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威王“晒国宝”

2012-08-15李烈钧

观察与思考 2012年2期
关键词:齐威王国宝齐国

□ 李烈钧

齐威王“晒国宝”

□ 李烈钧

泱泱五千年文明史,世事变迁,风云激荡;煌煌千百卷典故籍,浩瀚幽远,目不暇接。

捡拾两个历史小故事。

《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有一则齐威王“晒国宝”的故事,《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原文译成白话:

齐威王、魏惠王在郊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很小,尚且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怎么能没有宝贝?”

齐威王回答:“对宝贝的看法,我和你不一样。我的大臣檀子,命他镇守南城,楚国就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盼子,让他守高唐,赵国人害怕得很,再也不敢到东面的黄河边来打鱼。我的官员黔夫,令他守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先后来投奔我齐国的多达七千余户。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种首,派他防备盗贼,治安大为改观,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都是我的宝贝。他们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

魏惠王听了,面呈羞涩,十分惭愧。

齐威王“以才为宝”,魏惠王“以珠为宝”,表现出两位君主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思想境界之高下不言自明。

始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齐威王作为君王,自身具有较高的素质,视有才能的大臣为“国宝”。伯乐和千里马两者皆备,国家才会兴旺。这个道理,对后人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晒国宝”表述的观点,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非常正确,值得今人借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领导开明,懂得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至关重要。

另一则,齐威王召见两位大夫的故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文字着墨不多,和“晒国宝”一样,意味深长。

故事说: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批评指责你的话传来。所以,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因此我判断,这是你不谋求内援,没有巴结我的左右内臣的缘故。”于是,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是,我派人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废杂芜,百姓贫困饥饿。而且,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明白,你是用重金买通我的左右近臣,求得他们替你说假话!”

当天,齐威王下令处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假话的左右近臣。朝野上下,臣僚们毛骨耸然,从此不敢弄虚作假,都尽职尽力,报实情说实话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即墨大夫是幸运的,碰上了好领导,因祸得福,否极泰来;阿地大夫是愚蠢的,心术不正,咎由自取。因为,他们的领导,是个明白人。

齐威王察政,不偏听偏信,重调查研究,明辨是非功过,得到后人称道。这对于当今治理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也可资借鉴。

齐威王能够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法治国,严刑重赏。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罚分明,毫不含糊。赏即墨大夫、惩阿地大夫的故事,即其中一例。因而“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充二十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撰的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300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德六年(公元959年),以年为经,纪事为纬,详细记载了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统治阶级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政策的描述,用以警示后人。

毛泽东主席对此书十分欣赏,曾经读了17遍,不惑于世,受益不少。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乐山市五通桥人朱万明从2001年起用毛笔手抄《资治通鉴》,耗时6年,将全书原文抄录,令人叹为观止。

沧海桑田,史帙浩繁,涉及齐威王这一段,司马光去除枝蔓,记叙了上述两则小故事作“典型事例”,用意深有藏焉!

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即位, 至公元前319年,在位37年。初即位时,齐威王身囿宫阙,沉湎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都来入侵,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

好在齐威王“九载一梦,大梦方觉”,能听得进规劝,虚心纳谏,及时警醒,决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而,选拔人才的紧迫性高度体现。

平民邹忌以鼓琴求见,劝威王用贤臣,除奸佞,恤民养战,经营霸王大业。一拍即合,齐威王对邹忌这个大才,三个月就用为相国,次年封侯,加紧整顿朝政,改革政治。

齐国有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但把人才提高到国宝高度来认识的,唯有齐威王一人。基于这个深刻认识,齐威王能够不拘一格,任用贤才。他既选用宗室中有智能的人为官,如田忌做将军,田盼子守高唐,又选用大批出身寒微的士人委以重责。

受嫉妒而惨遭迫害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刑余之人从魏国逃归,是被追杀的囚犯,在田忌的推荐下,受到齐威王的信任和重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出身“赘婿”,受过 髡刑、相貌丑陋的淳于髡,因“博闻强记”,滑稽善辩、善于谏诤,也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史记·滑稽列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一个人的评估,齐威王看主流、看大节。他对人才白璧微瑕的缺点,表现出相当的宽容。于是,手下文武皆备,谋士荟萃。

农耕时代的战国,和历史上后来的三国、五代十国、军阀混战……一样,战乱不断,杀戮残酷,生灵涂炭。百姓渴望统一、和平和安宁,历史局限下别无选择,只能企盼统治者智慧开明。在当时,齐威王由此而冒了尖。

对一国君王,常见的溢美之词少不了“雄才大略,天资英纵”之类。殊不知,领导者的智慧、谋略和才干,除个人智商天赋之外,更多的来之于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换句当代人的话说,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选才、纳才、用才之后,要看是不是人尽其才:见解是否得到重视,智慧是否得到吸纳,才能是否得到施展。一个君主是否开明,开明的程度如何,一条重要标准:能否纳谏,以及纳谏的程度。就此而言,齐威王是一个佼佼者。

齐威王即位之初,纵情声色,内政不理,外敌并侵。淳于髡以隐语“国中有大鸟”相谏,齐威王闻之,受到震慑而欣然接受,且态度坚决,下决心改弦更张,励精图治。

齐威王好酒,往往置酒后宫,通宵达旦,淳于髡讽谏:“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齐威王听后,一迭声说 “善”。从善如流,说改就改,从此“罢长夜之饮晏,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史记·滑稽列传》)。

至于收入当代语文教材、为人们熟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的虚怀若谷,则表现得更加形象和突出。

齐威王甚至诏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平民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大庭广众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

广开言路以至于斯,民情意见充分宣泄,有益建议广泛采纳,能人志士得其所哉。不一年,弊除政清,齐国大治,迅速地由弱变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晒国宝”的故事,体现了人才观;对即墨大夫和阿地大夫的奖惩,表现了善恶观。这两个故事,司马迁也十分欣赏,在《史记》中作了类似的记载。从这个意义上说,齐威王不愧为战国时期一位贤明的君主。

选贤任能,人才济济,齐国开始了中兴大业。战国群雄纷争,此长彼消,扑朔迷离中,历史的走向充分作了印证。

威王十五年,魏伐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率兵直趋大梁,围魏救韩。次年,又在马陵大败魏军,“覆其十万大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 而东次于齐”(《战国策·齐策五》)。

齐威王打垮魏国后,又对其他侵齐者各个击破。二十五年和三十年两次联魏伐赵。二十五年,还乘燕文公之丧,夺取燕国十城。其他国家如宋、鲁、卫等也都一战即溃,纷纷“还齐侵地”(《史记·滑稽列传》)。

马陵一战,魏惠王彻底屈服,为讨好齐国,在徐州尊齐侯为王,齐国也承认了魏惠王“徐州相王”的王号。此为齐国君主称王的开始。之后,秦、韩、赵、燕 等才相继称王。

魏国臣服后,韩、赵、燕、宋、鲁、卫等国也都对齐畏敬顺从。 威王三十六年,齐国代替了魏国的地位,称雄关东。

齐威王统治的后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大,曾多次打败韩魏,势力伸向东方,成为齐国的强大敌手。一次,秦国借道韩魏,进攻齐国,齐军大败秦军,使秦王称臣谢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齐国雄霸的地位和声望。史称:“威王始以齐强天下”(《史记·六国年表》),当时战国七雄,“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至此,齐威王统治的后期,齐国俾睨于世,独领风骚。

春秋战国,历史演进,转了一个大轮回。齐国在春秋前期和春秋中期,曾经称霸诸侯,显赫一时。春秋末期到战国前期,齐国几代国君上荒下嬉,内乱外患,已积贫积弱,国将不国。所以,齐威王锐意进取,当年的严厉法治和用人之道,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体现在大量的古代典籍之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包含了选拔人才、才尽其用、用得其所。它蕴含着精深的民族智慧和各种有价值的思维经验,完全可以拿来作为现实中领导者的思想营养和行为指导,以利于进德修业,安邦治国。

作者李烈钧,男,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体坛报》原总编辑,高级编辑、兼职教授、作家(杭州 312300)。

责任编辑:余 洁

猜你喜欢

齐威王国宝齐国
田忌赛马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漫话国宝
田婴巧荐王后
田婴巧荐王后
齐国强 作品
秉笔直书
嗜好可以当药
国宝收藏:朱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