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地区宋金石窟艺术探讨及思考

2012-08-15王红娟

黑龙江史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天王题记石窟

王红娟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兰州 730030)

陕北自古为丝绸之路东端长安的北环,自秦直道建成后,成为北连漠北的孔道,西接丝绸之路东端余绪,南北贯通漠北高原与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条重要的佛教传播路线。佛教传入陕北地区可以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前秦、后秦先后建都长安,苻坚、姚兴等帝皆崇奉佛教。陕北地区的佛教在隋唐时期兴盛,并形成陕北佛教文化区。北宋时期,陕北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几乎有寨就有窟,历宋、辽、金三朝,陕北地区营造了百余处大小石窟。国内石窟寺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对于地处丝绸之路东端的陕北地区石窟寺,长期以来却并未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本文拟就陕北地区的宋金石窟艺术进行探讨和思考,有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陕北地区宋金石窟的分布特点

陕北地区目前尚存的宋金大型石窟以北宋石窟为主,主要有子长县北钟山石窟、黄陵县双龙石窟,延安市清凉山石窟等10处。其中有题记的石窟有十余处,根据题记,笔者将部分宋金石窟开凿年代与宋夏战争历时制成对照表。

通过对比,发现大部分北宋石窟都开凿于北宋治平四年以后,即在北宋和西夏长期地大规模战争期间,伴随着城塞的修建而发展起来。

另根据以下几则题记:

子长县北钟山石窟中嘉靖四年《重修普济禅寺万佛岩楼记》记载:“万佛岩石洞,宋敕赐名曰普济院,治平四年,学佛人张行者偕石工王信毞之所凿焉。”(1)

黄陵县吕村万佛洞,窟内的两方造像题记:“乣首苑广、苑晟、李□、明和共四人等,造石宫寺佛殿后壁一画,五百罗汉……鄜州介端等镌并工……作佛人鄜州介端男介元,弟介子元用,弟介政”(2)

富县马渠寺石窟第2窟门框顶部题刻:“崇宁伍年……施主王松……本州介处作,宋虔、王信。”(3)

富县阁子头石窟第1窟顶部题刻:“元符三年……本州介处造,□□介元,弟介子用。”(4)

安塞县石寺河石窟题记:“安塞堡,……施主张进贺青任子于共修一半……石匠王志书正千木。”(5)

这些题记中有工匠王信、孙友、介端等记载,可以证实陕北地区宋金石窟造像风格为三类之说法,即以王信、薛成、冯义、孙友、孙玉石匠班子为一派,以开凿的子长县北钟山石窟为代表,风格浑厚质朴,厚重有力,重在形体,长于圆雕;以介端、介政、介处、介子元、介子用家族两代石匠班子为一派,所凿黄陵县双龙千佛洞、富县马蹄寺沟石窟和富县阁子头石窟,形体简括,重在线的表现,长于结构宏伟的佛传故事巨型壁雕;以王志为首的石匠班子所凿的安塞县石河寺石窟、黑泉驿石窟,则兼两家之长,风格细致玲珑,堂皇富丽。

二、陕北地区宋金石窟造像的艺术特色

根据考古报告和实地考察,笔者发现陕北地区的宋金石窟造像既具有与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等地区一致的时代性、传承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因而自成体系,特色显著。

首先,水月观音为宋金佛教石窟造像一大显著特征。观音一改武周时期的女性化特点等回复到了男性世界。观音很少出现站立之状,出现较多的水月观音像,并远远超过主尊的数量,说明水月观音的流行。如黄陵万佛寺和延安万佛洞两窟,(6)这两窟在形象上虽尽力模仿唐代风格,但表现出来的终不如唐代的丰硕圆满。整体来看,富有窈窕轻倩、秀逸飘洒之美。全身装饰富丽而繁缛,但却很自然,是宋代石窟的杰作。

其次,宋金时期陕北石窟造像凝重、内向,题材与南北朝时期有相近之处,说明同处战乱时代民间共同的心态。文殊、普贤、罗汉造像是重要题材,文殊、普贤与释迦牟尼大小等身,罗汉造像更是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罗汉造像凝重、内向,典型的陕北大汉形象,反映了下层民众的造像心态。依据《阿弥陀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凿的造像内容到处可见,流露出陕北军民祈求“救世主”解除他们苦闷与烦恼的强烈愿望。(7)如延安市万佛洞,第一洞是形象多变的千佛像,第2窟所刻内容为三身佛像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组成的华严三圣像,是一处以华严宗为主的佛教石窟。(8)

再次,陕北石窟中主尊的佛座比隋唐时期华丽繁缛,并受到南方宗教造像艺术手法的影响。如黄龙县小寺庄石窟中的造像以迦叶、胁侍菩萨、天王的雕刻造型艺术最为突出,一般寺庙和石窟中的天王造像或为四天王或为二天王,二天王造像又以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最为普遍,但小寺庄石窟中二天王却是南方增长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相对,倒属少见。

最后,陕北宋金石窟中出现了很多密宗造像,主要题材有大日如来、千手千眼观音、地藏菩萨、自在观音等。如黄陵双龙千佛寺石窟中宋代雕造的大日如来,着偏衫,袒右胸,双手作智拳印,结跏跌坐于束腰莲花座上。(9)富县石鸿寺2号窟内,“中央坛基上的一尊金皇统年间雕凿的自在观音,头著高冠,冠中有化佛,宝缯飘曳,袒上身,胸饰璎珞宝串,下垂过膝,腕带镯,壁带钏,披帛飘扬,斜披络腋,下着裙。观音面相丰颐,眉间有毫,左手下垂拄座,右腿上抬,”(10)其造像继承了唐宋传统,并吸收了一定的契丹、汉族艺术特色,所创制出来的石金代造像是比较完美的雕刻作品。

三、对陕北地区石窟寺的思考

纵观学术界对陕北地区石窟的研究,则有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现拟就陕北地区石窟艺术,提出一些问题和研究方向。

首先,深化陕北地区石窟寺在佛教艺术史领域的研究。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和陕北地区石窟寺本身条件的限制,陕北地区石窟寺不像敦煌莫高窟那样保存了大量的文书,也不像云冈、龙门那样有比较可靠的文献和造像题记可资研究。文献资料的相对匮乏,使我们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献资料及百余处石窟寺实物资料,运用石窟寺考古理论和方法对陕北地区石窟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对洞窟形制、造像形制、造像题材、造像特点、衣饰、装饰纹样等,运用类型学的排年方法科学地去分析,并对陕北地区石窟寺在中国佛教艺术史序列中进行正确的定位。

其次,陕北石窟在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特别是其雕塑、造像风格、壁画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其相关研究几乎为空白。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更显薄弱,例如陕北地区石窟寺与当地民众宗教信仰的关系方面,可做社会史的探讨。陕北地区石窟寺的形成问题,可与历史地理学进行交叉研究。佛道融合对陕北地区石窟寺及其造像的影响,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深层次的探讨陕北地区石窟寺的艺术内涵以及陕北地区石窟寺与其他石窟或地域间的历史文化联系也是值得学界重视的问题。

最后,由于陕北地区石窟寺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局限,国内学人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外国学者也极少注意陕北地区石窟寺,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松原三郎《北魏の鄜县样式石雕》、《北魏陕西派石雕の一系谱》和美国学者王静芬的《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11)略有提及陕北地区石窟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学术信息来看,中外学术界仍然没有对陕北地区石窟寺进行有体系、成规模的研究,期望学界能给予陕北地区石窟寺更多的关注。

注释:

(1)靳之林.延安地区石窟艺术.美术,1980(6):3。

(2)靳之林.延安地区石窟艺术.美术,1980(6):7。

(3)员安志.陕西富县石窟寺勘察报告.文博,1986(6):12。

(4)员安志.陕西富县石窟寺勘察报告.文博,1986(6):13。

(5)杨宏明.安塞县石窟寺调查报告.文博,1990(3):67。

(6)张智.黄陵万佛寺、延安万佛洞石窟寺调查记.文物,1965(5):30-37。

(7)韩伟.陕西石窟概论.文物,1998(3):69。

(8)孙修身.陕西延安市清凉山万佛寺第2窟内容考.敦煌研究,1998(2):69-77。

(9)齐鸿浩.延安地区石窟寺密宗造像.文博,1991(6)57。

(10)齐鸿浩.延安地区石窟寺密宗造像.文博,1991(6):58。

(11)[美]王静芬.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北京:商务印书馆,2:171-192。

猜你喜欢

天王题记石窟
天王退役
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Redefining Tour-guiding Interpreting: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壁画性质初探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夜宿石窟
“费天王”
夜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