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女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2012-08-15吴未意
冷 瑾 吴未意
弗洛依德在《女性气质》一文中说:“当你遇见一个人时,所做的第一个判断就是这个人是男是女,而且你总是会做出一个绝对确定的判断”,在弗氏眼中,性别身份是人类身份的首要构成因素。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也说:“人与人之间最为自然的关系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1]性别与发展理论认为,男性与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中起着不同的作用。[2]高校的主体工作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也主要体现在大学老师对大学生的言传身教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女教师是高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女教师敬业、热情、细腻、认真等特点,使她们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者。因此,重视女教师的性别意识与性别差异,认真分析和认识女教师的特点,充分发挥女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性别优势,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人普遍认为,女性气质是天然形成的,女性具有温柔、贤惠等特质。并且,中国的传统性别观念与西方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西方人往往把男女两性的关系视为斗争的关系,而中国人则长期把男女关系视为协调互补的关系,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阴阳调和、阴阳互补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中国女人呈现给世人的面相是温和舒缓,心平气和,柔中有刚,处处和谐。[3]这种形象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中国女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对于中国家庭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和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男性相比,女性具有自己的优势,一般说来,女性心理细腻、性格温柔、心地慈善、行为坚毅、乐于奉献、勇于进取,这些特质使女性善于观察,勇于奉献,乐于交流,长于调节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高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优良素质。
二、和谐校园中大学女教师的独特魅力
就大学来说,构建一个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校园应该说是学校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和谐呢?
“和谐”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谐”这个美学命题。黑格尔在《美学》中对“和谐”做了精辟的论述:“比单纯的符合规律更高一级的是和谐。和谐是从质上见到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这些质的差异面不只是现为差异面及其对立和矛盾,而是现为协调一致的统一,这统一固然把凡是属于它的因素都表现出来,却把它们表现为一种本身一致的整体。各因素之间的这种协调一致就是和谐。和谐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相互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4]
由此看来,和谐实际上就是多样化的统一,是对立面的一致。和谐不是趋同,恰恰相反,“对立是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对立的结晶,离开对立无和谐可言。对立造成多种多样的和谐。”[5]
简单地说:和谐是一种关系。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和谐不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对立的两个物质发生反应而产生的第三性产物。而中国文化是这样一种追求和谐美的文化,这种美“不是阳刚之美,也是不阴柔之美,当然也不是崇高之美,而恰恰是中和之美”。[6]
什么又是和谐校园?如何才能构建出和谐校园呢?或曰:和谐校园实际上就是校园内外矛盾最小化,使校园内外各种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尽可能非对抗性、非暴力,以理服人,以情服人,以德服人。因此,实际上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是正视校园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谐地化解矛盾的过程。[7]这种种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老师的关系,校领导与中层领导的关系,校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关系,中层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关系,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党员干部与非党干部的关系等等,在处理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男女两性的和谐是人类最基本的和谐。”[8]
由于科学的昌明,人体及其性的奥秘越来越成为常识。男人体内分泌雌性激素,女性体内也分泌雄性激素,加上性染色体的不同结构,左脑型和右脑型的不同侧重,以及成长过程中各自不同的人文环境,使得女人和男人的标准形象的界限不那么明显了,于是便有了形形色色的女人和男人。他们之间的文化属性正在日趋消解,但自然属性却绝不会差异弥合,天赋的分别将永远限制着两性的关系。有人认为,“这个世界的秩序是靠女人维持的”、“她们(女性)维系着人类生存的基础”。[9]
一般说来,高校女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具有如下性别优势:
(一)勤奋细心、诲人不倦,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女教师由于天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他们以教书育人为神圣使命,以勤奋端正的教学态度、自信饱满的教学热情、变化多样的教学手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她们也经常奔波于图书馆、实验室,查资料,搞实验。在备课中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认真写好备课讲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细心地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在授课中,女教师以流利的口才、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使教学内容表述清楚,深浅快慢适中。清晰悦耳的语音、言简意赅的小结,有助于学生课堂做笔记及课后整理复习;联系实际、令人深思的提问,能启发、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二)善良热情、宽容细腻,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生活之中
高校女教师温柔善良、宽容豁达、感情细腻丰富、与人友好相处的性格特点,使她们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容易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赖,学生大多喜欢与女教师谈个人的学业志向、感情问题和生活情况。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在性格情感方面的优势,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爱的交流,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生活之中,以实现全方位最佳教育效果。在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中,女教师结合现实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她们热心地指导学生如何借阅书籍和查询资料,如何选修课程和准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告知学生如何培养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在学生举办的各种社团活动中,大多女教师能热情参与,充分发挥多才多艺的特长,感染学生,凝聚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对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
(三)端庄大方、清新高雅,将育人工作融入学生的形象气质塑造之中
教师的仪表是“为人师表”的第一表现。高校女教师的仪表作为重要的传意工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熏陶作用。女教师的衣着装扮,从内在素质看是其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从外在效果看,是其形象仪表的展示。女教师除了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学生外,其外在的形象气质能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影响着他们内在素质的形成以及外在形象的塑造。一位着装得体、气质高雅、形象端庄,洋溢着健康和自然之美的女性教师会使学生潜在地产生一种愉悦和崇敬的心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起到教育和审美的双重效果。
好的服饰是一部活的美育教材,它用造型、色彩、线条等元素构成一种和谐的美。虽然和教学行为无直接的联系,但女教师以其既能显示出个人学识的内涵美,又能体现文明健康美的端庄大方、清新典雅、整洁和谐的服饰,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尤其是那些一味崇尚名牌高档、盲目追求时髦华丽服装的大学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和感染作用。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让学生接受一个教师传授的知识,首先要让学生接受其本人。高校女教师以其女性特有的聪慧坚忍、热情开朗、善良宽容等良好的人格特点在大学生中架起了真诚沟通的桥梁,她们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了大学生们的信赖和亲近,也得到了大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扮演着“粘合剂”的角色。[10]
三、大学女教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如何发挥作用
(一)利用刻板影响发挥独特的作用
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外表形象和角色行为二个方面对构建和谐校园有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性别角色和定型观念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对男女两性赋予不同的角色,这一点古今中外都一样。大学生通过间接模仿和观察学习性别规范和社会文化所期望的性别角色比通过直接强化学习(主要通过奖赏与惩罚)的效果要好得多。主体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潜在的榜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从所观察的诸多榜样的行为中抽取共同特征建构男性、女性概念,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的人格构成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起着中和两性性格天然差的作用,塑造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完善人格。当某种行为与定型观念中的男性或女性角色有关时,人们以前形成的性别自我概念就会使他们特别注意行为者的性别。[11]
(二)运用女性特有的“亲和力”营造出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
亲和力是一种情感的力量,也是一种人格的魅力。据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岳素兰的观察,女性凭借自身的特质、优势和能力最能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就是亲和力。亲和力作为女性化特质的体现,是具有“领导”魅力的独特内涵。女性的这种亲和力在组织行动中常被称为“黏合剂”,女性在与男性共建共享中所表现出的这种亲和力,不但维护了自身的价格尊严,树立了女性的良好形象,而且提升了女性的“领导力”。亲和力所产生的气场,能激发和调动“一伙人”的精气神,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坦诚默契的工作环境。
(三)运用女性在决策中的求稳优势尽可能使各项工作少走弯路
在传统印象中,女性容易优柔寡断,少有处变不惊的风度和当断则断的气度,拿不得大主意。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女性领导力课题研究组关于《中国女性管理者现状调查报告 (2006)》显示:女性管理者优势中,“决策力”占了53.8%。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不同性别的决策能力作主观的判断。值得关注的是,决策力并非男性的天然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在决策中所显示的能力有男性不及之处。女性在决策前对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决策中风险与成效的平衡、决策后各项指标的落实和追踪等方面,都可做得更为细腻、更有弹性、也更具特色。我们经常看到,女性的决策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偏差,一旦做出决策,就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女性领导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也往往给决策行为带来更好的美誉和更高的威信。[13]
(四)发挥女性管理者的奉献精神,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女性养成了甘于奉献的精神。中国女性的这种奉献精神表现在高校管理中就是善于团结,勇于奉献和执著追求。它对构建和谐校园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首先,善于团结。善于团结是指女性在高校管理岗位上能够与其他管理者或职能部门的人和谐相处、协同工作,特别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能够求同存异,遵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原则,正确对待持有不同意见的同事。女性的温柔,常常能发挥相容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团结合作。女性在社会上“二等公民”身份使她们形成了处处、时时谦逊谨慎的心理,一般说来,她们能够尊重无论是上级还是属下的意见。
其次,勇于奉献。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女人的牺牲精神。女人为家庭为丈夫为子女牺牲自己,她们一旦将这种精神用在事业上工作上,就成为一种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她们往往在个人、集体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满足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个人价值和他人价值发生矛盾时首先实现他人价值。诚然,强调奉献精神并不否定个人的价值和利益,从整个社会看,如果每个人都具有奉献精神,那么,集体的利益及价值与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就能达到和谐统一。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能够正确认识与处理这一点。
再次,执著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对目标的追求更为执著,尤其是当她们把这种目标赋予某种情感因素时,这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是男性所无法比拟的。女性的这种执著追求精神将为她们从事高校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情感保证。中国高校目前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不仅需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确立自己的目标和办学理念,更要持之以恒,努力进取,而在这方面,女性管理者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14]
(五)突破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女性的自我提升
研究表明,无论在哪种社会框架中,都存在着一些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消极因素。人们发现,“几乎没有女性能成为全国性大公司、银行、公用事业、报社或电视网的总裁、首席执行官或主管……女性晋升到最高职位的障碍常常是很微妙的”,[15]这被称作是女性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16]美国学者科特等认为,“玻璃天花板”是“看不见的,然而却是使少数民族和女性无法登上公司阶梯上层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不管她们的资格或成就如何。”[17]
很多研究亦表明,在大学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种“玻璃天花板”现象。“玻璃天花板”的突破不仅是基于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也能够发挥女性的特殊优势。[18]
总之,女性的特质和优势正在被更多的人认知,女性的魅力也正在大放光彩,当女性读懂了自己的志向和潜能,社会也多多提供机会让她们实现志向和发挥潜能时,女性这道大学中最亮丽的风景线就能使美丽的校园更美丽,和谐的校园更和谐。
[1]刘岩,邱小轻,詹俊峰编著.女性身份研究读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方编著.全球化、性别与发展[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李银河著.我的女性观 [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4]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
[5]袁鼎生.西方古代美学思潮[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张立文.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J].学术月刊,1995,(9).
[7]苏孝同.和谐校园与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J].福建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秘书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编.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
[8]胡晓红.两性和谐的哲学理解[J].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坛》(2005-2009)集萃》(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李小江等主编.主流与边缘[M].三联书店,1999.
[10]李虹.高校女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性别优势 [J].俞湛明,罗萍编著.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1]魏国英.女性学教材系列:女性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岳素兰.女性领导力的三个基本要素[J].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岳素兰.女性领导力的三个基本要素[J].女性学研究集萃(1990-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俞湛明.发挥女性优势,促进高校管理[J].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5](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 [M].彭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生云龙.从教师结构看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J].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谭琳、姜秀花.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坛》(2005-2009)集萃》(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生云龙.从教师结构看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J].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坛》(2005-2009)集萃》(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7](美)D.A.科特等.玻璃天花板的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2002,(4).生云龙.从教师结构看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J].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坛》(2005-2009)集萃》(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8]生云龙.从教师结构看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J].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坛》(2005-2009)集萃》(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