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本质初探——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
2012-08-15赵晓娜
赵晓娜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文化的本质要由人的类本质来说明。因此,文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加以规定。
一、文化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
为了深刻地展示文化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的内涵,有必要首先引人几个概念。即,“类本质”(species-essence)、“对象化”(objectivation)、“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species-essential objectivations)。这些范畴对于阐释实践的深刻规定性,进而从起源上解释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哲学人本学的立场出发,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他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也就是说,所谓人是类的存在物,是指人一方面能自觉地把握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类,另一方面能够作为自由自在的类存在物而实际地进行创造活动,因此,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类的存在物。
由于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人的类本质,因而,人的实践实际上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而人的对象世界,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质上是劳动的对象化,即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对象化。马克思关于类本质对象化的思想使人从人的活动和人类历史本身去理解人的文化存在,即人的“第二自然”的本质规定性。这种文化本质以实践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为核心,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机械主义自然观立场,而是将人的世界“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2]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从本质上讲都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都是人的文化创造。离开人的对象化劳动或离开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我们就会回到旧唯物主义机械自然观的死路上。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局限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概括了人的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当这一形态被人所扬弃之后,人就会通过自由劳动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全面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通过人的全面的实践活动,文化系统与文化结构的层次分析也就有了参照标准和依据,即“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据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善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4]这就是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功能。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概括了类本质对象化的思想。他说:“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从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唯物史观的文化本质是由人的本质来说明的,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进一步展开说,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
二、文化是实践的历史积淀和对象化
从人的本质出发进一步揭示文化的本质,又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去找寻。因为文化是作为一种内在地包含着自由和制约力张力结构的,具有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正是植根于人所特有的类本质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类的存在物。“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6]从这一基点出发,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提出了人的活动的双重尺度的著名观点,即是说,人不同于动物,人能同时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自己内在的尺度进行生产和创造。“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7]
这样马克思从人区别于动物和其他存在物的本质规定性,即从实践活动入手,来确定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的根基,进而规定了人的本质活动性。根据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实践规定着“人的类特性”,即规定着人的本质的活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进而创造人本身的活动。[8]所谓文化起源于人的超越性与创造性实际上就是起源于人的实践活动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实践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对象化活动构成了文化的实质和核心,这种活动及其对象化成果的积淀就构成了人特有的文化存在方式。因此,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积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三、文化是构成实践活动的内在机理和方式
所谓文化是人之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的内在节奏和机制的对象化以及外在表现。由此,人区别于动物的这种特有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结果便是文化成为人的活动的内在的机理和方式,具体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体现人的目的性的价值指向、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支撑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运行的内在精神驱动力量,等等。实际上,每一时代由个体活动或社会运动所构成的实践活动的状况和发展程度,往往可以通过内在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机理来体现出来。文化作为人的超越性的和创造性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其直接的外在表现便是:人生活在一个属人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是一个处处打上人的文化印迹的生活世界。一方面,人为了弥补先天本能之不足,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创造出的一切产品,无论是采取实物形态的物质文明成果,还是采取符号形式的精神文明成果,都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人为的产物;另一方面,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由于人的活动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维度而具有了属人的特征。完全靠特定化的本能生存的动物,与自然是完全一体化的,它们的活动无论具有多大的威力,都只是大自然本身的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们的活动不会在环境上留下理性的印迹、文化的印迹、属人的印迹,结果是使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中,一个以人的活动为轴心的生活世界中。
总之,从人的实践本质来理解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可以概括为:文化是实践的历史积淀和对象化;文化又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机理和方式。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9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