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徙戎论》看合同一家的重要性
2012-08-15王彦嘉
王彦嘉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一、《徙戎论》主要内容
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西晋陈留圉人太子洗马(太子宫图书管理官)江统于齐万年事件之后,作其政治论著《徙戎论》。江统他详细回顾和分析了夷狄内迁中原地区的历程,认为让这些异族内迁后势必造成“居分域之内,无障碍之隔”的不利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来看就是四夷之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随后,江统建议朝廷通过“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的手段来实现各族群“各附本种,反其旧土”的目的。从而能有效地化解中原王朝地区,由于夷夏杂居而可能产生的矛盾激化问题。但其建议最终未被朝廷予以采纳。
二、徙戎之演进
徙戎之论最早的思想根源应该源自“《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一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民生凋敝,生灵涂炭。正当中原王朝统治腐败黑暗之时,位居边陲的匈奴、鲜卑、羯、氐和羌等部族持续不断地内迁中原地区。随着大批夷狄内迁的同时,夷夏民族之间的矛盾也逐步滋生,并在一定客观因素的刺激下大有加速扩大化的趋势。社会上的一些有志之士预见到了这一问题将对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故而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解决之道。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以“徙戎”为主要内容的对夷民族政策。从时间上来看,江统所作《徙戎论》并非首例。在江统之前,史书上可考的持“徙戎”之观点的人主要有邓艾、郭钦和傅玄。
三、分析五胡乱华终不可避免的原因
自汉朝以来,胡人就不断开始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在中国北部地区,其在中原的势力不断壮大。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公元291-306年)以后,晋室分裂,战火四起,国力空虚,民生凋敝。长期以来受到中央王朝压迫的胡人趁机在各自首领的领导下揭竿而起,于是中原大乱,在之后的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割据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以下就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作简要说明。
第一,五胡乱华的出现主要因素来自于中原王朝自身的衰败和动乱。首先,东汉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和外戚为了控制皇权,斗争非常激烈。从而导致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最终酿成了黄巾起义。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争夺地盘。最终成就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司马氏家族代位立国,建立西晋之后,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矛盾不断激化,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前后历时16年。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当中原王朝的统治变得岌岌可危时是很容易从外部攻破的。
第二,中原地区连年战争,人口损失相当严重,死亡达几十万。到永嘉年间“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更有“流尸满河,白骨蔽野”的可怕景象。流民甚重之时首先则以内迁的胡人来补充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不足而造成的缺额。他们一旦入佃之后就自然被纳入西晋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中,受尽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繁重的劳役和租赋自然会掀起更加猛烈的反抗斗争。
第三,中原地区周边各胡人部族的整体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长期居住在中原地区后,他们可以从中原人民那里学到更多有关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的先进技术,以及中原的先进文化。这一切极大地加速了落后族群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得他们能够在中原王朝颓废之时能与之相抗衡。
第四,华夏先进,夷狄落后的传统观念容易使汉民族忽视周边族群的实力而骄傲自大。在晋人的传统观念中,素来充斥着对胡人的轻视与偏见。传统夷夏观使得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其强大与先进高度自信,视非华夏文明的一切为蒙昧野蛮,毫不开化。按照“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之说,自王畿向四周扩展,王朝的统治由近及远推向四方。王朝对周边地区的管理以及周边地区对中原王朝承担臣子的义务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并且依双方距离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四、总结,合同一家乃善道
假设,中原王朝接纳了“徙戎”的建议而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那也许就将造成无可挽回的历史性灾难。中原王朝不但无法化解不同族群间的冲突,使汉民族避免夷狄反叛而引起的战乱,反而会进一步激化汉民族与周边族群的矛盾,增加不同族群间的隔阂。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徙戎”所产生的巨额搬迁费用将给朝廷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一旦统治者将负担转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的时候就会加速中原王朝自身的灭亡。
综上所述,五胡内迁从历史的角度看并非是造成中原地区社会动荡不安的关键性因素。“徙戎”也并不是什么治标治本的灵丹妙药。虽然从五胡各自的发展水平上来看,他们都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无不由居于中原地区之外要荒之地族群不断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不管是蛮夷,还是戎狄,只要他们进入中原地区并愿意接受华夏文化,他们就已经完成了由蛮夷、戎狄到华夏的历史性转变,或者可以说他们已经华夏化了。华夏民族正是由于不断地融入了蛮夷和戎狄的成分而不断发展壮大,更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只有不断扩大夷夏间的共同基础,合同一家才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1][2][3][4][5][6]《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
[7]《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8][10]《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钟佳》.
[9]《资治通鉴》,卷七十五,魏记七.
[11]《晋书》,卷三,《武帝纪》.
[12][13][14]《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
[15][16]《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17][18]《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19]《三国志·蜀志》,卷三十二,《先主传》.
[20]《三国志·魏志》,卷三〇,《乌丸鲜卑东夷传》.
[21]《孟子》,卷九,《万章上》.
[22]《国语·周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