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关于“学”与“思”关系的思考:以宋明儒家为视角

2012-08-15涂爱荣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期
关键词:二程学思义理

涂爱荣

(湖北经济学院社会科学系 湖北 武汉 430205)

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明理学由于其主体内容为儒学,因此,又称为宋明儒学。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就极为关注“学”与“思”的关系问题,提倡学思并重。宋明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学者关于“学”与“思”关系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一、张载的“学则须疑”思想

张载认为,读书穷理,须不断学习,而要提高学习效果,须有“疑”,因为一切学问皆从疑难中求得。他说:“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1]《经学理窟·学大原下》认为生疑和释疑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他告诫学生:“不知疑者,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2]《经学理窟·气质》努力探索的人,必有疑问,而学习就是不断地思考解决疑问的过程:“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3]《经学理窟·义理》

究竟怎样才能“于无疑处有疑”,怎样生疑、释疑呢?张载提出,其主要方法就是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不读书或读书少,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引不起考校之心,无考校,无比较,就会人云亦云,不会产生疑问。所以他说:“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4]《经学理窟·义理》因此,读书连可疑处也提不出疑问,那是不曾“学”的表现,他指出:“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须有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5]《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当然,书读得多不思考也不行,要将学与思相结合:“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6]《经学理窟·气质》多读书并思考才能排除心中的疑虑,只有通过反复精思熟虑,才能彻底理解并记住书中所阐发的道理并付诸实践。他说:“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7]《经学理窟·义理》如果对于书中所学的道理不加思考,不理解其真谛,就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加以运用,他指出:“诵《诗》虽多,若不心解而行之,虽授之政则不达,使于四方,言语亦不能,如此则虽诵之多奚以为?”[8]《经学理窟·语录上》这种“心解而行之”的主张,深刻地揭示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二程的“深思玩味”思想

二程认为,一个人要想学有所得,必须在学习过程中深思玩味。所谓玩味,就是细细咀嚼、认真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和用心,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程颐说:“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也就是说,读《论语》《孟子》不能不思考,因为它们“涵蓄深刻”,要读懂它们,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先熟读,再思考,做到学思结合。在二程看来,学习四书五经的目的就在于求其所以入德,知其何以入圣。为求入德入圣之妙,必须善于思其所学。曾有人问二程:“《大学》在止于至善,敢问何谓至善?”二程回答说:“理义精微,不可得而名言也,姑以至善目之,默识可也。”[9]《河南程氏外书》卷一这里“默识”也是讲的思考的意思,在此,二程明确指出学习四书五经的不二法门就是学思结合。

二程进一步指出,如果只学不思,就会越学越糊涂。程颐说:“与学者语,正如扶醉汉,东边扶起却倒向西边,西边扶起却倒向东边,终不能得他个卓立中途。”[10]《伊川语四》这种人在学习中之所以东倒西歪,就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学习浅薄的缘故。在此基础上二程提出“思虑久后,睿自然生”[11]《伊川语四》的观点。人的知识、智慧的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是与学习和思考分不开的。他们说:“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人思虑初皆溷浊,久自明天快。”[12]《伊川语四》。人的聪明睿智来自思维器官的长期使用,学得越深,思考得越多,人也就越聪明,这种见解是卓越的。

三、朱熹的“学当致思”思想

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思想,结合自己的读书和教育实践指出:“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致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13]卷十。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与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学有所获。朱熹非常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与“思”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如读书不思道理,是如何?‘思而不学’,如徒苦思索,不依样子做”[14]卷二。在朱熹看来,“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皆有其片面性,都存在着缺陷。有些人之所以学无所得、学无所成,就是因为读不熟、思不精的缘故,他说:“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15]卷一百二十一。所以他强调:“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16]卷二。朱熹在此明确提出正确的的方法应该是“先须熟读”,“继之以精思”,即先要好学,继之要思考,并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经过“学”与“思”的不断循环往复,才能掌握所学之义理,用他的话说就是“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17]卷十。“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18]卷十

四、陆九渊的“致疑切思”思想

陆九渊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认为思起于疑,求学者要认真读书,并能大胆怀疑。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孔门如子贡即无所疑,所以不至于道。孔子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子贡曰:‘然!’往往孔子未然之,孔子复有非与之问。颜子仰之弥高,末由也已,其疑非细,甚不自安,所以其殆庶几乎?”[19]《语录下》认为,由于子贡不能怀疑,所以学习没有什么进步,而颜回则大胆怀疑而很不自安,所以学习有飞跃的进步,造诣很深。所以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20]《年谱》只有常常存疑,脑筋里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求解中,学问才能到家。他认为,任何一种学问,都要经过存疑。因此,他又说:“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灭焉者也,彼其受蔽于物而至于悖理违义,盖亦弗思焉耳。诚能反而思之,则是非取舍盖有隐然而动,判然而明,决然而无疑者矣。”[21]《思则得之》指出,在学习义理的同时,加以深入的思考,才可“思则得之”,“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又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22]《与胡季随》因而自我修养的关键在于“切己致思”。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以思考:“积思勉之功,旧习自除。”[23]《语录下》他认为提高思考可以取得学问和德行上的进步,如他所说:“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己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24]《语录上》“学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为道,贵切近而优游。切近而不失己,优游则不滞物”[25]《与刘深父》。

五、王夫之的“学思相资”思想

王夫之继承了前人将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提出“学思相资”的思想。他认为学与思两者不可偏废,而必须紧密结合,学思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识愈广博,思考就越深邃;而在思考中产生了困惑,则必然促使学者更为勤奋。因而,他提出“学思相资以为功”、“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26]卷六。等思想,对学与思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概括。王夫之认为,求知明道、修身养性都离不开学与思,他说:“学则不持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是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乃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27]卷六。认为修身不仅应致力于对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礼节条文、圣贤言论的学习,而且还应善于对所学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主张通过反复的学习与思考,使伦理道德规范融于人的思想灵魂,并以此作为修身养性的起点。他主张学习必须虚心,要尽量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思考则不应墨守成规,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王夫之的“学思相资”的思想正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发展。

可见,宋明儒家学者在“学”与“思”的关系问题上,主要观点是主张“学”与“思”结合。既要学习,又要思考,边学边思,学思结合,这种思想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1][2][3][4][5][6][7][8]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

[9][10][11][12]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13][14][15][16][17][18]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19][20][21][22][23][24][25]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

[26][27]王船山:《四书训义》,《船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

猜你喜欢

二程学思义理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基于学思理念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探究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二程对佛教的吸收和评价
以象数扫落象数
论程朱理学之异同
浅谈义理和人情
二程与嵩阳书院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