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2-08-15杜雪琴

老区建设 2012年18期
关键词:英美外语思维能力

杜雪琴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环境下,以“语言为中心,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而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正如《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以及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1]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外语专业学生不善于思考,想象力低下以及创新意识薄弱等思维问题,也无法真正实现使21世纪外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能力”[2]的人才培养目标。《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更加直截了当地批评道: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3]

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同时也特别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一方面,鉴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现阶段的“以语言为中心、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偏离;另一方面,在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宏观条件下,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者认识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并针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探索与研究,如文秋芳的国家社科项目“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张杰的“开启创造性思维人才培养的工程”等。

与国外研究相比,无论从理论框架的丰富性、实证研究的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还是教学方法的先进性等方面,国内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正如文秋芳所指出的:“其差距不在理念上,主要在行动上。”[4]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笔者不仅充分意识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试图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通过构建一种全新的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试图为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思维能力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

笔者构建的教学模式是基于特尔斐项目组所提出的双维思维结构模型。项目组认为思维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与情感特征两个维度。其中认知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6项子能力:理解、分析、推论、评价、解释和自我修正等。[5]因此,如从思维角度出发,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对某种假设、观点或某一特定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与推理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意味着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地探究事物的意义,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从横向或从纵向进行联系,或超越时间或空间进行对比,或从社会、历史、文化等不同领域进行多重阐释,并对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语言模块进行整合、改造以及重构,从而形成开放、复杂而有序的思维体系。

同时,项目组认为,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的情感特质以及性格特征也成为影响与衡量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情感维度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善解人意等。换言之,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感兴趣程度,对其是否存在探究愿望,或对某一结论是否进行谨慎的推敲或公正的评价都可成为判断其思维能力的情感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特质的培养,强调性格、态度、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选择英美文学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文学文本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正如王守仁教授认为,“学生通过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6]

笔者将教学活动分为导入——阅读体验——文学对话——自主学习四个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的认知图式上,通过实现有效而积极的自主建构,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体系与较高的思维能力。每一个阶段围绕着特尔斐项目组的双维思维模型开展,并根据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1.导入情境

由于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思维定势以及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不力,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与学习障碍,无法产生有效的反应与回馈。因此,导入环节主要是采用多种素材与媒介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导入,通过头脑风暴法、观察法、想象法、情景法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立自信,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积累表象,积极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直觉思维等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

2.阅读体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没有读者的参与、解读和接受,文学将不复存在。[7]因此,文学学习首先应当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作品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世界中,引导学生以一种乐观、公正、积极的情感特质参与到文本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其次,阅读过程也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不能只是粗浅而被动的阅读,学生应当通过预测、分析语篇、猜测词义等逐渐地理解文本意义,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性讲解与提问基础上,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对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提高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3.文学对话

关于对话,一方面是指平等而开放地交流与讨论,甚至可以理解为积极理性的争辩。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对话或争辩,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其良好的情感特质,比如自信心、公正性以及灵活性等。在对话与争辩中增添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挑战权威;学会尊重或公正地看待不同的观点;有意识地灵活运用多角度、多方式看待文本中某一对象如人物、主题等,形成多元思维。另一方面,对话后通过进一步积极地反思,学生可以将对话后的观点加以整合、分析、判断、评价,甚至创造出新的观念,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4.自主学习与展示

鼓励学生查阅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于课堂,如角色扮演、PPT演示等,一方面锻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展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以上所述为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与实践,基于双维思维结构模型构建的以英美文学为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然而,针对此模式仍然还有值得探讨与研究之处。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的调整与适时的监控,为思维能力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构建适合此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也是我们亟需解决的关键。

[1]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2001,(5).

[4]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5]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6]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夹+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7]舒伟.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

猜你喜欢

英美外语思维能力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美常见表达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