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宁府新志》环环相扣的内在结构

2012-08-15李华伟

黑龙江史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湟水编年方志

李华伟

(南开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071)

杨应琚所作《乾隆西宁府新志》以10纲105细目,将全书48万字紧凑地联系在一起,纲举目张,脉络井然,体例之精审在李文实先生的弁言中早有论及。其实,除体例外,杨应琚还创作了优秀的舆图、编年纪,运用方志的多种体裁建设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内部结构,成功地实现了方志在结构上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图文互见

方志在发展中有过图经阶段,故而大多方志中都有图,但过渡到文字阶段以后,反而没有发挥到图本身应有的作用。如康熙《开封府志》有境域总图、分图、府学之图、府治之图,但其视野狭窄,仅展示一下各州县大致方位,府学府治之图仅截其墙为界,画出墙内建筑和位置,可观性很差。杨应琚则把图提高到与文同等的地位,对于文与图的互证作用有着理性思考。他于舆图序文中先举了一桩轶事“昔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然后他说:“盖古人左图右书,不可偏废也。”

杨应琚所作舆图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有点像现在电脑上看某地地图,鼠标指着一个地方就会出现更详细情况的感觉。他先把图绘的对象放到大环境中,树立一个大环境的参照,使图绘对象不再孤立存在,东西南北似乎绵延无穷,然后由远及近,图绘对象在近处微观呈现,各图之间可相互察见,不可相分合。如:在总图中看到西宁府,在西宁府城图中又见西宁府,前者是远镜头,后者是近镜头,远以观其形势,近以端其详貌,远镜头中的事物近镜头中也有,如南川河、凤凰山,近镜头中的事物远镜头中未必有,如入水洞、虎台、看河楼、惠民桥等等,至于府城详貌,远景中就更没有了。

《西宁府新志》共有舆图十幅,包括:总图、西宁府城图、西宁县图、文庙、五峰山图、碾伯县图、巴燕戎厅图、大通卫图、贵德所图,黄河图。从这些图中,杨应琚看到的西宁“其高山大河,层城峻宇,居然有中原气势”,从而发出“洁己爱民,亦可以为治,边陲内郡,又何择焉”的感慨。作为读者来讲,不看文字就可从这些图上看到西宁群山叠抱,村寨星落,细川枝蔓,湟水穿流。西宁府境的建置、形势、山脉、河流、湖泊、公署、寺院、古迹、村寨、仓廪、学校等一一在目,其详若此;笔者亲临过的西川、南川、北川、虎台、古城台等都濯然其上,就连南禅寺的台阶都清晰宛然,其真若此;再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互证,即便从未到过此地也可对西宁概貌概念清晰,其用若此。

如地理志疆域中说西宁府“治在甘肃布政司西六百二十里。东至凉州府平番县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和拉库托营日月山青海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贵德所管都受番族界三百七十里。北至大雪山二百三十里,系荒山,后接连凉州府界。东南至三川黄河沿界四百七十里。西南至上郭密番族界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冰沟山写尔定番族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扁都口张掖县界四百九十五里。距京师四千五百一十里。”文字已是如此详细,将西宁府的位置辅以全方位的参照,但对于不了解此地的读者来讲未免仍是生疏,毫无概念。而图文互见就不同了,不仅文中所有方位的参照物都有具绘,且所辖县、卫、所、厅,青海湖、日月山、黄河、湟水这些标志性山川湖泊,与其他的山脉河流,村寨、地界,都一一呈现,西宁府的宏观与微观都尽收眼底了。

再比如“湟水”,我们在总图中看到它经碾伯县后标注为湟水,而在西宁府城处有南、西、北三川,究竟哪一川才是湟水的源流呢?对照文字中湟水一条,杨应琚先讲他通过认真考据认定:北川河是湟水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他细述湟水的起源“余按今名以合前水。盖湟水发源地不一,西北拨洛充克之乌兰哈达暨莫挥兔泉水会流,约百余里至丹噶尔东(西)南河拉库托尔及图尔根,众泉汇流约七十余里,亦至丹噶尔统汇成河。由西石峡进口,名为西川河,此湟水也。”接着他讲北川和南川是如何形成,如何注入湟水,湟水经由大通后又如何与大通河相汇,又怎样穿行,最后注入黄河。我们在总图中辨明这条线路,在西宁府城图中认清南、西、北川的面貌,在西宁县图中看到西石峡闇门以及南北川注入后向碾伯县流去,在碾伯县图中看到湟水继续向东又有众支流注入,在大通县图中看到大通河亦向东流去,最后在黄河图中看到大通河注入湟水,在兰州皋兰县界汇入黄河,如此图文互证,图图互证,可谓明矣!其他如文中读到学校可观府城、文庙图,文中读到仓廪可观府城图,至于公署、寺院、营地等等皆落落明了。

一方形势与事物借目以观,知西宁地势险要,方懂其沿革之变、纲领之繁,武备之重、田赋之异;知西宁逼近青海湖,少数民族众多,方懂其民俗之不同,制度之不同;知西宁为湟水谷地,黄河经由,才懂其文化之一脉,教育之必行。杨应琚深谙绘图之法,图文相证,变概念为形象,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透彻理解全志的基础。

二、经纬交织

杨应琚以“纲领”名编年纪,在书中对其功用作了两次理论性的阐述。凡例第14条曰:“新志内纲领一志,余之剏例也。盖因湟中郡邑,自汉、魏以来,兴废靡常,非依编年法特书分注,则不能通贯明晰。于是尽猎历代诸史,以至圣朝典章暨文集、家乘,凡关大事者,泐为一志。繙阅之际,上下数千年,其得失利害,如指诸掌。非故为矜博,实便于后人。”出于西宁因地处边远而历代官修史志缺载或漏载状况,杨应琚遍阅群书以编年形式开创性地写出青海历史大事记。纲领志序文写道:

书曰:若纲在领,有条而不紊。诗曰:有莺其领。荀子劝学篇云:若絜裘领。盖志史例也。有纪传之体焉,有编年之法焉。事从乎类,各有其部,其不能附载者,非提纲挈领,分年编次,不能瞭如。故自周秦而下,凡郡邑兴废,羌戎出没,暨武功宦迹关大事者,依编年法特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并附载记六篇,俾览者通贯晓析,如指诸掌,此余志也。若曰矜博,奚可哉?

杨应琚提纲挈领,分年编次,以通贯明晰,与“事从乎类,各有其部”者互为经纬,这和章学诚“纪以编年为名,例仿书目,大书分注,俾览者先知古今,了如指掌”(1)的主张与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针对当时地方志明明有系统编年的需要却没有作编年纪的意识这一情况,章学诚曾说:“史以纪事为主,纪事以编年为主,方志于纪事之体,往往缺而不备,或主五行祥异,或专沿革建置,或称兵事,或称杂记,又或编次夹杂,混入诸门之中,不为全书纲领。”(2)但章学诚最初所编的几本方志“均未能写出像样的编年纪来”,(3)杨应琚的纲领志的撰写却无疑是成熟而成功的。

配合理论的阐述,杨应琚对“纲领志”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西宁位于湟水流域中端,位置特殊,曾有多个部族或少数民族在此建立独立或割据政权,对青海地区产生过重大影响,无疑需要详述,但编年记事贵在简洁,不合适放在其中,杨应琚于是以载记六篇附于编年之后,以纪事本末之体的方式,分别记西羌、吐谷浑、南凉、西秦、吐蕃、唃厮啰事迹,“晋书以十六国别为载记,乃是史法,杨氏援之以入地方志,应用得体,也是他的独创。他援用史志旧例,以包纳一般地方志鲜见之事,曲尽其微,这是他的史裁……”(4)

杨应琚所作纲领志之成功,还在于它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经”的作用。自从“周代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开地千里”(5)记述至“乾隆十二年夏,佥事杨应琚撰《西宁府新志》成,与知府刘洪绪、西宁县知县陈铦捐俸付梓”,共记青海包括西宁地区重要史事500余条,以宋太宗淳化五年为分界,分上下两卷。西宁历代战事与建设情况历历于此,越往后时间间隔越短,西宁于当时的发展更为详细。志中事类如建置沿革、城池、田赋、武备、学校等皆能照应其中,而山川、祠庙、古迹等又与之互为理解的基础。大字为主要史事,小字为注解补充,如“顺帝阳嘉元年,增至屯田五部。以湟中地广,更增置屯田五部,并为十部。”又如“建光元年,马贤召斩庐怱。八月,羌忍良、结麻奴寇湟中,马贤追击不利。忍良结麻奴兄弟共胁诸种,寇湟中,贤赴击之。战于牧苑,兵败,死者四百余人。”深得史法详略。

综上所述,在分纲列目之下,正是环环相扣的内在结构,使《西宁府新志》极具结构的整体性,成为早于章学诚的新派方志代表之作。这与杨应琚以志为史的强烈愿望,严肃的态度,深厚的学养以及对西宁当地的了解与感情都分不开。杨应琚不仅能够在志书的多处简要明晰地阐述自己的方志观,还能把它完善地贯彻到方志纂修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实践,而且有理论。这一点在当代修志工作中也是值得借鉴的。

注释:

(1)[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十四之《湖北通志》凡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43。

(2)[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二十四之《湖北通志》凡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44。

(3)仓修良.方志学通论.济南:齐鲁书社,1990:450。

(4)李文实.重修《西宁府新志》弁言.见《西宁府新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18。

(5)[清]杨应琚.西宁府新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750。

[1][清]杨应琚,纂修.西宁府新志四十卷.影印乾隆十二年序刊本.

[2][清]杨应琚,编纂.西宁府新志点校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张树棻,,朱士嘉.章实斋方志论文集.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3.

[4][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钱茂伟.以史入志:章学诚方志学核心理念的再认识.中国地方志,2004(5).

猜你喜欢

湟水编年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索尼微单TM相机编年册
湟水流域洪水演变特征分析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青藏高原上的隐秘江南
湟水谷地世界屋脊上的隐秘诗意
湟水谷地名不见经传的繁荣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