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文·微博
2012-08-15俞剑明
□ 俞剑明
长文·短文·微博
□ 俞剑明
文章分量不以篇幅长短衡量,这几乎是共识。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讽刺:“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为买驴而写契约,一连写了三张纸,还没有一个“驴”字,可见“博士”废话之多。
明洪武九年某日,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道17000多字的奏章,读了过半,仍不得要领。朱元璋勃然大怒,叫人把他拖下去,“赏”了几十大板。第二天,朱元璋叫人继续读,最后的500来字总算提了几条建议,其中4条可取。朱元璋批道:“冗文赘句即乏味,直言快语斯有为。”
简洁明快而富有韵味的文风,自古受人青睐。
我国古代最短的诗为《弹歌》,只有8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宋人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仅一句话:“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
清末四川荥县有一寡妇欲改嫁,向县衙递上一纸诉状:“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该嫁不该嫁?”短短17字,叙述了现实,陈诉了苦衷,提出了要求,层次分明,十分凝炼。县知事黄敬临读之动容,挥笔判道:“嫁!”虽仅一字,却入情入理,为人称道。
当代也有不少短文,言简意赅,光焰夺目。
1912年5月20日,上海《民权报》发表了23岁的记者戴天仇所撰时评《杀》,全文24字,却连连用了4个“杀”字:“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如一柄利剑,直刺袁世凯统治集团,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当时的临时政府,害怕触犯众怒,不敢封闭报馆,也不敢把戴天仇打入大牢,最终以“罚洋三十元”了结。
1946年6月,上海反内战的请愿代表被特务殴打,当时杂文家拾风在《南京人报》任专栏作家。作为一家进步报社,沉默就是犯罪,抗议则会招致报毁人亡。怎么办?他煞费苦心地写下了一篇只有6个字的评论:“今日无话可说!”巧妙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已矣”(王安石)。无论洋洋万言,还是寥寥数语,只要“有补于世”,都是好文章。
短小精悍的微博,这几年在中国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全国网民数量已超过4.85亿,在各网站注册的微博账号达到8亿个,网上每天发布的信息量接近2亿条。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已经形成超乎想象的影响力。不少官员率先试水,通过微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使微博成了与民众沟通的新渠道,信息传播的新载体。
与政务微博一样,官员微博是一个责任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公开透明、雅量纳谏、沟通互动、重视民意、关注民生、服务民众”,应是官员微博的本色。
时下官员微博在发挥其“畅达性、高效性、亲和性”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三大短板。
有些虽开了微博,却迟迟不见更新,“三分钟热度”一过,便“人去博空”;有些连篇累牍都是“您反映的问题已转给相关部门调查办理,谢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与理解”,让人失望;有些字正腔圆,官味十足,好像在作“微报告”;有些哗众取宠,雷语惊人,一味追求“粉丝率”……
官员微博,不是自娱自乐的卡拉OK,也不是藏于抽屉的私人日记,它被视作正经的大众媒体,这就要求把客观、可靠、权威放在首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微博弄得古板呆滞、枯燥无味——即使传统的传播媒体,也把人情味、趣味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
网络是一个自说自话、他选他择的世界,诚实权威、生动实用是它赢得关注的基本法则。作为官员微博,既要穿着正规整洁的制服,又要卸下沉重僵滞的盔甲。
责任编辑:孙艳兰
作者俞剑明,男,浙江省政协常委、科技教育委员会主任(杭州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