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鸵鸟”式统计在忽悠
2012-08-15李昌森
文/李昌森
还有多少“鸵鸟”式统计在忽悠
文/李昌森
国家统计局去年底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到80.1%,其六大指标中的民主法制一项得分最高(93.6%),而文化教育则成短板(68%)。值得关注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报告中则含糊其辞地用了“比 2000 年(0.412)略高”的说法。(中新网2011年12月26日)
众所周知,国家统计局本应是为最高层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部门,也是广大民众了解当前社会基本状况的窗口。这个部门的数据应是最权威、最可信的才对。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部门却成了数字忽悠部门,玩起数字游戏来。就《小康报告》而言,则是疑点多多。
其一,“小康程度80.1%”是什么含义?就在这份报告之前,国家颁布的扶贫纲要明确指出,按联合国国际贫困线“1天1美元”的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已达1.28亿。如按世界银行的贫困线“1天1.25美元”的标准,贫困人口将会更多。1天1美元,也就是人民币6元多一点,在现如今的物价水平下,衣、行、医、教、住等等开支一概不谈,仅伙食费也只有2元一顿,这离“小康”还有多少距离?再说最低工资标准人群。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一个月就千把块而且还常常被拖欠的“最低工资人群”,离“小康”又有多远?加上城里的低保户、低收入人群、农村的五保户、贫困户等,这又是多大的群体?“80.1%达小康”能打得住吗?有多少人一不留神又“被小康”了?
其二,要害数据为何含糊其辞?基尼系数是国际公认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标准,对于这样一个事关社会公正的数据,国家统计局从2001年以来均未正式公布,而这次“小康报告”中也只是用了“比2000年略高”一说。什么叫“略高”?为何没有具体数据?是统计有困难,还是另有隐情?尽管老百姓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说不出准确数据,但能清晰地感到贫富差距的拉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收入差距在扩大,城乡差距在扩大。在201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贺铿就认为,我们的基尼系数仅比巴西等少数几个国家稍小,占20%的高收入人口的平均收入和占20%的低收入人口的平均收入比较,我国收入差距是10.7倍,美国是8.7倍,印度为4.9倍。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警戒线奔向0.5了。这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又有什么好隐瞒的呢?
藏头露尾的“鸵鸟”式统计,已成统计领域的常见病。早在2009年,全国房价都涨疯了,可来自国家统计局对70个城市房价年报同比只涨了1.5%,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后来统计部门急忙解释说,这些数字都是房地产商提供的。这就奇怪了,全国房产交易都是要通过当地的房产交易中心,这里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数据,为什么不从这里采集数据,而听凭开发商方面编故事?
按理说,国家统计局是专门吃统计这碗饭的,不会犯数据失准的低级错误,那么屡报屡错的要害何在?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运来道破天机。他在回答 “居民收入增长数据跟实际收入有出入”时表示,前三季度工资性收入增长11.9%是 “名义增长”, “如果没有这个速度的话,大家又该说收入没跑赢 CPI了。” (中新网2011年10月18日)原来如此,国家统计局的不少数据,是为了迎合舆论 “名义”出来的。
国家统计部门是政府最高决策层的左膀右臂,数据的真实性,分析的客观性,结论的可靠性,对政府部门科学决策负有不可推卸的天职。藏头露尾的“鸵鸟”式统计数据,既会造成决策失误,也会失去政府部门的公信力。