(一)首轮修志期间

20世纪八十年代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哈尔滨市也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工作,思想发动、组建机构、培训队伍、拟订篇目,一切都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摸索进行。那时,修志工作不被社会认识,承编部门不理解,往往为了说服一个单位接受修志任务,认识到修志工作的重要性,组建修志机构,明确修志人员,不得不多次登门,受到冷眼无数。由于修志周期长、见效慢,又不被重视,因此修志队伍经常处于动荡状态,刚刚接受完培训的人员随后被调整工作岗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员流失快,影响了编纂的总体进度。

1990年10月,全市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后,市政府将地方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任务之中,与志书承编单位签订了修志责任状,这一举措极大的推动了我市地方志编纂工作。市委办公厅接受编纂《中共哈尔滨地方组织志》任务后,建立了以市委书记为主任的编纂委员会并成立了编纂办公室,聘请了20位老同志组成了一支40多人的修志队伍。到1991年底,仅一年就查阅档案资料8 000多卷,摘抄资料卡片500多万字,编写资料长编40篇约40余万字。市政府办公厅也积极开展修志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何祥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权志·政府篇》编委(扩大)会议,研究落实政府篇的编纂任务,秘书长赵文彬到会讲话。他们的行动,在全市修志工作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市财政局也为无资金来源的单位解决了修志经费,并提高了修志人员的补贴待遇。

1993年初,为了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了市地方志编委会成员和《哈尔滨市志》主编、副主编,成立了《哈尔滨市志》审定小组。有力地推动了修志工作,带动全市各承编单位的领导关心和重视修志工作。同年,在召开的第五次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常务副市长岳玉泉发表了《加强领导、真抓实干、认真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凡不认真兑现‘责任状’,拖全市修志工作后腿的,不仅要通报批评,而且要追究领导责任。修志工作要实行行政首长挂帅,主管领导具体抓。如遇班子调整换届和领导成员工作变动,修志工作不能停,新领导成员上任后应立即把修志工作抓到手上,使之照常运转。在日常工作中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修志工作中的‘中梗阻’和实际问题。”到这次会议召开时全市修志承编单位才完全作到“四有”,即有机构、有规划、有主管领导、有工作人员。区、县(市)及市直委、办、局等有修志任务的151个单位,基本都建立了地方志编委会,形成了行政首长挂帅,主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局面。同时,普遍建立了地方志办公室(少数单位设专人),绝大多数配备了主编、副主编。全市形成了自上而下工作顺畅的修志网络。为完成我市修志任务奠定了组织基础。应该说1993年是修志局面完全打开的一年。

1995年,在政府的关心下,修志人员的工资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给予了妥善解决。聘任老同志的费用标准由160元提高到260元,允许现职修志的行政人员评定职称,增加了修志工作的凝聚力。

从全市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到1996年召开的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的三年中,我们坚持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格局,把修志工作纳入了市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和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了“谁主管、谁负责”。特别是通过兑现修志“责任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领导和修志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修志工作的健康发展。但少数单位领导对修志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没有作到“一纳入”、“五到位”,没有把地方志工作看作是连绵不断的事业;队伍机构不稳定,骨干流失,队伍整体素质不适应;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是工作中的最大问题。

到1999年,市政府共召开全市修志工作会议7次,召开市地方志编委会会议6次,由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有关修志工作文件15份,为推进我市修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

(二)二轮修志期间

首届修志表彰大会之后,我市启动了第二轮续志工作。2000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哈尔滨市地方志(续修)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提出“要进一步稳定、充实修志队伍。原有修志机构和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编制部门下达的修志事业编制,必须用于配备修志人员;尚未建立修志机构、队伍的市直参编单位,要迅速健全机构、配齐配强修志人员,特别是市直综合部门(含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统战部、经贸委、商委、农委、建委、人民银行、交通局、电信局、电业局、外经贸局)要结合机构改革,统筹考虑修志机构,在现有编制内配备修志人员;采取专职与聘用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充实修志队伍,聘用离退休老同志的聘用费每月每人不低于300元。”

2003年,市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哈尔滨市地方志(续修)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要》提出“由市编办会同市地志办,就区、县(市)地方志办公室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各地区、各部门要做好修志队伍稳定工作。市直各部门要采取专、兼、聘的形式充实加强修志队伍,聘任离退休的老同志进行修志工作,费用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各区、县(市)要把修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经费需要。南岗区、道里区、阿城市、尚志市、双城市、五常市、呼兰区、巴彦县、宾县年核拨修志经费5万元,其他区、县(市)年修志经费3万元,市直修志牵头单位年核拨经费2-3万元,各承编单位由市财政根据各单位实际和编修量核拨经费。续修《哈尔滨市志》所需的经费160万元,由市志办自筹50万元,其余110万元由市财政局分两年拨付。”2004—2007年召开了两次市地方志业务工作会议,期间第四次调整修志人员的工资,由500元提高到800元。

2007年,在纪念《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副市长张显友在《黑龙江史志》上发表专题纪念文章。2008年,在纪念《条例》颁布两周年之际,市政府同意我办下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切实做好全市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同时,市政府办公厅批转下发了《地方志资料年度化实施办法》,自此哈尔滨修志改变了传统的资料收集办法,将收集过去的资料变为收集现实的资料,变被动为主动,为未来修志和现实地情开发打基础,是一次修志理念的重大创新,是一次修志方法的革命。政府的这一举措解决了续志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地方志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晚晴簃诗汇》编纂史发覆—兼论清遗民与徐世昌等北洋旧人的离合……………………………………潘静如(151)

2009年,在全市清理专项目标,由原来十六项减为九项的背景下,经市政府第12届第51次常委会议同意,将地方志工作纳入2009年专项目标考核体系,为地方志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使哈尔滨市成为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较早将修志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的城市。

2010年,市政府又将地方志工作列为全市共性考核目标,开创了修志事业新局面。同年,在市政府主管领导的直接重视下,市编委印发了《关于成立市方志馆的批复》(哈编字〔2010〕79号),批准哈尔滨市方志馆性质为事业单位,内设机构3个,即办公室、编研科、展示科,核定事业编制13名。从此,市地方志办公室也有了对外服务的窗口和对外展示的平台。地方志事业也从默默无闻向崭露头角迈进了一大步。随后,市地方志办公室被确定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让全办人员的顾虑一扫而光。

30年来,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的修志先进集体,二轮修志中又被中指组指定为“全国修志试点城市”(东三省唯一)完全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多年的重视与支持。

二、无私奉献,编纂人员书写修志精神

1982年以来,我市先后有2 000余人参加了首届修志工作。目前约有300余人从事续志工作。在这支“专兼聘”相结合的队伍中既有各级离退休的老同志,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同志;既有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又有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他们虚心学习方志编纂知识,埋头于故纸堆中,搜集、整理、筛选、考证资料,为新方志的编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与首届修志的人员不仅要学习地方志专业的基础知识,还不得不面对资料基础薄弱的更大困难。由于编纂的时限跨度大,有的上溯至金代,修志人员必须翻阅大量的金、元、明、清的文献资料,不得不学习古文;因为没有复印设备,而必须逐字抄录,尝尽奔波劳顿之苦。由于清末至解放前,清军、东北军、国民党军队、日本关东军、苏联红军都曾驻扎在哈尔滨,这块土地同时被不同的政权割踞且频繁更迭,有关哈尔滨的历史资料也呈分散状态。要完整地记述历史沿革,修志人员还必须到长春档案馆、大连档案馆、国家档案馆查找资料。另外,续志的时限虽只有15年,但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机构多次调整、行业重组、企业改制、兼并和破产都给资料搜集造成困难。续志跨度小,历史的沉淀还没有完成,也带来了写法的困惑。然而,正因为诸多的困难,才铸就了修志人员坚韧、执著、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特质。

首届修志期间,市商委饮食服务志主编赵天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为了搞清楚哈尔滨老字号的发展始末,骑自行车逐家走访;首部《市志人口志》主编原市社科所所长薛连举在74岁高龄的情况下毅然接受续志任务,编写方案,核对资料,还学习打字、上网查找资料,大量的人口数字的计算、推算、测算没有难倒耄耋老人,他与时间赛跑,四年完成初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李阳三被誉为“活字典”,是人人敬佩的行业通,不为高薪打动,多年苦心修志,患重病不忍离开;市外事办的79岁的刘钊先不论酷暑和严寒,江南、江北往返,乐此不疲;原市委办公厅主任宋运至、人大常委会科技文教办公室主任张宗礼、原市政协副秘书长张梅都在退休后主持了本部门的修志工作,原市志办副主任王好明也在退休后回市政府办公厅主编《地方行政机关》篇,他们呕心沥血十余载,编纂的《政权志》成为《市志》专志中的上品。

二轮修志的十年间,全市也涌现一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的修志人员和支持修志工作的好领导。如市委办公厅的退休人员在二轮修志岗位上已工作了十余年,不仅出色完成部门编纂任务,还为若干个单位总纂志稿。不仅发表数篇理论文章,还承担了市委群团建设大事记的编写任务。市残联原副理事长蒙恩赏虽然腿有残疾,但面对繁重的修志工作,他每天都自己坐公共车上下班,风雨无阻。在宁波培训期间,酷暑难耐,没缺一堂课,下课还与老师交换意见,刻苦学习的精神令人感动。受《市志》容量的局限,一些资料不能全部收录进来。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志办主任孙书第,不畏辛苦,还编纂了字数多于《市志》几倍的专业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业务繁杂,处室众多,在孙主任的协调下,志办与各处室签订了责任状,在年终还对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在小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修志氛围。市外事办主管修志工作的副主任孙永文在首届修志期间任秘书处长,为修志人员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在他的协调下,外聘的修志人员到各处室查找资料没有任何阻力。二轮修志期间,他主管修志工作,为了提高编纂质量,还聘请了省《经济报》的主编总纂。同时为本单位的年度资料工作选配了最佳人选,在资料的质量和完成进度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

“淡泊名利、敬业爱岗、存真求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就是这群可爱的修志人所具有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不为金钱、名利所动,才有了首届36卷71部专志和60余部部门志、行业志的问世,才有了续志《市志》1卷和区县志7部的出版,才体现了修志为用的宗旨,进而赢得各级领导的重视,争取到方方面面的支持,改变了社会对修志工作的看法和认识。不能否认修志人共同的努力也是改善修志环境的重要因素。首届修志期间曾经负责修志工作的各部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如今成长为局级领导或者分管修志工作,首届修志期间从事过修志编纂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多数成长为部门的中层干部有的甚至直接主管修志工作,他们了解修志工作的性质,理解修志人员的处境,他们在续志开始后都用实际行动给予部门修志工作大力支持,更体贴、关心修志人员,这些因素更有利于续志工作任务的落实和整体工作的推进,这无疑也成为修志环境改善的催化剂。

三、众志成城,修志成果丰厚

(一)出版市情资料

从1982年至1990年的八年中,编辑出版了《哈尔滨历史编年》(1896-1949)、《哈尔滨历史编年》(1950-1965)、《哈尔滨之最》、《哈尔滨人物》、《<远东报>摘编》、《哈尔滨历史资料联合目录》等一批市情资料书。

1992年至2000年的八年中,编辑出版了《哈尔滨区县(市)概况》、《建国前外国人在哈尔滨活动简况》、《哈尔滨历史编年(1966-1990)》、《哈尔滨经济发展参照》、《哈尔滨经济概观》,市委办公厅志办编辑了《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地方组织志资料1945-1990》,市政府办公厅志办编辑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施政纪略》(1946-1990),市总工会志办编辑了《哈尔滨总工会志“文献篇”》。修志以来,市属各区、县(市)和市直各部门,紧密结合修志工作,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全市性的地情、行情调查,搜集积累了近5亿字的文字资料,同时还征集到一批珍贵的声像和口碑资料。这些资料除少部分入志之外,绝大部分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市情资料的宝贵资源。2004年,市志办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哈尔滨历史编年》(1991-2000)、《国歌的基石》。2005年,市志办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基地”、“一个中心”和“一座名城”的奋斗目标,为宣传哈尔滨独特的旅游资源,编辑出版了《哈尔滨的好去处》一书。2006年,编辑出版了《哈尔滨简史》。2007年创意出刊连续性内部刊物《哈尔滨市情活页》,到2011年已编辑出版了近30期。2008年出版《哈尔滨历史大事要览》、2010年出版《他乡忆故乡——俄罗斯人回忆哈尔滨》,引起各界同仁的关注。2011年编辑出版的《老街漫步——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更以独特的视觉、精美的图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出版市志、区县(市)志、行业志、专业志、部门志

1993年,《哈尔滨市志》的第一部专志《自然地理志》出版,到1999年底《哈尔滨市志》的36卷71部专志出版完毕,填补了历史空白。2012年二轮修志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版《哈尔滨市志》(1991—2005)“党政群团”卷。

1991年、1992年首轮编修的第一部县志——《宾县志》和第一部区志——《太平区志》相继出版。到1997年上半年,市属12部县(市)志、7部区志出版完毕。从2008年二轮修志中的第一部县志《呼兰县志》问世到2011年底,先后又出版了《阿城县志》、《道外区志》、《巴彦县志》、《五常市志》、《木兰县志》、《通河县志》。

1984年后,受到编纂市志、区县(市)志的影响,一些企业、行业也热心于志书的编纂。到2011年底已经查到的行业志、专业志、部门志近70部,几千万字。如《哈尔滨毛皮厂志》、《哈尔滨中医院院志》、《哈尔滨蔬菜行业志》、《哈尔滨饮食服务志》、《哈尔滨妇女联合会志》、《哈尔滨劳动志》、《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志》(1992.12—2007.1)等等。

(三)出版地市级综合年鉴

首轮修志期间,原隶属于松花江地区的个别县志办就开始了综合性年鉴的编纂工作,如延寿县、木兰县、尚志县。二轮修志后,呼兰县(后改为呼兰区)也着手进行这项工作,到2011年,8区10县(市)全部启动了年鉴编辑工作,道外等11个区、县(市)的年鉴已编辑出版。这些区县共计出版综合性年鉴50余部。

1993年,在全国首次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中《阿城县志》、《方正县志》获一等奖。在省第二届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中《方正县志》获一等奖,《哈尔滨区县(市)概况》等7部地情书、志书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佳作奖。《呼兰县志》、《道外区志》、《南岗区志》分别获得1994年哈尔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三等奖和佳作奖。到2000年,在历次全国和省、市优秀志书评奖活动中,我市有51部志书获奖,占出版志书总数的57%。

四、开拓创新,修志为现实服务的手段多样化

首届修志工作开展后,我办积极探索修志为现实服务的形式和方法,30年过去了,服务的能力由弱到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首届修志工作至1993年市志编纂的第一个成果——《地理志》问世。十年间,市志办主要通过编纂地情资料书作为探索修志为现实服务的主要途径。但这些地情资料多数都没有公开出版通过书店发行,因此还不能被社会广泛利用。

第二阶段——1993年后,志书陆续出版到2003年地情网开通前,主要通过读志用志的活动,实现修志为现实服务的目的。市志办总结出地情调研、资源开发、参谋咨询、对外宣传、职工教育等多条用志途径。各承编单位利用专业志又开发出新的成果,如利用志书占有的资料举办行业周年庆典活动、拍摄宣传行业发展的专题片、进行行业发展史教育等等。1999年,志书出版接近尾声,由于志书的官办性质和资料的权威性,到市志办资料室查找资料的单位和个人逐渐多起来,不过局限性也显露出来。由于志书发行的主要范围仅限于市志、区县志的承编部门,加之一套市志的发行价格在5 000元左右,昂贵的价格让很多个人需要者望而却步。因此,尽管当初单册志书的发行量仅在1 000-2 000册左右,整套市志的发行已近10年仍有大量库存,可见相对于庞大的社会组织,方志资源的分布确实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这十年我们继续编纂中间成果,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任务,参与中指组和省志办组织的一些编纂工作。这一时期修志为现实服务不仅形式相对单一,而且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阶段——2004年之后地情网开通至2007年,修志为现实服务的手段实现重大突破。从2000年开始经过四年多的运作,市志办于2004年正式开通地情网,标志我们的服务手段开始迈向信息化、网络化的轨道,为高效、快捷的发挥修志为用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开通时已录入《哈尔滨市志》71部专志,19部区、县(市)志,18部旧县志,17部《哈尔滨年鉴》、48部地情资料书,总计6 122万字。哈尔滨地情网开通后从2006年起按照建设全国一流网站的目标,进一步加快了哈尔滨地情网的建设,改版扩容,调整结构,增设栏目,努力扩充数据库信息量、扩大数据库信息涵盖广度、扩展数据库信息纵深度,不断提高了哈尔滨地情网对外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全年数据库新增资料680万字,其中录入完成滨州府政书、黑龙江述略、清代孤本方志、哈尔滨道桥史等十几部旧志资料321万字,现累计入网文字总量已达7 500余万字。其信息涵盖哈尔滨自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资料历史跨度达百余年,是全市唯一以地情历史资料为主面向社会各界服务的官方网站,已成为我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广播报刊媒体、修志单位、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检索地情历史资料的平台。在第四届哈尔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网站评选中,哈尔滨地情网在参选的70个网站中排名第16位。2007年跃居第十一位,日平均访问量增至95人次,国内各省、市、县,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欧洲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均有访问网站记录,现累计访问登录已达18万人次。地志工作前所未有的有了国际性的视野和广度。哈尔滨地情网已经成为了解、认识哈尔滨的重要窗口。

第四阶段——2007年以后,《哈尔滨市情活页》出版发行后,修志为现实服务走出了滞后的窘境,生机无限。2007年除继续通过开发中间成果、读志用志活动及完善地情网建设等途径积极为现实服务外,为了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工作需要,为市“五大班子”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提供翔实、快捷的地情信息,起到索引、查阅、备忘、提示、借鉴、服务、存史的“助手”作用,市志办出版了《哈尔滨市情活页》,双月刊,每期有40余个版面,设有“要莅要访”、“政经要闻”、“民生连线”、“亮点花絮”四个主要栏目,按时序记载哈尔滨市发生的大事、要事;反映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及相关事件;辑录哈尔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突出成绩及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另设有“每期一荐”、“温馨提示”两个辅助性栏目。前者向你推荐与编刊时段对应的富有意义、广有影响或精彩的文章,后者挑出未来两个月内的重要日子,为你提早安排下一步工作与生活作以提示。后又增加了“吾城吾人”、“文苑拾英”两个栏目,介绍与城市有关的人和事、摘录国家领导人的精彩讲话。《活页》一经面世,即改变了地情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受到广泛好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杜宇新批示:“编撰市情活页,是地志优势,为地方发展服务的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和探索。望坚持下去,办出特色”。至今已发行近30期,反响不俗。另外,哈尔滨地情网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并继续得到社会的关注。2011年改版后内容调整为6大类,一级栏目16个,二级栏目68个。全年地情网主页点击率为30 079人次,平均日点击率为82人次。

到2012年,哈尔滨市的修志事业已走过30年。修志为现实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从单一到多元,修志事业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呈现出生机勃发的喜人局面。今天的方志在政府决策、国民教育、保存史料、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城市发展规划、文化遗产申报、旅游资源开发、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重视下,在全市修志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迎来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春天,迎来修志成果丰盈的金秋。

猜你喜欢

修志哈尔滨市市政府
市政府召开党组会议
哈尔滨市冰雪体育赛事之都的实现愿景与实施路径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云南16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 文旅发展将聚焦这些工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挂牌
如何提高市政给排水设计合理性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深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调研
浅谈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