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富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2-08-15王长海韩文华王成光
王长海 韩文华 王成光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收入差别较大,由此,在大学生之间相应地就会出现生活消费的差异化。而且,大学校园的贫富差距现象也呈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大学生群体是校园的核心,是国家发展的栋梁,贫富差距的不良影响侵蚀着大学群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影响
(一)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大学校园中,富裕大学生饮食搭配合理而讲究,他们每日三餐不但有鸡、鱼、肉、蛋、牛奶、蔬菜等必须的营养,还辅之以各式各样的水果及营养补品。相对富裕大学生而言,贫困大学生则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他们的饮食结构单一,主要以米、面、素菜为每天的主要食物来源。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受限,平均每天餐费仅在5元-6元之间。长期的营养不足,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身体肌肉骨骼生长迟缓、肌体免疫力低下、在学习时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多梦、情绪烦躁、脑易疲劳、困倦、耐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大学校园中贫富学生的心理状态截然不同。富裕学生多表现为高傲、自负、生活懒散、不学无术等状态;而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则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化、敌对化、精神病症状五个方面得分明显偏高,这表明他们心理健康十分不佳。由于家庭贫困,贫困生的自我评价过低,他们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和悲观,一些贫困生的思想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看待事物带着悲观色彩,慢慢地在性格中融入偏激偏执的色彩,常表现出钻牛角尖,认死理,思想上走极端等问题行为。有钱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会使贫困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冲击他们经过多年主流教育而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交往观念产生影响
现在大学生交往多是以经济条件的好坏来划分的,能穿得起同等品牌的衣服、用同等品牌的化妆品、有笔记本电脑等等,就有共同语言,活跃在学生组织中的大部分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富学生”,而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加入到学生组织中的较少,因为进入到学生组织里,必然要增加大量的交际,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样,有钱的学生更容易、更喜欢到学生组织中去,交朋结友、开展社交,而贫困一点的学生自然就敬而远之。
(四)贫富差距导致大学生进取心不足,大学校园育人氛围不浓
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生活窘迫,而富裕生却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铺张浪费的缺点,喜欢追赶社会潮流,追求享受,而放松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内出现“钱学交易”的现象。有钱就可以让贫困生带写作业、代考试、代上课……,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观点,并使一些富有子弟不愿勤奋学习而虚度年华。
另一方面,由于党和政府及学校对贫困生的扶助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有些贫困生对困难补助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看不起体力劳动,对勤工助学任务推托逃避,只要学校或系里有困难补助,他们就会想千方设百计去争取。
以上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业成就以及国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亟需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有效解决。
二、政府与学校应群策群力来消除贫富差距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园中的贫困生应该得到救助,这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采取物质帮助与精神培养相结合、心理教育与自我调适相结合、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相结合、危机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办法来彻底解决贫富差距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好,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也难发展得很高。我国学者胡江霞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出发,认为“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考察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都应建立在人的内在需求与发展同外在适应与和谐是否统一基础之上,只有这两方面的统一,才真正达到心理方面及社会方面‘幸福’的理想状态”。[1]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高校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健康。
解决心理问题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让贫困生应学会“自我疗法”。贫困大学生应当从自身的实践中来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的意义不仅仅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勤工助学不仅仅是通过劳动换几个小钱,而是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对正确价值的呼唤,能通过劳动流汗,增长阅历、经验和才干,锻炼思想、意志和人格。”[2]贫困大学生还要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我们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掌握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帮助贫困大学生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
(二)加强艰苦朴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校园贫富差异,表面上看是物质消费上的差距,实际上是思想上认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差距。学校应结合当前学生的行为思想,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方面的教育,要教育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周围同学以诚相待,多关心生活困难的同学,以真诚化解同学们心中的隔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要对有仇富心理的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使其能客观而公正地看待社会贫富悬殊现象。要使他们正确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逐渐养成实事求是、心胸开阔、乐观豁达的良好性格。
(三)大力发扬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
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一个高等学校若缺乏以提升人的精神品位理念做支撑,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可悲的。大学是追求人生至善的“圣地”,是通过精神自由交流,提升人性的“精神之都”,而不是知识商店。只有发扬大学精神,才能医治贫富学生之间的隔阂,达到贫富学生即使不能成为朋友,也要学会宽容,彼此尊重、彼此善待的效果。
扶人先扶志,要处理好对贫困生帮助与关爱的关系,尤其在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的同时,在思想上,情感上关爱和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把贫困当成人生的一种磨练,转化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高校还要大力宣传贫困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典型,营造一种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增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它当作是大学生扶贫解困的精神力量和思想通道,着重培养贫困大学生认识现实的能力,帮助贫困大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教育他们“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穷,不去努力改变贫穷。”[3]“在当今的知识时代,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的手段;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并且是人生最可宝贵、永不枯竭的财富。”[4]使他们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充满自信、努力学习、奋发成才、更好地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四)完善大学生扶贫资助体系
1.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贫困生问题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在政府和学校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友善支持,动员社会各组织团体和上阶层人士积极捐资助学,建立通畅的社会筹资渠道,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倡议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网络,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有偿资助
有偿资助就是通过贷款达到助困育人和勤工助学的目的。其特点是得到贷款的同学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要通过付出相应的劳动来偿还贷款。有偿资助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资助办法,不但解决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而且还使他们从劳动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体质,树立信心。贷款政策就会得到和理的发利用,从而实现了资助公平。
社会分层是客观事实,大学校园中的贫富差距现象也有愈演愈明的趋势,关注校园贫富差距,正确对待校园贫富差距,力争缩小贫富差距,让贫富大学生和谐起来,让大学生校园和谐带动社会和谐起来,是时代和当代大学生的共同呼声!
[1]胡江霞.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分析[J].教育研究与动态,1997(2).
[2]顾慕娴.注重对高校“双团生”的精神扶持[J]广.西大学学报(增刊),1999:10.
[3]杨可臣,杨韶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1998(4).
[4]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