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庄严稳重的西周青铜礼器

2012-08-15李广庆

黑龙江史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礼器铭文青铜器

李广庆

(肇源博物馆 黑龙江 肇源 166500)

西周青铜器的礼制化色彩浓厚,总体风格雄浑、庄严、稳重,体现“天命”的威严。大部分器物的中心下移,视觉感更为稳固,有些器物为了突出其在礼器中的重要地位,还特意加上底座,增加了高度,更为庄重威严。第一,受中国古人“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西周青铜器在造型上注重方与圆的和谐关系,直线与曲线交叉运用,更好地展现了器物的力度和美感。《周髀算经》云“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是说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圆与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方正的造型挺括周正有威严之感,圆润的造型则体态优美给人柔顺之感,周人准确地把握了这两种形式的特点,在挺拔、向上的直线中合理地加入舒畅、轻快的曲线,加强了器物的形式美感,既有庄重威严的礼制色彩,又有典雅细腻的艺术趣味。大盂鼎腹大而略浅,口沿向下微收,腹部膨出,成为影像最宽的部位,由口沿至腹底形成异常饱满而有力的轮廓线,并与口沿和两耳的方折相对比。两耳微微向外打开,上端较宽厚,下部嵌插于器腹内壁,结构牢固,每一方圆转折都处理得非常明确,毫无含混之处,腹部光洁无饰,这一片空白区域由于造型的力度而成为整个器物最突出、最有表现力的部分。利簋侈口,口沿下微微内敛,而后外展,成为饱满有力的弧线,腹下的圈足比例合度地张开,稳稳地落实在方座上,两耳上部兽首支起的双耳略高于口沿,下有垂耳,伸展于方座之外,通宽略大于通高,产生向外扩展的张力,簋身和方座形成了圆与方、曲与直的对比,富有多变的审美趣味。何尊口圆而体方,在方圆互补中形成既庄严又和谐的审美效应。

一、青铜礼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冶铸业较商代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青铜冶铸业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西周的青铜器,尤其是礼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礼器的种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来说,西周初期周王鉴于商人酗洒亡国的教训,曾严厉禁酒。如《尚书·酒诰》所说:“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因此,青铜酒器的种类与数量大大减少,尤其是饮酒器爵、角、觚及盛酒器尊、方彝等大为减少,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已很少见。此时青铜礼器以鼎最为重要,在西周时期出现了用鼎制度,一般称为列鼎制度,用以表示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列鼎就是奴隶主贵族在祭祀、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形制和纹饰相同,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或相同的成组的奇数的鼎。据《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汉代人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十三也。”各鼎所盛的肉食也有规定,如《仪礼·聘礼》等所记,九鼎的第一个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各鼎依次为羊、豕、鱼、腊(干肉)、肠胃、肤、鲜鱼和鲜腊。七鼎所盛是去掉末尾的鲜鱼和鲜腊,亦属于太牢。五鼎,共第一鼎盛羊,称为少牢。以下依次为豕、鱼、腊、肠胃(或肤)。三鼎所盛为乐、鱼、腊或羊、泵、鱼,称为“牲”。据《仪礼·士冠礼》所记,一鼎盛脉,为士一级所用,称为“特“。并且,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奇数的鼎还要用偶数的簋来配合使用。即九鼎用八簋相配,七鼎用六簋相配,五鼎用四簋相配,三鼎用二簋相配。这种九、七、五、三、一鼎称为正鼎,此外又有羞鼎(陪鼎)。羞鼎内盛用牛、羊、豕肉加菜并用芡调和的有滋味的羹。从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时期的王陵尚未发现。

此外,在西周中晚期还出现了新的盛黍稷稻粱的青铜食器簠。簠,古代文献称为瑚。长方体,其特点是盖与器的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并且大都有双耳及矩形足。一直流行到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时间不长,春秋初期已较少见。再有,西周中晚期又出现了新的水器匜,形状似觥,椭圆形腹,前有流,后有鋬,下有四足或三足。用来代替盉,盥洗时用来浇水,与盘配合使用。匜一直流行到春秋战国时期,下有圈足或无足。

西周初期,青铜礼器的形制、纹饰基本上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到了西周中、晚期,发展形成了周人青铜礼器的特有风格。从造型上看,稳重严谨。例如鼎多为直耳、深腹、蹄足,簋多为带盖、敛口、矮扁腹、圈足下面附有三个短足。纹饰上变化更大,一改商代晚期神秘繁缛的风格,变为素朴粗放;通体装饰花纹以及主纹突出于地纹之上者已较少见;纹饰的母题不再是神秘的兽面纹等,而是由粗宽带组成的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与鳞纹等,而且一般没有地纹。虽然这些纹饰是由神秘的动物纹发展而来、但神秘的意味已大为减弱。这些纹饰一直延续使用到春秋初期,个别更晚。

二、青铜乐器

在西周时期,青铜乐器有了飞跃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开始出现了钟。这是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与音乐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钟是悬挂起来、用木槌(或木棒)敲(或撞)击的乐器,是中国古代金石之乐的主体。从形制上来说,钟顶上有圆柱状的甬的称为南钟,用来侧悬;钟顶有半环形钮的称为钮钟,用来直悬;钟顶为扁平兽形钮、下端为平口的称为镈,亦为直悬。甬钟各部分皆有专名。甬顶称为衡,甬中下部外弧有钮之处称为旋,钮称为斡。钟体顶部称为舞,上部谓之钲,下部谓之鼓。钲部的钟乳称为枚,枚端称为景。钟乳之间的花纹带称为篆。钲部正中部位亦称为钲,经常铸有铭文。鼓部下端两角称为铣,中部称为于。鼓内部为调音而制出的凹槽称为隧。单独—个悬挂使用的钟称为特钟;大小相次、成组悬挂使用的称为编钟。钟出现以后,一直盛行到战国时期,“钟鸣鼎食”就成为奴隶主贵族奢侈生活的写照。

三、青铜器铭文

西周青铜器铭文内容十分丰富而广泛,包括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诸侯分封、赏赐采邑或田地、赏赐民众或奴隶、买卖人口、土地交易、周王举行的祭祀典礼或锡命典礼、对臣下的训诰和颂扬先祖、记载西周的军制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征伐、法律判决书、西周时期的商业等等,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在内容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出现了“月相”(月亮盈亏变化)。则周人把一个月分为四段,自初一至初七八日称为“初吉”,初八九日至十四五日称为“既生霸”,十五六日至二十二日称为“既望”,二十三日以后至月末(晦)称为“既死霸”。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书体,在初期时,与商代代晚期波磔体近似,首尾出锋,风格雄肆。如上述大盂鼎的铭文。到了西周中晚期,字形长方规整,笔道幻称,首尾如一,不露锋芒,称为“玉箸体”。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周宣王时的太史籀作《史籀》15篇,可能就是玉箸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之为大篆,或称为籀文。

总之,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青铜器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器物的整体意象与装饰加工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精神内涵中大量渗入的社会意识和人文意识,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魅力。青铜器的艺术之路,由凝重走向轻灵,由繁复走向简朴,由怪诞走向平易,由神魔的世界走向世俗的世界。一句话,它走向解放,走向审美意识的解放。

[1]马茜.我国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审美分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朱和平.中国青铜器造型与装饰艺术出版社,2004.

[3]高西省.论西周时期人兽母题青铜器[J].中原文物,2002(1).

[4]王长风.商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研究及其风格问题初探[J].学术界,1997(3).

[5]李松,贺四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礼器铭文青铜器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浅谈玉器的祭祀性到装饰性的演变
先秦玉璜的发现与鉴赏
“礼器”对高校德育教学的启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