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与启示※
2012-08-15沙莉
沙莉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与启示※
沙莉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而言,延安时期也同样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机遇期,中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全党,并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一场伟大的乡村文化建设运动。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传承宝贵的历史经验,用先进文化塑造“民族魂”,用创新精神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延安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现代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己卓越的实践,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这种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的理想、信念与追求,因而给危机重重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延安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一、延安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的历史成就
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而言,延安时期也同样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战略机遇期。投身严酷的反侵略战争,胜利与失败两种结果必然同时并存,而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则在人。为此,中共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也高度重视革命队伍的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一,抢占文化战场上的“制高点”,用最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并倡导用这种最先进的文化改造旧中国。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用新文化思想的光芒驱散旧中国的黑暗和阴霾,创建一个自由、民主、进步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延安时期,中共更加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武装自己的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理论,是反对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理论,它的精神血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通,它的先进性来自于它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活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光辉文献用最通俗的语言诠释了它的基本理念,从而把革命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使共产党的革命队伍成为一支正义之师。在崇高的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在强大的道义力量的鼓舞下,这支队伍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慷慨赴死、死而无憾,其英雄业绩惊天地、泣鬼神。为少数人谋取一己私利的封建主义文化、资产阶级文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涵育出这种精神气质。这就是共产党人占领的精神文化的制高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先进之处。
第二,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科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理想。近代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害中国之烈,世所罕见。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了服务于这一伟大的革命任务,在文化工作方面,中国共产党人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当前阶段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之相适应,我们所要建设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2]
建设反对帝国主义的新文化,就是要号召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民族尊严,讴歌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誓死抗争、敢于同一切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定不移地反对一切投降文化、汉奸文化,坚持抗战到底。建设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就是要倡导民主和科学,反抗封建专制、反对愚民政策、反对封建迷信思想。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长期禁锢着人民的思想,它是中国一切腐朽落后现象的总根源。
在中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会提出这样的文化主张;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因为其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而不敢提出这样的主张;只有正在为争取人民大众的解放而进行英勇不屈斗争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无所畏惧地提出这样的文化主张,才能够动员起人民的力量去实践这样的文化理想。所以,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才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所建设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不是少数文人吟花弄月的文化,不是表现抽象人性的文化,不是达官贵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文化,更不是表现民族自卑心理、贬低民众力量、鼓吹投降的分裂文化、汉奸文化。它是战斗的文化、革命的文化、人民大众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因而它凝聚了党心、民心,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肩负起了文化工作的时代责任。
第三,开辟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新路径,开创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延安时期,我党抓住宝贵的历史机遇,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目的,以党的思想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文艺、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主体,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全面启动了一场伟大的乡村文化建设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延安整风运动是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端正党风的一次成功的尝试。经过学习,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到了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对党的事业的危害,开始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保证了党的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因而它需要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开展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要对中国民众进行近代启蒙。党自成立之初,就很重视这一点,但是,险恶的军事形势阻滞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延安时期,党更进一步认识到对农民进行现代启蒙的重要意义,“只有将广大民众从封建蒙昧中解放出来,对其进行有效的近代思想与民族独立观念的启蒙教育,并与民众自身的解放结合起来,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革命激情才能极大地迸发出来,而这正是革命的最深厚的资源。”[3]
陕甘宁边区地处黄土高原,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文化极端落后,文盲率高达 99%以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旧文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在这样的贫困落后的乡村开展新文化建设,的确是对中共的又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他们以对国家民族的高度的责任感,以坚韧、勇敢、积极的态度,自觉地肩负起了自己的使命。
首先,中共提出“伟大的抗战必须要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4]所以一定要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教授战争所必须之课程。二是创办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战干部。三是广泛开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如夜校、冬学等,既要帮助群众识字、学文化,还要向他们宣讲抗战的形势及党的方针政策。四是开办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一代。边区政府规定:7-13岁的男女儿童不论成分,均需接受五年制小学的教育,宗教课程及孔子之经学不得列入教学内容。“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旧学校的重建和继续,而是一种创新,它不再为地主、富农所把持,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向农民子女开放,其在教学内容、教员培养、学校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征。”[5]
其次,根据党的指示,各级抗日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开展适合国情乡情,符合抗战需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自此以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团体纷纷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各个文化团体深入工厂、农村、部队,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唱歌、办墙报、开茶话会、演戏等,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群众中去。同时,这些社团还发展会员、编辑刊物、宣传民众的英勇抗敌事迹,鼓舞民众抗日士气。一些农民和民间艺人也在新文化思想的影响下,积极利用旧的艺术形式,如秧歌、快板、说书等,自编自演了许多表现新人新事的文艺节目。一时间,荒凉的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文化新气象。
第四,团结广大进步的知识分子,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的“革命文化”的建设大军,从而促进了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进步的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毛泽东多次强调:“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6]抗战爆发后,受党的抗日主张及知识分子政策的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重重阻挠,历尽千难万险到了延安,中共热情欢迎这些文化人士的到来,并期待着他们能够在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但是,围绕着抗战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有关问题,某些知识分子却发表了一些不符合当时抗战形势要求的观点和意见,并引发了一些激烈的争论。
作为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需要及时提出指导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1942年,毛泽东发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一文,他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党的文艺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等热点问题出发,强调指出无产阶级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组成部分,是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人民大众是指“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7]革命的文艺,就要为这四种人服务。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家,必定要站在无产阶级一边,讴歌、赞美人民大众的革命斗争。现阶段,我们的革命同志“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他们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所以他们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加强他们的团结,便于他们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8]抗日战争的紧迫形势要求全体文化工作者要深刻地领会这一要求,要让自己的文艺创作自觉地服从于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的需要。为了尽快解决文艺界的思想认识问题,《讲话》不讲中庸之道,不回避思想矛盾、思想斗争,相反,则旗帜鲜明、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它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思想魅力,征服了延安的文化人,消弭了他们之间的思想分歧,澄清了这些自认为“深刻”的文化人的灵魂深处的诸多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自此以后,从各路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心悦诚服地聚集在“革命文艺”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支革命文化大军。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脱下精英外衣,走出“象牙塔”和“亭子间”,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的现实革命斗争,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与创作素材,进而创作出了《白毛女》、《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许多史诗般的作品。可以说,没有《讲话》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光辉文献,就不可能出现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的繁荣局面。
二、延安时期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调,开创了新风。它的诸多理念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的考验,而逐渐为许多人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亦有重要启示。
首先,我们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问题。当前,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文化建设对当代中国的意义。这个“战略”就是要用最先进的文化,塑造最先进的中国人,建设最先进、最强大的中国。近些年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事业上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投入,文化的大众化早已实现,但先进文化的建设却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的数量很多,但精品很少。“从人民需求、时代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数量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9]”其原因在于许多文化工作者淡忘、忽视了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其科学性、对其精髓与要义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真切地表现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呼声的作品,不能透彻地体悟和表现时代精神本质的作品,不能培育优良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的作品,陷于消费性、娱乐性文化陷阱、忘记责任、鄙视担当的文化作品,必将因失去人民性而被大众边缘化、必将因思想苍白而被历史逐渐淡忘。好作品是硬道理,没有思想性、艺术性皆佳的好作品,再好的硬件条件也无法塑造真正的“民族魂”。
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培育了一个党、培育了一支军队,进而影响、熏陶了一个民族。这个党凝聚人间正气、义无反顾地献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这支军队背负民族的希望,斗志昂扬、无坚不摧;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团结起来了,原来被遮蔽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民族精神被一种新的文化所唤醒、所矫正、所激励,进而使它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放射出了奇光异彩,创造出了人间奇迹。用一种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培育了一个民族,使之具有高尚的精神及优良的品质,这正是延安文化建设的最成功之处。同时,它也应该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其次,要认真体会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蕴。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是创新,延安时期中共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理念及语言表述都是新颖的、别具一格的、超越前人的,因而它显得生机勃勃,极具活力。
延安时期文化建设创新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归因于共产党的领袖们在延安启动的那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所发表的一系列意见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党内的不良学风、文风以及工作作风,党的领袖的创新性思想、创新性行为为革命队伍的创新型文化建设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另一方面,这场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左翼文化运动的继承性的发展,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平民文学”、致力于对民众的思想启蒙、宣传“普罗文艺”到倡导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深入生活,表现人民的伟大力量及优秀品质,中国的文艺家们的观点和立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人物、新的语言、新的生活内容,新的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风格一扫中国腐朽、落后的文化积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开创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新风,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建设的潮流。在中国的文化建设史上,这样的文化景观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它的确是一次具有原创性质的文化创新。
今天,我们也呼唤文化创新,但同时还要重视和遵循文化创新的内在规律。一是在思想上,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引,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问题决定着创新的方向和质量。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受欢迎,所有的“创新”都能够成功,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体现人民意愿的、给人民教益的创新作品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二是要培养一大批自觉信服这种理论观点的文化新人。知识分子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他们应有思想的自由以及创作的独立性,创作风格的多样性也是正常的。但知识分子也会有困惑和迷惘,及时正确有力的引导也是必要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观点对广大文化人而言,是一种指导,而不是一种束缚。毛泽东的《讲话》就很好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正是在它的规引下,许多知识分子才积极地走上了中国实际革命斗争的战场,创作出了诸多不朽的作品。当代人应自觉从中汲取正面的、积极的经验,而不要匆忙地予以浅薄的否定。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艰苦的劳动,没有激情、没有责任感,没有奋斗拼搏精神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化创造的浮躁和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和行为本身就是对文化建设、文化创新的一种嘲弄,一种破坏。如果说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具有功利性倾向的话,那它还是革命的功利主义,它对中国革命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今天的浮躁的功利性倾向则完全是被拜金主义所腐蚀的功利化,它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破坏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再次、要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在我们现实的文化生活中,借助于市场经济金钱拜物教的魔力,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依然经常沉渣泛起、兴风作浪,毒害人民,腐蚀人民的思想,消磨人民的斗志,而许多文化工作者对此却熟视无睹、放任自流,甚至认同他们的歪理邪说,与之同流合污。这就警示我们,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国家里,在一个被全球资本主义势力包围的国家里,要抵御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确极其艰难、任重而道远。所以,它需要中国的文化人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时刻不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全体文化工作者应当担负的历史责任。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精神,他们善于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活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传承这份精神遗产,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1][2][6]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18.
[3][5]梁星亮、杨洪.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68,411.
[4]涂文学、邓正兵.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
[7][8]毛泽东选集 (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
[9]隋笑飞.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N].人民日报.2012-2-16.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J].求是,2011,(21).
责任编辑 魏子扬
D231
A
1672-2426(2012)05-0032-04
沙莉(1962-),女,回族,辽宁省沈阳人,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2年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号:2012LSLKTZIMKS-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