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尔克孜族跨国而居简析

2012-08-15杜晓鹏古力比吐尔地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汗国沙俄

杜晓鹏 古力比·吐尔地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4)

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是我国与中亚等国的同源跨国民族。有学者称“跨界民族”、“跨境民族”或“跨国民族”;这里使用“跨国民族”的概念,除有对“现代社会的民族流动趋势考虑”外,(1)强调跨国民族的公民身份和心理上的国家认同及情感归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跨国分布

中国称为柯尔克孜,在中亚等国则称其族名为吉尔吉斯,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译音。吉尔吉斯斯坦是该民族主体生活的地方,约为388.654万,占其全国总人口的71%(截止2010年12月1日)。(2)在中亚的其他国家有35~40万柯尔克孜族人。乌兹别克斯坦的柯尔克孜族人主要分布在塔什干、费尔干纳州、撒马尔罕州、安集延州、纳曼干州等地;塔吉克斯坦的柯尔克孜族人主要分布在噶里木州以及戈尔诺—巴达赫尚州等地;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地区,以及俄罗斯联邦的一些地区也有少量的柯尔克孜族人。(3)同时在西亚的阿富汗、土耳其等国也有少量分布。

中国柯尔克孜族人口有18.64万,其中98.73%生活在新疆。(4)主要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六个以柯尔克孜族族名命名的民族乡,即:伊犁特克斯县阔克铁热克、昭苏县夏特、阿克苏温宿县博孜墩、乌什县亚曼苏、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科克亚和皮山县康克尔。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人口占全疆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的98.43%。(5)

二、柯尔克孜人的西迁与跨国而居

柯尔克孜族跨国而居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先西迁,后被征服,苏联解体后,成立了独立的多民族国家。柯尔克孜人的西迁大致以十七世纪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6)此后南下中亚地区的沙俄势力占领了柯尔克孜人的游牧地,使得柯尔克孜人居住在了国界线的两边。在沙俄和苏联统治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有柯尔克孜人辗转到中国新疆各地投亲靠友而定居下来。

1.十七世纪之前西迁的柯尔克孜人

柯尔克孜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先民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鬲昆”、“坚昆”、“护骨氏”、“契骨”、“纥骨”、“居勿”、“黠嘎斯”、“纥里迄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斯”、“布鲁特”等,都是不同时期对其族名的称谓。在十七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不时有柯尔克孜人的先民追随汗王征战,或者逃灾避难,而西迁到天山地区。

匈奴汗国时,柯尔克孜人的先民曾跟随郅支单于在向西发展的过程中到达了天山地区,数量极少,后逐渐融入到了其他的古代民族当中。隋唐时期,跟随突厥汗王到了哈密以西、焉耆以北的天山南麓地区。(7)在黠嘎斯人攻灭回鹘汗国后,追击西迁的回鹘人,到达了广阔的中亚地区。在《世界境域志》中讲到过七河地区有一座刻尔克孜汗城;在《新唐书·黠嘎斯传》中记载了其疆域西境到达了中亚地区的楚河、塔拉斯河一带。蒙元时期,柯尔克孜人臣服于蒙古汗国,在黄金家族的后裔争夺汗位的斗争中,跟随着东察合台汗国的军队到了英吉沙、叶尔羌、和田等地。

总的来说,十七世纪之前西迁的柯尔克孜人仅是族群中较少的一部分,且西迁的历程也是分散的,没有形成规模。正是这些散居在天山地区的先驱者,为此后沙俄入侵叶尼塞河流域,引发柯尔克孜人大规模西迁奠定了基础。

2.十七世纪之后西迁的柯尔克孜人

16世纪末17世纪初沙皇俄国势力不断向外扩张,在东部跨越了乌拉尔山,进入到西伯利亚地区,征服了西伯利亚汗国。17世纪初,沙俄扩张势力达到了叶尼塞河地区,征战厄鲁特未果,哥萨克骑兵溯河而上侵入到柯尔克孜人居住的地区,并在占领区修筑了一系列侵略据点:1604年修筑托木斯克、1618年修筑库兹涅茨克、1628年修筑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侵略据点。压缩柯尔克孜人的生存空间,使生活在这里的柯尔克孜人迫不得已而西迁到天山南北。在整个十七世纪,柯尔克孜人不断和入侵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直到十八世纪初,最后一批柯尔克孜人离开了他们的第一故乡。(8)

17世纪以后西迁的柯尔克孜人与早先到达天山地区的同族汇合,广泛的分布在西起费尔干纳盆地的苦盏,(9)东至喀什噶尔,北起楚河、塔拉斯河中游地区,南至帕米尔阿赖山一带,仍以游牧为主,并接受了伊斯兰教。这样,近代意义上的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最终形成了。(10)

3.沙俄侵入亚洲腹地——柯尔克孜族跨国而居

沙俄对中亚垂涎已久,在彼得大帝时期,就曾试图征服中亚。沙俄认识到:要在亚洲腹地扩张,必先在哈萨克草原站稳脚跟。(11)如连彼得大帝所说:“惟此汗国为通向所有亚洲国家和领地之咽喉及大门”。(12)在占据哈萨克草原后,进而南下进入到柯尔克孜族的游牧地。

1860年,沙俄向浩罕汗国进军,1864年占领奇姆肯特,次年占领塔什干。时任汗王的胡达雅尔汗投附沙俄。1868年3月,卡夫曼(13)迫使胡达雅尔汗(14)签署了一份将浩罕正式变为沙俄附属国的条约。1875年8月29日,俄军攻入浩罕汗国都城浩罕城,纳斯鲁丁投降。(15)此后浩罕汗国被并入沙俄版图,改称费尔干纳省,隶属于突厥斯坦总督管辖区。浩罕汗国灭亡之后,广泛分布在费尔干纳谷地和天山山脉的众多柯尔克孜部落并不接受沙俄的统治,只是在沙俄步步蚕食下,直到1894年4月,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人完全臣服于沙俄。(16)

在沙俄征服浩罕汗国的同时,不断侵入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强行掠夺、逼迫签约、割让赔款,占据了原属于中国清王朝的柯尔克孜族的土地。

(1)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全部接受沙俄的条件,与之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根据条约第2条之规定:原属中国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吉尔吉斯人)的游牧地划归沙俄所有。(17)

(2)1864年10月7日中俄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其中与柯尔克孜族牧地有关的是第3条和第5条。根据第3条之规定:原属中国的勒不什河、库克乌苏河、伊犁河中下游、楚河、塔拉斯河、纳林河上游广大地区和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都被划入沙俄境内。根据第5条“人随地动”的原则,游牧于伊塞克湖沿岸、楚河、塔拉斯河、纳林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各部均成为沙皇俄俄的臣民。(18)

(3)在阿古柏匪帮入侵南疆的同时,沙俄出兵占据了伊犁地区。左宗棠西征平定阿古柏匪帮后,与沙俄交涉归还伊犁时,又被迫于1881年2月签署了《中俄伊犁条约》。据第9条之规定划界时,以支脉代替主峰,把边界定在天山南侧的支脉上,违约侵占中国天山正干以南扎纳尔特河源地区的大片土地。随着划界,很多的柯尔克孜族被归属到了沙俄。(19)

(4)1884年6月,沙俄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记》:规定以“天山之顶”(20)为界,划界时却“以山为界”(21)却抢占了阿赖及什库珠克帕米尔的柯尔克孜人的居住地。

根据以上条约,沙俄共割占我国西北地区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且依据“人随地动”的原则,清政府所属柯尔克孜族各部大部分划入了俄国境内,中国境内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柯尔克孜人。

4.“十月革命”前后移居中国新疆的柯尔克孜人

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由于沙俄军队在欧洲战场的失利,急需补充兵员。遂在1916年,沙皇下令在中亚各民族中征兵辅助军役,导致了中亚各民族大起义。当沙俄派军队镇压时,有很多柯尔克孜人从吉尔吉斯斯坦因逃避兵役和战乱到新疆定居。

据记载:“南疆之俄国逃民,以乌什、阿克苏、喀什等处最多。此等逃民以布鲁特为主,兼哈萨克、东干、维吾尔等族……先后亦逃来数万,除大部驱出外,部分入籍”。(22)“回、缠、布入塔城者,将八万”,“布鲁特入乌什者2000余人;入温宿者161户,男女丁口400余,散居各农村者仍多”。(23)据不完全记载“仅布鲁特一种约计已20余万”。(24)可见“十月革命”前后,进入并定居新疆的柯尔克孜人不在少数,使我国柯尔克孜族人口遽然增加。

三、小结

理清跨界民族形成的过程,对于当下复杂的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亚民族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跨国民族在两国、甚至多国的交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能很好的发挥跨国民族的“友谊桥梁”作用,对于双边或多边国家关系的良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相反,则会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甚至引发边境冲突,危机到地区和平。柯尔克孜人在历史时期和各族人民一起,为保卫西北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为两国人民的世代友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1)马曼丽.中亚研究——中亚与中国同源跨国民族卷.民族出版社,1995: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概况”。

(3)吴宏伟.中亚国家和中国跨界民族:人口和分布.世界民族,2005(5)。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辑.新疆年鉴·2009年。

(5)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6)高源.柯尔克孜族西迁过程简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4)。

(7)北史·铁勒传.记载:“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乌护、纥骨”。

(8)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702年秋,为了避免和沙俄的冲突,策妄阿拉布坦派出2500名士兵,强迫属于其管辖的柯尔克孜人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迁至西部伊塞克湖地区”。

(9)苦盏:亦称“忽盏”;在原苏联时期称作列宁纳巴德,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锡尔河畔,是中亚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10)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50。

(11)潘志平.浩罕国与西域政治.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16。

(12)捷连杰耶夫.征服中亚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0:56。

(13)康士坦丁·彼得洛维奇·卡夫曼(1818~1882),沙俄将领、中亚征服者和统治者,有“半个沙皇”之称。1867年任突厥斯坦总督管辖区第一任总督。1868~1876年,他以武力讨伐、强行掠夺、逼迫签约、割让赔款等手段兼并了中亚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国。1881年征服土库曼斯坦。1882年死在塔什干。

(14)Khudayar浩罕汗国汗王,1845~1858、1862、1865~1875年在位。参见潘志平.《浩罕国与西域政治》.第154页“浩罕汗谱系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胡达雅尔汗与沙俄媾合,遭到浩罕境内各族居民的反对,隧爆发了反对浩罕政权的武装起义。1875年,胡达雅尔汗被迫逃往苦盏,其子纳斯鲁丁趁机篡夺了汗位。

(16)刘庚云,徐小云.列国志·吉尔吉斯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7-49。

(17)(18)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

(19)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记载:“俄国所属之费尔干纳省与中国喀什噶尔西边交界地方,亦有两国大员前往查勘,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

(20)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天山之顶”指:沿罕腾格尔、萨瓦巴齐、贡古鲁克、喀克善等山所构成的天山正干为界。

(21)万雪玉,阿斯卡尔·居努斯.《柯尔克孜族:历史与现状》“以山为界”:此山指天山南脉的中梁为界,与天山正干相去甚远。这样,沙俄以支脉代替主峰,把边界定在天山南侧支脉上,侵占了中国天山正干以北的大片领土。

(22)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一册):359。

(23)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俄国哈布等族窜入新疆等地调查表(第一册):388。

(24)杨增新.补过斋文牍·已集上·电呈请饬驻俄公使与俄政府交涉宽免逃民之罪文。

猜你喜欢

柯尔克孜族汗国沙俄
试论颉跌利施可汗对后突厥汗国的贡献
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简析
威慑力满满的元朝
从康泰真碑看蒙古汗国地方治理模式特色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蒙古征服的遗产
家乡的茶
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现状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