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芮恩施与中华懋业银行的成立
2012-08-15徐国军
代 娟 徐国军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保罗·芮恩施,狂热地鼓吹“门户开放”政策,把“金元外交”作为打开中国门户的具体手段,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而中华懋业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中美合资银行,是民国时期中外合资银行的典型代表。银行成立时资本规模庞大,主要业务有国际汇总、放款、储蓄等,甚至有发行纸币的特权,其地位与北洋政府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相当,在上海、天津、济南、汉口、哈尔滨、石家庄都设有分行[1],在欧美各大城市包括纽约、伦敦、巴黎等都设有代理银行,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美经济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迄今还没有直接研究懋业银行的专著出现,关于懋业银行成立过程的史料也很粗略,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芮恩施在中华懋业银行成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来反映当时的中美经济关系,以及美日对中国的争夺。
一、清政府末期关于成立中美合资银行的设想
中美合资兴办银行的计划起源于清政府末期,到1919年底中华懋业银行成立,期间经过了“33年之久的悠悠岁月”。[2]清政府时期李鸿章为筹集资金举办实业,提出了中外合资举办银行的设想,美国商人米建威抓住这一投资的好机会,于1887年向清政府兜售华美银行计划,由于国际国内一片反对之声,其计划最终破产。但是相比于英、日、俄在中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一部分中国人认为美国似乎在中国更多的考虑的是经济方面的利益,而较少有政治方面的野心,而美国自从发布门户开放照会以来,把在中国获得平等的贸易投资机会作为其对华政策的重要方面,因此中美合资兴办银行的想法并没有就此停止。
1910年秋,一支代表太平洋沿岸联合商会的美国商业代表团访问中国,当时负责接待的上海商会会长朱葆三提出了建立中美合资银行的计划,但美方对此的态度比较谨慎。1911年,中国商界进一步完善这个计划,并且张謇也参与其中。到1911年夏季,中方对中美合资银行的粗略计划出炉了,这个计划还得到了清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
二、芮恩施为中华懋业银行的成立出谋划策
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政府与美国合办银行的计划,但是此计划在民国初期又被重提。1911年开始的辛亥革命终于击垮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清政府与美国合资办银行的事项也不了了之。但是,1913年12月,时任农商部长的张謇向刚刚担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重提合办银行的设想,说“这样一个银行可以为改进国内工程提供所需要的资金”。[3]芮恩施认为此计划是可行的。他来中国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扩大美国在中国的贸易与投资来使门户开放政策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事实上在他担任公使的六年时间里,他始终认为美国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具体的经济活动才能转变中国社会,使中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他相信,美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可以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可以“教习”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公司、利用民间资本来发展商业和实业,因此芮恩施积极倡导中美经济合作。但是此后一段时间,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开采石油的谈判、淮河水利工程和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对中国的铁路贷款上面,其实,芮氏也担心美国对淮河疏导的预付款会被张謇挪用到建立合资银行的事项上去。此后一战的爆发使银行计划暂停,但是通过前期的沟通,张謇成功地使芮恩施成为银行计划的支持者,甚至成为这位公使的重要目标之一。
1915年中国实业团访美时银行计划又被提上日程。访美实业团的团长张振勋是一个较有声望的广州商人,他在上海商会的支持下,完善了此计划并且在1915年5月访问美国时向美国资本家们进行兜售。在罗伯特·大来[4]的引导下,他与旧金山和纽约的大银行家和商人(包括摩根银行公司和花旗银行的领导人)会面并就商业事宜进行了交流。期间在美国设宴欢迎中方的午餐会上,张振勋宣布他所代表的中国商界已与美国部分银行家合作准备组建一个中美银行,资本额预定为600万金美元。回国后,中国商界就开始为此计划在国内筹集股本。
芮恩施把张振勋的计划视为中美友谊的自发表现。因为相比起美国,日本却没能使中国对它的合资建立中日银行的想法感兴趣,芮恩施几乎很肯定美国银行家们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来确保此计划的顺利进行,欢呼此银行计划对于发展中国的现代银行业将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其实在1915年芮氏的回国演说途中,对于自己在中国推动美国投资的计划,他就从威尔逊政府那里得到了肯定和认可,而且通过演说和宣传,美国银行家和企业家也对他表示,他们对于在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感兴趣。
芮恩施主要通过美国花旗银行(National City Bank)来推动中美银行计划的实施。花旗银行的经济实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基础使它成为此银行计划最重要的参与者,但是中国实业团在宣布银行计划后,美方银行仅仅只是派出了一些代表来中国进行调研和考察,芮恩施急切地希望此计划能够迅速发开展起来,他委托大来催促花旗银行的总裁凡德利普(Vanderlip)尽快行动起来。芮恩施认为,既然中方已经开始行动起来,那么花旗银行当然应该早作决定,他向国务院报告说美国利益集团应该早日表明其态度,以免机会被别人抢走,他还向国务院表示如果花旗银行无意继续参与此计划,他将尽全力寻找其它美国银行,因为此机会对于美中商业合作确实是难得的,对于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来说是不容错过的。
但是,国际国内形势对于合资银行的成立是不利的。此时,美日争夺中国的竞争正激烈,花旗银行迫于日本的压力、欧洲国家的抗议,实际上放弃了芮恩施通过努力为美国争取的铁路修筑权和运河疏导权,包括银行计划。美国在1917年4月宣布参与一战后,由于为了集中资金应付战争,美国银行暂时没有多余的资金投资中国,实际上在1918年一战结束之前,美国的金融机构都没有把目光过多地投向中国。同时,中国商界对于银行计划的进展也陷于停滞,1916年张振勋去逝,使合资银行计划的开展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宣传和领导者,再加上袁世凯帝制计划破产及逝世使中国政局陷入混乱和分裂中。期间,日本却取得了与中国政府合办银行的权利,1918年日本与民国政府组建了中华汇业银行(Exchang Bank of China),在其范围广泛的业务中,有一项就是“发行银行兑换券”[5],规定其发行的金本位货币在形状和成色上与日本的金币相同,这显然是要在经济上使中国逐步成为日本的附庸。
芮恩施对日本的活动感到不安,更加积极地推动中美合资银行的计划。他向美国商业部官员建议在各个地区成立一系列中美连锁银行,或者是成立一个在主要商业城市都拥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合资银行。通过与芮恩施的沟通和商议,商业部认为建立中美合资银行是促进美国资本流向中国最好最快的方式。同时,1918年,一些中国商界和政界代表们纷纷与芮恩施进行接触,商讨合资银行的成立。1918年夏季,芮恩施再次回国宣传中国的商业机会,向纽约的银行家们,特别是花旗银行的凡德利普提出推进银行计划的建议,但是只要一战还在继续,华尔街就不会就此做出任何承诺。
可能在1917—1918年间对银行计划进展最有利的事情就是徐恩元的介入。徐恩元曾在伦敦大学学习过经济和政治科学,在英国银行工作过多年,在欧洲、美国和日本游历广泛,回到中国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是货币和财政方面的专家,他还擅长拉近政客与商人间的关系。对于芮恩施来说,徐恩元是当时那些亲美、进步的中国政界领导人中的代表者,而这些领导人在美国的帮助下,将会极大地发挥中国的潜力,因此芮恩施与徐恩元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北京的西山,两人时常就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中美合资银行的各种提议进行商讨。
1918年底一战结束后,中国对于银行计划的热情再次表现出来。1919年,周学熙作为当时中国棉纺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扩大国内棉花种植以代替进口棉纺织品,因此周学熙敦促计划中的中美合资银行应该首先与国内工业发展,特别是棉花、钢铁等联系起来,也就是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而芮恩施则指出,因为银行预定的资本额几乎不能满足银行的商业运作,所以周学熙的工业贷款计划可能需要依靠发行债券,而且由于这样的债券是否有市场,他还建议中国应该应该对于合资银行树立一些更温和的短期目标。芮恩施注意到随着一战的结束,美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界的代表团将于1919年访问中国,他催促中方赶快对于银行的成立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
中方立刻行动起来。起初银行定名为中华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但很改为中华懋业银行(Bank of Commerce,China),总部定在北京,资本额为1000万金美元,中方占有一半股份。芮恩施在向国务院报告中华懋业银行的中方发起人和投资者时把他们归为三类:一类是北京、天津和汉口的银行家和商人,比如朱葆三、傅筱庵等;一类是北洋政府前高官,比如梁士诒、徐恩元、周学熙、黎元洪等;一类是现任政府官员,比如总统徐世昌、总理钱能训。芮恩施担心银行中的大批官僚会对银行的商业运作产生影响,甚至怀疑中方与美国投资建立银行的动机。
在中国投资方设立的银行章程中,董事会包括6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董事长由中国人担任,而美国将在5人监事会中占主导地位。芮恩施担心中国掌握银行,认为此章程需要进一步修改,但另一方面,为了尽快促成此事,他向美国国务院声称中华懋业银行在建制方面表现良好。一直以来,芮恩施都苦恼于美国没能从那些在中国等待他们的商业机会中获利、没能建立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的美中银行,现在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当然是难得的。而且,他也担心日本随着不断增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利用中华汇业银行来控制中国,从而将美国永久地排除在中国之外。
中方将银行章程制定出来以后,徐恩元向芮恩施施压,要求美方迅速筹集资金以便银行业务的开展。芮恩施决定不让机会溜走,他努力寻求国务院、美国领事及美国在华商业官员的支持和帮助。他希望组建一个大规模的美国财团参与到中华懋业银行中来,这样就会使此银行享有更高的声誉,甚至还会吸引使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投资。他积极向其朋友纽约太平洋拓殖公司(Pacific Development Company)总经理白鲁斯(Edward Bruce)寻求帮助,白鲁斯则应其要求,加强了与美国银行和商业家们的联系,包括大通银行(Chases National Bank)、波士顿海滕施栋公司(Hayden,Stone&Company)。1919年7月,白鲁斯成功地将太平洋拓殖公司、大通银行、海滕施栋公司组织起来,成为中华懋业银行的美方认股公司。此后的8月间,芮恩施、徐恩元和美国代表针对中华懋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和经营范围进行了了密集的谈判,芮恩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作为中间人,分别向中美双方解释相互之间的观点、提出妥协建议、起草电报等等,还准备从美国寻找一位杰出的银行家来担任懋业银行的副董事,他还催促徐恩元尽快访问美国以便引起美国资本家们对中国的观注从而使加快谈判进程。
1919年9月,芮恩施因威尔逊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决定,而对美国对华政策感到极度灰心和失望,辞去了驻华公使的职务。但是由于他前期所作的工作,1919年12月,懋业银行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了董事和协理,到此“懋业银行之计划今已和衷实施”。[6]
三、余论
建立一个中美合资银行的计划是芮恩施和“中国官员和财界人士多次谈话的主题”,[7]纵观芮恩施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中华懋业银行在美方的主要推动者,如果不是他的积极游说及出谋划策,中美合资银行的成立可能还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正是因为他的积极推动,才使当时“行动缓慢的美国人”意识到一战后日本控制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中华懋业银行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是芮恩施“政治激情的哺育”。[8]从侧面可以看出,中华懋业银行的成立也是当时美日争夺中国的表现和产物,是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结果。
[1]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21.
[2]汪敬虞.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1.
[3]保罗·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2.
[4]大来(Robert Dollar),美国旧金山商人,是旧金山商界的风云人物,曾组织并领导了1910年美国商界来华访问,也是1915年中国实业团访美的主要推动者.
[5]西原龟三.在目前时局下的对华经济措施纲要[J].近代史资料,1979(1):119.
[6]申报[N],1919-12-13.
[7]保罗·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6.
[8]F.H.H.King.The History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Vol.III,Cambridge,1987,p.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